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手無力怎麼辦?職能治療師教你5大居家復健策略,讓手重新「活」起來!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中風後能走路就好,手是不是就不用特別練了?」 或是身邊的親友也有這樣的心情呢?

其實,很多中風病友和他們的家人在回歸居家生活後,才真正發現「手」有多重要!就像英國有項研究就提到,許多人在中風後18個月回家後,才意識到手部功能的重要性,但往往不知道從何開始練習。

延伸閱讀:想知道中風復健要多久、該如何把握黃金期嗎?五大關鍵都在這。

別擔心!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跟你好好聊聊,中風後的手該怎麼「自己練」!我們會從大腦神經復原的原理,談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操作,希望能幫助你一步步提升自我照顧的能力,讓手部功能重新「活」起來!

 

一、 中風後,為什麼手會變得不靈光?

 

首先,我們要了解中風後遺症會如何影響手部功能。常見的狀況有:

  • 動作功能障礙: 像是手腳無力、僵硬、平衡感變差,還有最困擾的張力(肌肉緊繃)
  • 感覺功能障礙: 可能會感到疼痛、手麻,甚至完全沒感覺。
  • 認知功能障礙: 記憶力、專注力、理解力都可能受影響。
  • 情緒困擾: 感到焦慮影響到復健動機也是很常見的。

 

二、 想讓手恢復?先懂大腦「神經可塑性」3大復健原則

 

你可能會想,手沒辦法動,是不是因為「手沒力氣」?其實不完全是!更精確地說,是因為「大腦不知道怎麼控制手」。

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一張超級大的網路,即使有些線路受損了,透過中風復健,大腦還是有機會找到新的連結路徑!這就是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而且,身體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只要有動作,就比完全不動來得好。

延伸閱讀:了解大腦的「動作學習」原理,讓你的復健過程更有效率。

要讓大腦重新學習控制手部,中風復健運動需要把握三個關鍵原則:

  1. 次數要多 (大量練習): 重複的動作才能有效改變神經迴路,讓大腦學會新的連結。大量練習,是啟動神經可塑性的關鍵。
  2. 身腦合一 (專心致志): 復健時一定要專心,讓大腦去規劃、傳遞訊號、執行動作,然後接收回饋。

    延伸閱讀:專注是復健最重要的心法,了解如何讓大腦與肢體同步學習。

  3. 目標導向 (有意義的活動): 做的每個復健動作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邊做邊思考怎麼調整才能做得更好,大腦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延伸閱讀:做的每個動作都要有目標,學習最有效的「任務導向訓練」該如何設計。

 

三、 別只在復健室練!讓「生活化復健」融入日常

 

很多中風病友都會發現,在治療室做得很好的復健動作,回到家卻不知道怎麼應用。這就是「復健動作」跟「實際情境」的落差!因此,我們需要推動「生活導向復健」,把復健運動融入你的日常生活中。

延伸閱讀:看看別人如何將生活復健遊戲化,增加練習動力與樂趣。

 

四、 中風手部復健的3大難題與解決策略

 

中風後的手部居家復健,最常遇到以下三個挑戰,但它們都有對應的策略可以克服:

 

難題1:肌肉張力緊繃 (Spasticity)

 

 

難題2:感覺障礙 (Sensory Impairment)

 

 

難題3:肩膀疼痛 (Shoulder Pain)

 

 

五、 患側手怎麼開始用?從「一點點」參與就是進步!

 

請不要想著要等到動作完全恢復才能使用患側手!你可以從以下這些居家復健運動開始,循序漸進地練習:

 

如何規劃你的每日手部復健計畫?

 

一個完整的居家復健計畫應包含暖身、針對目標練習,以及應用於實際生活,例如「吃飯」這個目標:

 

總結:給病友與家屬的叮嚀

 

 

給病友:讓復健之路走得更遠的4要素

 

「天天練習」是關鍵,但要持之以恆,請記住: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確實記錄、獲得成就感!

 

給家屬:同理與鼓勵是最好的支持

 

與其批判,不如給予支持。練習同理心、非暴力溝通,並給予正向的鼓勵。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動力,該如何正確的給予協助與鼓勵?

記住,中風手部復健要「練得對、練得久、練得出生活」!從今天開始,讓你的患側手參與生活的一點點,這就是進步的起點。

延伸閱讀:這是一份寫給中風病友的康復手冊,陪伴你走過復健之路。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