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疾病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二位,更是導致成人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風的發生不僅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也為家庭和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無論是急性中風的即時治療,還是後續的長期復健,患者與家屬都需要面對多方面的挑戰。
其中,中風發生後的前六個月被稱為「快速復原期」,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黃金復健期。這段期間神經修復活性較高,如果能搭配適當的訓練,的確比較容易看見進步。然而,我們也想提醒大家:前六個月固然重要,但不代表六個月一過,就不會再進步了。
事實上,很多病人到了慢性期,還是持續透過練習改善功能,像是走路更穩、手部控制更好、生活自理能力逐漸提升。尤其當生活變得有目的、有動力,進步就還有機會發生。復健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期的馬拉松。
推薦閱讀:黃金復健期是真的嗎?
▍什麼時候開始復健最有效?
根據英國物理治療指引,針對缺血性中風的病人,建議在發病後的前三天內啟動復健介入。這段時間的早期介入,有助於降低併發症發生的機率,例如肺炎、血栓與關節攣縮,也能在神經尚有可塑性的階段,促進更有效的恢復。
不過,「早開始」不等於「急著做很多」,而是依照病人的狀況,由醫療團隊進行專業評估,慢慢從被動活動、擺位、翻身練習等基礎項目開始做起,確保安全前提下逐步展開復健流程。
▍中風復健的三大階段
復健其實不是單一階段的工作,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與病況變化,分成不同階段、訂下不同目標。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中風後的復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與慢性期。
1. 急性期(1~7天)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在病人生命徵象穩定後,盡快展開最基本的活動,避免臥床引發的併發症。
常見的復健方式包括:
- 協助翻身與變換姿勢,減少壓瘡風險
- 進行關節活動,避免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
- 進行擺位訓練(例如枕頭墊手、腿部支撐),減少水腫與姿勢不良
- 初步的坐起與坐穩練習,預備進入下一階段訓練
這時候病人可能仍然在加護病房或普通病房,動作以安全、舒適為主。即使只是短時間坐起,也是一個重要的進展。
2. 亞急性期(1週到數個月)
進入亞急性期,病人通常已經脫離危險期,體力也慢慢回升,復健治療的密度與強度會明顯增加。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訓練基本生活能力。包含:
- 步態與平衡訓練:協助病人從坐、站、行走逐步恢復移動能力
- 上肢活動訓練:針對偏癱側進行抓握、抬手、操作能力訓練
- 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如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
- 搭配輔具使用,提升行動與照顧效率
亞急性期常見於出院後轉入復健病房或門診階段,是進步最明顯、也最容易感到挫折的時期,家屬的陪伴與鼓勵特別重要。
3. 慢性期(數月到一年以上)
如果說急性期是穩定身體,亞急性期是重新站起來,那慢性期就是重新生活。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鞏固之前努力的成果,並將功能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 居家與社區復健,幫助病人維持動作與體力
- 視病人能力,規劃職場重返訓練、社交活動或興趣發展
- 居家環境改造(如扶手、止滑墊、適合的家具配置)
- 長期追蹤與情緒支持,避免病人退步或陷入憂鬱
即使中風發生已經超過一年,只要持續有訓練與生活目標,還是會有進步的可能。慢性期的挑戰在於「如何持續下去」,這時候建立一個穩定的生活節奏與支持網絡,比單純的治療更關鍵。
推薦閱讀:如何中風復健?住院治療,回家訓練,長期照顧,恢復功能一次到位
▍常見中風復健治療方式
在中風復健的過程中,醫療團隊會依據病人的需求安排不同領域的專業治療。三大常見復健治療方式分別是: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每一種治療都有其角色與重點,也會互相配合、共同支持病人的復原。
物理治療(PT)
物理治療是大家最熟悉的復健形式,主要針對病人的大動作能力,也就是「走、站、坐、平衡」這些活動能力來設計訓練。
物理治療師會依病人狀況,安排下列內容:
- 增強肌力與肌耐力,避免肌肉萎縮與無力
- 平衡與協調訓練,降低跌倒風險
- 步行與上下樓梯的動作練習,讓病人能安全外出或回家生活
有些病人會使用平衡板、踏步機、步態訓練器等輔助設備,加強訓練的效果。如果病人下肢控制較差,也會搭配職能治療師製作的垂足腳架(如AFO)穩定步態。
推薦閱讀:腦中風行走關鍵動作
職能治療
職能治療強調「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也就是讓病人能重新照顧自己,參與家庭與社會活動。尤其對於手部功能受損的病人來說,職能治療更是關鍵的一環。
內容包含:
- 自我照顧訓練(如穿衣、吃飯、如廁、洗臉等)
- 上肢與手部的精細動作訓練(如拿筆、開瓶、使用筷子)
- 客製化副木製作,幫助手部穩定與功能恢復
- 輔具選用與訓練(如穿鞋輔助器、滑輪板、長柄抓夾等)
此外,職能治療師也會觀察病人的生活環境,提供改善建議,例如調整椅子高度、加裝扶手、避免地板滑倒等,讓復健成果能真正融入生活。
推薦閱讀:腦中風手部怎麼復健
語言治療
語言治療是中風復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當病人出現「說不出話」或「吞不下食物」的情況時。
語言治療師會根據病人的溝通與吞嚥困難,設計個別化的訓練內容,包括:
- 訓練口語表達、語言理解與詞彙找回能力
- 咀嚼與吞嚥肌群運動,提升吃飯與喝水的安全性
- 指導使用溝通輔助工具(如圖片卡、平板溝通App),協助病人與家人溝通
有些病人即使不能說話,也能透過其他方式「表達」,這就是語言治療協助的目標之一。
推薦閱讀:失語症如何溝通
每一位中風病人面對的挑戰不同,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指導,能讓復健更有效率也更貼近實際需求。
▍如何提升復健效果?
