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疼痛:原因、治療與真實案例分享

腦中風後疼痛:原因、治療與真實案例分享中風後疼痛時常發生,根據統計最高約有74%的中風個案表示自己有疼痛的問題,不只會影響到身體活動,也容易感到沮喪,對自己的復建進度失去信心,夜間疼痛也會影響到睡眠以及白天的精神狀況,該如何改善呢?

中風後疼痛的常見原因

  • 中風後中樞性疼痛(CPSP)
  •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RPS)
  • 肌肉痙攣
  • 肩部半脫位
  • 復健或照顧上的錯誤動作
  • 長期無活動導致的問題
  • 肌肉痠痛的自然反應

中風後中樞性疼痛(CPSP)

中樞性中風後疼痛(CPSP)發生於率約為25-44% ,最早之前被稱為丘腦疼痛綜合症,丘腦為大腦感覺功能傳遞中繼站,如果中風後有傷及丘腦區域時,大多數個案發病後6個內開始出現症狀,可能會感到肢體麻木、寒冷,刺痛、或是灼熱等

中樞性中風後疼痛可能是自發性,也就是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自己產生,可能一陣子或是持續性出現。或者是被刺激後誘發性(感覺過敏),例如被碰到或是接觸冷水就會感到敏感。

中樞性中風後疼痛的個案相對是比較難處理的,事實上我們身體碰到物品,任何的感受都會作為感覺訊息傳遞給大腦,打個比方就大腦容易誤會身體的訊息,這類的個案通常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或是感覺再教育改善大腦對於刺激的知覺

延伸閱讀:中風後感覺再訓練

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RPS)

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CRPS)發生率約為30.5%,有時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是一種以灼痛、對觸覺刺激敏感性增加以及水腫,

目前醫學界對於中風後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的造成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但多數研究實測正確的運動以及鏡像治療可以改善疼痛的狀況。

肌肉痙攣

腦中風後常見肌肉痙攣的後遺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肌肉張力過大,肌肉過度緊繃可能破壞關節的穩定,因此產生疼痛

肌肉的張力可能會因為姿勢擺位、溫度、身體動作而影響,所以適度的保暖與正確地拉筋是可以緩解的,當張力過大時,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施打肉毒桿菌,不過正確的運動訓練,讓患側肢體盡快正常活動更為重要

延伸閱讀:中風後面對肌肉張力

肩部半脫位

肩膀是人體最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相對需要更多周邊肌肉同時維持肩膀的活動度與穩定,然後中風後肌肉可能無力,較難支撐患側上肢的重量,因此肩膀關節有脫位的狀況

約有17%的中風患者有肩膀脫位的問題,有些不會引起疼痛,過去傳統觀念常讓個案穿戴護肩帶保護肩膀關節,但事實上不僅研究證實穿戴護肩帶無法改善肩膀脫位的狀況,且個案常會因此疏忽保護患側上肢的正確擺位,其實透過神經電刺激,加上正確的患側上肢減少負重動作訓練是可以改善脫位狀況的。

延伸閱讀:腦中風後肩膀為什麼會半脫位

復健或照顧上的錯誤動作

腦中風患側肌肉通常是較無力的,快速或是過度的拉扯關節就容易引起關節疼痛,比較常發生在家屬協助患者移位時拉扯到患側肩膀,或是執行錯誤角度的關節活動訓練時,因此在照顧與訓練上如果產生疼痛,務必要和治療師確認照顧與動作是否正確

長期無活動導致的問題

這常發生在長期臥床的個案,人的關節充滿肌肉、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這些軟組織需要透過活動來保持彈性,當個案因為無力等原因,關節缺乏活動時,這些軟組織往往會因此沾黏在一起,當再次活動時軟組織間產生拉扯就會引起疼痛。

這就是為什麼治療師常強調個案都需要執行關節活動,保持關節組織的彈性,但沾黏發生時,則需要更有耐心的低強度長時間拉筋慢慢將關節拉開,切勿過度拉扯引起關節撕裂受傷

延伸閱讀:正確的被動關節運動

肌肉痠痛的自然反應

肌肉在大量運動過後難免都會有所痠痛產生,只要確定沒有上述問題,只要休息即可恢復,當肌肉強度上升後就能夠漸漸改善。

中風後疼痛的治療策略

腦中風後的疼痛處理確實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治療計畫,因為疼痛的原因多樣,且每位患者的情況都有所不同。以下為針對不同疼痛原因的治療方法摘要:

