中風,是突如其來的人生考驗,不僅影響了身體功能,也衝擊著日常生活。然而,這並非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透過適當的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中風患者也能在熟悉的家中安心復健,重拾獨立與尊嚴。這篇文章將帶您了解如何為中風後的家人,打造一個友善且安全的復健環境。
為什麼輔具與環境改造如此重要?
中風後常見的影響包括肢體無力、平衡感不佳、協調性下降、視力或認知功能受損等。這些狀況會讓原本簡單的動作,例如起身、走路、如廁、洗澡,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潛藏跌倒的風險。
輔具就像是患者的「第二雙手腳」,彌補了身體功能上的不足;而居家環境改造則是將家這個「大堡壘」變得更堅固、更友善,讓患者能在家中安全自在地活動,減少照護者的負擔,也提升患者的復健意願與生活品質。
必備輔具,讓生活更便利
針對中風後常見的功能障礙,市面上有許多實用的輔具可供選擇。以下列舉幾項常見且重要的輔具:
步行輔具:
- 手杖/拐杖: 分為單拐和四腳拐。單拐適用於單側輕度無力,提供支撐與平衡;四腳拐與地面的支撐面積更大,穩定性更高,但上下樓梯時需特別考量其便利性。
- 助行器: 穩定性較高,提供更全面的支撐,適合下肢肌力較弱或平衡感較差的患者。通常不太會推薦,除非患側手也能一起扶持。有輪型和無輪型兩種,輪型助行器移動較省力,但穩定度略低。
- 輪椅: 對於行動能力嚴重受限的患者,輪椅是不可或缺的移動工具。可選擇手動或電動輪椅,還有分有無移位功能(例如可斜躺)等,並考量輪椅的尺寸、座墊、靠背等是否符合患者需求,以確保舒適與安全。
📖 延伸閱讀:
- 垂足板(AFO,Ankle Foot Orthosis): 中風患者常因足部背屈肌無力而有「垂足」現象,導致走路時腳尖容易拖地或絆倒。垂足板能將腳踝維持在適當角度,避免腳尖下垂,使步態更穩定,降低跌倒風險。
📖 延伸閱讀:
移位輔具:
- 移位腰帶: 協助照護者在患者行走時穩住重心,或安全地將患者從床上移至輪椅、馬桶或洗澡椅,減少搬動時的負擔與受傷風險。
- 移位板: 協助患者在不同平面間(如床到輪椅)滑動移位,減少搬動時的摩擦力。
📖 延伸閱讀:
- 照護床/電動床: 可調整床頭、床尾高度,方便患者起臥、翻身,也利於照護者進行護理。
📖 延伸閱讀:
- 氣墊床: 預防長期臥床患者產生壓瘡。
📖 延伸閱讀:
生活自理輔具:
- 穿衣輔具: 例如長柄鞋拔、穿襪器、扣鈕扣輔助器,幫助患者獨立穿脫衣物。
📖 延伸閱讀:
- 進食輔具: 握把加粗或角度特殊的餐具、防滑餐墊、高邊碗等,協助患者更輕鬆地用餐。
📖 延伸閱讀:
- 個人衛生輔具: 長柄刷、洗澡海綿,方便清潔身體。
📖 延伸閱讀:
鞋子選擇:穩定與便利兼顧
為中風患者選擇合適的鞋子對於步態穩定與預防跌倒至關重要。以下是鞋子選擇的幾個關鍵考量點:
- 輕量化: 鞋子應盡量輕巧,避免增加患者肢體控制的負擔,因為較重的鞋子會讓患者更難控制步伐。
- 良好穩定性: 由於肢體控制可能較差,選擇具有良好側邊支撐與穩定性的鞋子至關重要。這有助於預防腳踝扭傷或步態不穩,特別是對於容易有足部內翻或外翻的患者。穩定的鞋子能幫助改善行走速度。
- 易穿脫: 鞋子設計應便於穿脫,避免使用鞋帶,可選擇魔鬼氈或寬口設計。這樣不僅方便患者自行操作,也能減輕照顧者協助的負擔。
- 能配合垂足板(AFO): 若患者有穿戴垂足板的需求,鞋子必須有足夠的深度和寬度來容納輔具。部分鞋款會設計可拆式鞋墊,以調整內部空間,讓雙腳長度看起來更一致,避免走路不便。
- 鞋底設計: 應選擇鞋底平坦、不過高、且前後高度相對一致的鞋款,能提供更好的站立穩定性。後跟材質較硬的鞋子也能提供更好的穩定度。
- 避免不安全鞋款:
- 拖鞋因缺乏後跟固定,容易脫落,導致跌倒。
- 功夫鞋雖然輕巧易穿,但其布料結構提供的側邊支撐不足,增加跌倒風險。
- 涼鞋儘管輕便且前緣可調,能容納垂足板,但缺乏側邊穩定性,不建議日常使用。
- 部分運動鞋儘管有穩定性,但許多流行款式鞋底過高(尤其後跟),可能使重心前傾,影響穩定度。鞋帶設計也可能造成穿脫不便。