重視心理健康:照顧身體,也要照顧心情
很多病人以為中風只是「動不了」,但實際上,心理的影響往往更深遠。突如其來的變化、不便的身體、失去原本的生活角色,很容易讓人感到挫折或沮喪。根據研究,70%~80%的中風病人會經歷情緒低落,甚至約有20%~30%的病人會出現需要心理治療的憂鬱症狀。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屬的角色非常關鍵。比起一味催促病人「要堅強、要加油」,更重要的是「陪在身邊、不評價」,讓病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如果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睡眠、食慾或對生活完全失去興趣,也建議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協助,越早介入越好。
鼓勵病人參與喜歡的事、設定小目標、獲得即時成就感,這些看似微小的安排,都可能是重新找回動力的起點。
推薦閱讀:如何鼓勵抗拒復健的家人?
讓日常生活變成中風復健練習場
很多人以為「復健就是去醫院做治療」,其實不然。真正能讓病人每天進步的地方,其實是家裡,是生活本身。從起床翻身、刷牙洗臉,到穿衣服、自己端碗吃飯,這些動作不但可以練習手腳協調,也能讓病人逐漸找回生活節奏。
我們常跟家屬說:「能讓病人自己做的,就不要幫他做。」當然,這裡的「自己做」,不一定要百分之百完成,而是讓病人參與其中。比方說:穿衣服可以讓病人先套一邊袖子,吃飯可以先自己拿幾口湯匙……這些小練習加總起來,就是每天的復健量。
也建議家屬每天安排固定的「練習時段」,例如早上起床到吃早餐前,做一些協助式的功能訓練,讓練習有節奏、有機會融入生活,而不只是等醫院安排。
推薦閱讀:中風生活如何復健
▍輔具的角色與選擇
很多人聽到「輔具」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代表沒救了?」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誤會。
輔具的真正角色,不是讓你放棄努力,而是讓你更安全地繼續努力。透過輔具的幫忙,病人可以降低跌倒風險、減少體力消耗,也能更順利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動作。
我們可以把常見輔具大致分為幾類:
- 行動輔具:
四腳拐、拐杖、助行器、AFO(踝足矯形器)、輪椅等,協助病人行走或穩定站立,避免跌倒 - 生活輔具:
穿衣輔助器、便盆椅、床邊扶手、長柄湯匙、止滑墊……這些工具能幫助病人更獨立地完成如廁、吃飯、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動 - 溝通輔具
對於失語症或語言障礙的病人,可以使用圖片卡、文字板、語音輸入App等方式,幫助病人表達需求、與人互動
不過輔具並非越多越好,更不是「看到別人用什麼就跟著買」。我們常常遇到病人家屬花了大錢買了一堆器材,結果放在家裡積灰塵。
建議病人與家屬一定要請職能治療師或復健科醫師協助評估,選擇「現在真的需要」的輔具,並學會正確的使用方式,才能發揮輔具的真正價值。
輔具不是退步的象徵,而是讓病人「重新參與生活」的重要橋樑。
推薦閱讀:腦中風手部推薦器材
▍如何預防再次中風?
中風並不是一次性事件。根據研究,曾經中風的患者,在五年內再次中風的機率高達25%。也就是說,四個人裡就有一個可能面臨第二次中風的威脅。
但好消息是,這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習慣著手,搭配藥物控制與定期追蹤,就能大幅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一、控制危險因子:找出關鍵敵人
許多中風與慢性疾病有關,像是:
-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中風危險因子,控制目標通常為130/80 mmHg以下
- 高血糖與糖尿病:血糖波動大,會傷害血管內皮
- 高血脂:膽固醇太高容易在血管內累積斑塊,引發阻塞
- 抽菸與過量飲酒:這些都會加速血管老化與硬化
除了調整飲食、運動、作息外,也要按時服藥,尤其是抗血小板藥(如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這些藥物對預防中風有實證效益,不應擅自停藥。
二、養成健康生活習慣:身體習慣了,才會穩定
- 每天運動至少30分鐘,可分段進行,如散步、太極、騎飛輪等
- 避免熬夜,睡眠充足有助血壓穩定與情緒穩定
- 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增加蔬果攝取
- 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
三、定期健康檢查:早知道早處理
有些問題沒有症狀,像是心房顫動、高膽固醇,如果沒有做檢查根本發現不了。
建議定期回診,檢查血壓、血糖、血脂,若有心律不整家族史,也可以討論心電圖、24小時心電監測等工具。早期發現,才能早期預防。
再次中風帶來的影響往往比第一次更嚴重,因此「穩定控制、長期追蹤」是非常重要的。別等到不舒服才就醫,把健康放進每天生活的規劃裡,才能守住得來不易的進步。
推薦閱讀:如何預防中風
▍復健,是一場與生活重新相遇的旅程
腦中風的復健,不只是治療,也是一場重新適應生活的旅程。這一路上會有辛苦、有慢、有反覆,但也會有溫柔的進步與意想不到的突破。成功的關鍵,不只靠病人努力,還需要家屬的陪伴、醫療團隊的協助,以及持續不放棄的信念。
從每天的練習、每次的嘗試開始,一點一滴重建的不只是身體的功能,更是生活的主導權、自信與希望。請記得: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只要願意走,就會離目標更近一點。我們一起陪著彼此,慢慢走,也是一種力量。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