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鼓勵抗拒復健的中風家人?

如何鼓勵中風家人復健

我們經常鼓勵中風病人做運動,因為知道運動對他們有益。但往往越勸越反效果,他們似乎不太願意聽從建議。其實要改變一個人,直接命令、述說改變後優點並不一定有效,在那之前可能要先消除他們改變現況的障礙。《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提及了「催化劑」的概念,認為促使人改變不應僅是言語勸導,而應該像催化劑般消除他們改變的障礙,五項方法分別為:

  • 減少抗拒心理:予選擇權、循循善誘、凸顯認知衝突,讓患者感到被尊重、有自主權,並意識到改變的必要性。
  • 避免現況偏差:提高不作為的成本、破釜沉舟,讓患者意識到不改變的後果。
  • 減少不確定性:幫忙困難的部分、給予努力獎勵,讓患者感受到成就感和信心。
  • 縮短心的距離:找出具有爭議空間的中間觀點、從小事情開始、找出共通點,減少偏見。
  • 提供證據的方法:找到合適的證據提供者、選擇正確的時機提供證據、加入中風病友團體,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動力。

減少『抗拒心理』

人本性崇尚自由。幾年前,一家知名美國洗衣膠囊公司發現其產品被人吃下的情況在網路上流傳。為了防範風險,公司立刻製作廣告,由專家警告大家不要吃洗衣膠囊。但意外地,廣告播出後,敢於嘗試吃洗衣膠囊的人數卻大增。

這現象揭示了人的抗拒心理!有時,人們反感的並不完全是某一行為,而是不喜歡被命令或限制。因此,在引導人的行為時,我們應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尊重他們的決定。

一篇安養院的研究顯示,給予住民選擇權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快樂指數和存活率。有選擇權的住民可以選擇自己的房間擺飾、食物餐點、休閒活動,甚至是週末要看的電影。與此相對,沒有選擇權的住民雖然同樣受到良好的照顧,如乾淨的房間和安排好的餐點,但他們一年後的死亡率明顯較高。

每個人都是追求自由與自主的。那身為家屬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提供選擇

與其告訴中風的家人每天需要走路30分鐘,不如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當我們只是單純地要求,他們可能只會考慮「我要走」或「不走」。

但若我們提供選項,如「你今天想到公園散步,還是在家裡我陪你踩腳踏車?」,他們的思考方式會轉變。他們更傾向於考慮「哪一個選擇更適合我?」而非單純地拒絕。這種方式讓我們在鼓勵病人做運動時,更能夠取得他們的同意和合作。

循循善誘

要促使他人改變,誘導他們表達自己的目標和期望是非常有效的。在我的復健訓練課程結束時,我通常會指派家庭作業。但當我直接告訴他們每天都要走半小時以上唷,他們往往會感到抗拒。相對的,當我先與他們探討復健目標,例如詢問「你想要出去玩嗎?」時,他們往往會更主動地表達,如「我想和家人去遊樂園」。

在了解他們的目標後,我會分析遊樂園的活動需求,例如可能需要連續走路30分鐘或站著排隊等候。當他們了解這些需求後,他們通常會主動詢問如何調整訓練才能達到目標。此時,我會建議他們每天都需要走至少30分鐘。藉由讓他們主動提出問題,他們在復健過程中會更願意配合。

凸顯認知衝突

當家人不願意進行復健時,我們有時需強調他們的行為與認知之間的衝突。以一位總是坐在輪椅上、不願意起身的爺爺為例,即使再怎麼勸導他也不為所動。

於是,我們請他的孫子放學後坐在他旁邊,一起看電視而不去做作業。當爺爺看到孫子一直看電視而沒有去寫功課,他便主動指責孫子。

這時,孫子才指出爺爺對待自己的「功課」(復健)不如對待孫子的學業,孫子再進一步表示:『希望爺爺能一起努力,因為他還期待與爺爺一同到公園玩耍。』透過這樣的對比,爺爺終於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認知之間的矛盾,進而有了開始復健的動力

避免現況偏差

人們對於既有的習慣或物品總是有著特別的情感,例如長久以來愛吃的餐廳、習慣的衣服品牌或使用的電子產品。這種偏好叫作「現況偏差」。

比如,一個蘋果手機的使用者可能會持續購買蘋果品牌,因為改變有其成本,且人們往往只看到改變的不便,而非新選擇的好處。

想要促使改變,我們可以使用以下兩種方法:

提高不作為的成本

人們如果覺得現狀尚可,即便不理想,他們可能仍不會選擇改變,因為改變需要付出成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必過分強調改變的好處,而是要強調不改變的損失。例如,對於拒絕復健的中風病人,我們可以讓他看到,若不積極復健,他可能會失去更多的身體功能、失去自主、甚至需要花費更多的照顧費用。

破釜沉舟

對於已習慣被照顧的中風病人,他們可能覺得不需要作出任何改變。但如果我們停止照顧他,迫使他自己行動,他就必須挖掘自己的潛能,努力復健,以照顧自己。

然而,當我們選擇使用上述策略時,必須格外小心。過度的強迫可能會引起反抗。在實施策略之前,建議與治療師詳細討論,以達到最佳的鼓勵效果,幫助中風病人努力復健。

減少不確定性

上面提到,改變有其成本,除了改變本身的行為外,嘗試新的挑戰時,不確定的結果也會令人猶疑。當我們面對生命中的重大挑戰,如中風,我們通常會感到不確定性和恐懼。中風患者可能會懷疑,復健真的有幫助嗎?這種不確定性和內心的猶豫可能會讓他們選擇避免復健。