整體而言,平底且採用魔鬼氈設計的鞋款通常是較好的選擇,其便於穿脫、可調整性高,且能提供穩定的支撐。
居家環境改造,打造安全無礙的家
居家環境改造應以「安全」、「便利」和「獨立」為原則,確保患者在各個空間都能暢行無阻。
1. 玄關與走道:
- 移除雜物: 玄關和走道應保持暢通無阻,移除所有可能絆倒的雜物、地毯、電線。
- 足夠照明: 確保照明充足,避免昏暗造成跌倒。
- 扶手: 若空間允許,可在走道或需要轉彎處加裝扶手,提供額外支撐。
2. 客廳與臥室:
- 家具配置: 重新配置家具,預留足夠的空間供輪椅或助行器通行(建議寬度至少 80 公分)。
- 床鋪: 床鋪高度應方便患者上下床,若有電動床會更理想。床邊可放置穩定且高度適中的床邊桌,方便拿取物品。臥室可考慮加裝床邊扶手,但通常透過訓練也能改善,不一定需要長期依賴。
- 座椅: 選擇有扶手且高度適中的椅子,方便患者起身。沙發若過於低矮或柔軟,可考慮加裝沙發增高墊或扶手。客廳也可以放置起身扶手,比扶拐杖更穩固。
- 防滑措施: 地板若有磁磚或木質地板,比較建議進行全面的防滑處理,例如使用防滑塗層。貼防滑貼則需注意洗手台前、門檻前後等細節處。
- 物品擺放: 將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容易拿取的高度,避免其彎腰或墊腳。
3. 浴室:改造重點中的重點!
浴室是家中跌倒意外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因此改造尤為重要。
- 防滑地板: 務必鋪設防滑墊或進行防滑處理,特別是淋浴區和馬桶周圍。
- 安全扶手: 在馬桶旁、淋浴區、浴缸旁安裝堅固的安全扶手,提供起身、坐下、移動時的支撐。扶手高度應依患者身高調整。馬桶旁的扶手建議選擇L型,方便坐下與起身。
- 洗澡椅/沐浴椅: 讓患者可以坐著洗澡,減少體力消耗和跌倒風險。選擇有靠背、扶手且可調整高度的款式更佳。
- 馬桶增高器: 若患者起身困難,可加裝馬桶增高器,減少蹲坐高度。
- 淋浴間改造: 若是浴缸,建議改為無門檻的淋浴間,方便輪椅或助行器進入。門檻應盡量低,或加裝坡道。
- 防滑拖鞋: 選擇具備良好防滑功能的浴室專用拖鞋。
4. 廚房(若患者仍能進入廚房):
- 動線規劃: 保持廚房動線暢通,避免過多雜物。
- 物品收納: 常用碗盤、工具放置於容易拿取的高度,減少彎腰或墊腳。
- 防滑墊: 流理台下方或烹飪區可鋪設防滑墊。
5. 其他通用改造建議:
- 樓梯與門檻: 樓梯和門檻應有反光條或明顯顏色標示,以便患者更容易看見。
- 扶手種類: 扶手有分直立式與水平式。直立式扶手通常用於跨越門檻或協助起身;水平式扶手則用於走路移動時提供支撐。
尋求專業協助,事半功倍
面對中風後的居家環境改造,您不必單打獨鬥。
- 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 他們能評估患者的身體功能狀況,並提供最適合的輔具建議和居家環境改造方案。
📖 延伸閱讀:
- 輔具中心/廠商: 許多縣市都有輔具租借或販售中心,提供專業諮詢和試用服務。
📖 延伸閱讀:
- 政府補助資源: 許多地方政府提供輔具租借、購買補助以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務必多加利用。
📖 延伸閱讀:
結語
中風後的復健是一場漫長的旅程,但有了適當的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這條路將會走得更穩健、更有尊嚴。讓家成為復健的最佳場域,讓患者能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導權,重拾笑容。
📖 延伸閱讀: 《走過中風,我們一家三口沒有垮》一位太太的真實照護記錄:從加護病房到回歸生活的三年路
這是一個太太照顧中風先生的真實故事,記錄了從急診、加護病房、住院復健到居家生活重建的心路歷程。如果你正在經歷中風家庭的考驗,這篇文章將提供你面對徬徨與挑戰的真實力量。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