1. 神經功能障礙

  • 藥物治療:可用於控制疼痛,特別是中樞性疼痛,如抗抑鬱藥、止痛藥等。
  • 感覺再訓練:幫助患者適應不同的感覺刺激,改善感覺過敏的問題。
  • 電刺激: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可用於減輕疼痛。
  • 鏡像治療:透過鏡像治療觀看鏡中影像活化腦神經,減少疼痛。

延伸閱讀:鏡像治療

2. 肌肉緊繃

  • 拉筋:定期進行可以幫助減輕肌肉緊張和疼痛。
  • 熱敷:透過熱毛巾、紅外線等放鬆肌肉,減少緊張帶來的不適。
  • 動作訓練:正確的復健動作有助於減少因錯誤動作導致的肌肉緊繃。
  • 肉毒桿菌注射:當肌肉張力過緊到限制關節活動時,可以用來放鬆過度緊繃的肌肉。

延伸閱讀:肉毒桿菌注射

3. 肌肉無力

  • 肌力訓練:透過肌肉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改善患側肢體支撐和運動功能。
  • 擺位:正確的擺位有助於減少肌肉負擔,防止關節和肌肉受傷。
  • 神經肌肉電刺激:透過功能性電刺激強化無力的肌肉。
  • 重力支持下的動作訓練:如使用吊帶或其他輔助設備,在減少重力影響的情況下進行動作訓練,有助於恢復肌肉控制和避免過度負荷。

時常在腦中風社群病友抱怨別人分享的方式對自己沒有幫助,事實上,疼痛很多時候在個案身上原因是多重的。

有些人可能同時肌肉張力過緊加上復健動作角度偏差引起疼痛,單純熱敷仍沒有注意使用正確的訓練動作。

或是可能有人神經功能上的障礙加上肩膀脫位,雖然吃藥暫時獲得改善,但藥物止痛也讓患側忽略了個案不正確的訓練動作或拉扯,不斷地累積關節的傷害最後仍會受傷。

疼痛治療的真實案例分享

案例一:感覺再訓練的成功

黃阿姨中風多年,她的患側左手雖然有主動動作的能力,但接觸物品尤其是冷熱水時就會感到刺痛不適,她的家人早期認為給予大量刺激期待能夠幫助改善,常常突然地捏或大力拍打阿姨的患側,事實上這樣容易引起個案對於刺激的反感。

由於阿姨本身排斥藥物,所以我們優先執行非藥物的療法,透過感覺再訓練,階段性地讓阿姨左手重新認識觸覺與溫度覺的刺激,阿姨對於生活中的感受慢慢能夠接受,現在已經可以使用左手執行洗碗等家務。

案例二:改善關節活動的策略

蔡阿伯生病半年,他的患側右手無力且敏感,家人想協助他執行關節運動都遭受到拒絕,手肘與手指已經有點僵硬的狀況,雖然已經開始配合醫師服藥,但伯伯仍舊抗拒復健。

了解後發現原來是初期家人求好心切,幫伯伯大角度的進行關節活動,讓伯伯對於上肢活動產生抗拒心理,除了先透過情緒上的安撫,以及事先熱敷放鬆緊繃的關節肌肉,在進行合適角度關節活動與拉筋,漸進性讓伯伯習慣手部活動,執行兩個禮拜目前伯伯抗拒狀減少,已經可以正常配合復健訓練。

案例三:肩膀疼痛的解決方案

林大哥患側左手在進行復健動作時,肩膀都會感到疼痛,平常休息時也偶會感到疼痛,初期不以為意但一個多月狀況都沒有改善。

評估後發現大哥肩膀較無力有些微脫位的狀況約半指幅,除了指導大哥平時要注意避免左手垂放,也指導肩膀肌力訓練、提供肩膀肌肉電刺激,經過一個月後疼痛狀況有明顯改善且舉手高度大幅進步。

常見誤解:越痛復健越有效?

這種觀念,即「越痛復健越有效」,是一個常見的誤解,特別是在中風復健的過程中。疼痛確實是身體向大腦發出的一種警訊,表明某些事情不對勁,或者身體的某個部分正在遭受損害。在復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經歷一些不適,患者也容易與抗拒與沮喪的情緒連結,因此減少更多生活上患側的參與動作練習的機會

結語與總結

中風後疼痛是一個常見但複雜的問題,影響著許多患者的復建和生活質量。透過復健科醫師、神經內科醫師、治療師評估,了解疼痛的多樣原因和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我們可以有效地緩解這些症狀,提升患者的日常功能和整體幸福感。

每個人的復建之道都是獨特的,尋找最適合您個人情況的解決方案是關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