在1998年,當時網路購物尚未盛行,但尼克·史文莫恩看到了網路電商的潛力,尤其是在賣鞋這個領域。雖然他創立了Shoesite,但大多數的人都不敢在網上購買鞋子,擔心尺寸不合或質量問題。尼克決定對消費者提供免運費,鼓勵他們嘗試購買並自由退貨。這策略克服了人們的疑慮,使得公司業績大幅成長,而這家公司後來就是我們所知的Zappos。

內心對改變新方案的不確定性,總會阻止我們採取行動。

幫忙困難的部分

以穿衣為例,這個簡單的動作對中風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大挑戰。從拿起衣物、到穿上換側的袖子,每一步都可能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挫敗。

面對這樣的困境,他們可能會想:“我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到以前的水平?”甚至可能會認為由他人幫助穿衣會更有效率。 為了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和鼓勵,我們可以選擇先幫助他們完成最困難的部分,讓他們更快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我們可以協助他們完成前幾個步驟,然後讓他們自己完成最後一步,如穿上另一邊的袖子。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不僅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成就感,還可以降低他們對未來成功的不確定性。

最終,我們的目標是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主獨立的能力,減少他們的疑慮和不確定性,並逐步讓他們感受到每一次小小的成功。

給予努力獎勵

運用獎勵是鼓勵中風患者參與復健的有力方法。很多時候,這些患者對於復健的進度和結果感到不確定,這使他們可能會失去動力。但是,如果我們在復健的每一階段提供合適的獎勵,這將有助於激勵他們持續努力。 這些獎勵可以很簡單。它可以是一句口頭的鼓勵,告訴他們他們做得很好。

或者在他們完成某個復健練習後,給予他們小點心。更進一步,如果他們持續努力和練習,我們可以帶他們去看一場他們喜歡的電影。

關鍵是將獎勵與他們的努力,而不是結果相連接。例如,家屬可能會說:“等你能走路了,我就帶你去吃大餐。”雖然這樣的激勵有時有效,但走路的結果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相反,如果家屬說:“如果你這個月每天都努力練習走路,我們就去吃大餐。”這樣,獎勵就是基於他們可以控制的行為,也就是每天的練習,而不是不確定的結果。

這種方式讓患者感覺到,他們的努力被看見和獎勵,也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參與復健,因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們付出努力,就會得到回報。

縮短心的距離

改變人的觀念另一個關鍵,就是觀點的距離。在面對事實時,個體會根據其原有的觀念和成見進行主觀解釋,這也是人們常尋找與原有觀點相符的信息,即所謂的「確認偏誤」。

不願接受疫苗的人,強調疫苗數據的預防效果往往不會奏效,即便這些建議更為客觀。因此,在試圖說服他人時,應避免急於引導重大改變,而應從適度的建議入手。即便提供充分信息,他們可能仍會堅持原立場。

對於中風患者來說,對他們的要求可能會產生距離感,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病人,而我們的家人則是正常人。

為了減小這種距離感,可以採取三種方法。

找出具有爭議空間的中間觀點

如果他們不願進行復健步行,可以避免使用「復健」一詞,而是簡單鼓勵他們自己走去練習,例如走去廁所,以找到他們願意接受的方式來鼓勵練習。

從小事情開始

如果他們不願意做某些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請他們幫忙做一些小事,例如自己走去廁所,每天至少一次,或者有一次我們陪同。如果家人急切期望他們進行全力的運動訓練,可能會引起反抗。將大目標拆分為更小、更可能實現的小目標,先完成小目標再逐步進行下一步,家人的意願可能會更高。

找出共通點,減少偏見

雖然我們難以想像中風患者的生活,但要求他們每天訓練2-3小時可能會很困難,尤其是當我們自己沒有運動習慣時。與其強迫他們每天運動2-3小時,不如找出大家有共識的部分,例如一起去遊樂園、逛百貨公司、自己走去廁所。找到共同目標,共同前進,比起爭吵更為高效。

提供證據的方法

當家屬想要鼓勵中風患者進行復健,僅僅講述復健的好處並不一定有助於說服他們。有的時候不是這些證據是假的,而是提供的方法需要調整。

當我們看到與我們處境相似或經歷相似的人分享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比那些遠離我們現實的例子更具說服力。舉例而言,對於想要瘦身的人來說,從一位曾經體重過重但成功減重的人那裡聽到他的成功經驗,往往比從一位始終保持苗條身材的人那裡聽到的建議更加具有說服力。

要讓這些建議更具說服力,家屬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找到合適的證據提供者

不同的中風患者會信任不同的人。有些人可能會相信醫生或治療師的話,但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專業人員不理解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來自相似經歷的人分享的成功復健案例可能會更有說服力。

選擇正確的時機提供證據

當中風患者心情低落或抗拒的時候,他們可能不願意聽取建議。家屬可以等待他們心情較佳、更願意接受建議的時候再與他們分享成功的復健案例。

加入中風病友團體

讓中風患者與其他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不僅可以增加他們的信心,也有助於他們了解復健的重要性和可能的成功。

總結而言,中風患者的復健路程確實並非一帆風順,充滿了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很多時候,不僅是患者,家屬也會感到無助和疲憊。但在這困難的時刻,家屬的陪伴和理解可能是他們前進的唯一動力。儘管復健過程可能沒有明顯的進步,而且未來的路仍然不明朗,但家屬的關心和鼓勵或許能讓患者感到一絲溫暖,成為改變的動力!

這些方法源自《如何改變一個人》這本書。可以購買該書深入瞭解。相信這將對陪伴家人的復健過程提供許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