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對患者和家庭來說,都是一場漫長而艱辛的旅程。尤其在急性期治療後,如何順利銜接後續的住院復健、應對健保限制,並為返家後的長期照護做好準備,更是許多家庭面臨的巨大挑戰。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為您提供最全面的指南,從復健階段、健保模式、轉院流程,到醫院與機構的選擇,以及居家復健的準備,助您為家人打造最佳的復原之路。
腦中風復健的黃金階段與健保模式解析
中風後的復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復健目標,而在急性期健保也提供了兩種主要的住院復健模式,供您選擇:
1. PAC急性後期照護模式 (Post-acute Care)
PAC模式是一種高強度、高密集的復健計畫,適合在急性期後,經醫師評估具有積極復健潛能的患者。
訓練強度與時長: 一天可安排較高強度的復健,最長可住院 6~12週。
優勢: 提供密集的訓練,有助於在黃金恢復期內,最大化患者的復健潛能。
注意事項: PAC計畫結束後,就較難再以中風為由申請健保住院(但可自費)。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您需要在此期間,充分利用資源並規劃後續。
2. 一般住院復健模式
相較於PAC,一般住院模式的復健強度較低,但彈性較大。
復健時間: 每天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總和約 2個多小時,時間強度較PAC低。
住院天數限制: 健保住院最多 28天。之後若仍需住院復健,就必須轉院到下一家醫院。
優勢: 適合身體狀況可能較不穩定,或初期復健需求未達PAC強度的患者。
PAC還是傳統復健病房?黃金期內的衝刺選擇
這是許多家屬都會面臨的抉擇。如果醫師建議,並且患者有意願接受大量復健計畫,那麼PAC就像衝刺班,能在發病黃金期內盡早且密集地訓練,通常能有更好的恢復效果。
然而,這並不代表傳統復健病房的恢復潛能較差。每個中風患者的受傷程度和狀況都不同,持續復健是關鍵,只要積極參與,都會持續進步!
📖 中風PAC:什麼是PAC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中風住院轉院流程與排床技巧
選擇一般住院模式的家庭,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28天健保限制後的轉院安排。由於各家醫院規定不同,提前規劃和掌握技巧至關重要。
1. 掌握28天健保限制的細節
健保對同家醫院的住院復健設有 28天 限制。但各家醫院的計算方式與認定可能不同,最準確的方式是直接向護理站醫師確認。通常醫院會在第21天左右開始提醒家屬準備出院。
2. 提前部署,爭取時間
提早安排: 掛號排病床不一定馬上就有空位,建議在剩約 一星期 時就開始安排,避免屆時無法順利銜接。
申請病摘: 轉院必備!請自行向護理站申請,並說明用途為安排轉院。由於需要主治醫師蓋章,通常需要一天才能拿到。
3. 排床評估與策略
確認是否須本人到場: 有些醫院會需要患者本人到場評估,但即使不需要,也建議錄下患者復健的影片,讓醫師了解其狀況。
確認收治標準: 大多數醫院收治發病 半年內 的中風患者,部分可接受半年到一年內。務必事先詢問清楚,以免白跑一趟。
自費掛號排醫院: 帶著病歷摘要,可由家屬代為自費掛號,向醫師說明需要排住院復健。這是普遍的做法,無須擔心。
多方佈局: 一次排1~2家醫院,避免A醫院通知您時,離28天限制還太遠。基本上很少會住好住滿28天,可能25天時有通知就可以辦轉院了,以免兩頭空。
彈性過渡: 如果希望排健保房但時間銜接不上,可主動詢問醫院是否有自費病房。先住進自費病房後,再向護理站表達想排健保床的意願,一有空床通常就能轉入。
4. 轉院醫院的選擇考量
除了交通位置(方便家屬探視與奔波)、醫院設備與病床空間外,您還可以進一步詢問各醫院復健科的專業特色(例如是否有針對手部、語言等特定復健專長)、醫護人力配比,以及當前的床位空缺率。
不一定要醫學中心: 相較於醫學中心,區域或地區醫院在床位上通常更有機會,且部分醫院在復健方面也擁有優質團隊,環境可能相對單純,或許更能專注於復健治療。您可上健保局的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查詢。
中風住院轉院經驗整理
由於各家醫院規定各有不同,為了讓家屬可以提早了解狀況,我們設計了統計問卷,並分享在下方供各位家屬病友參考,歡迎各位風友家屬填寫讓資訊更完整!中風住院轉院調查表單
以上訊息僅供參考,確切資訊以醫院規定為主唷
中風慢性期後:返家照顧與門診復健的選擇
當身體狀況穩定後,會建議早日返家,原因有很多:居家生活復健、家人照顧方便、節省看護費用、無須往返交通,以及就近門診復健。最重要的是,家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屬,居家環境通常更能促進身心安適。
返家後的準備清單
中風後半年內,通常仍有機會安排到住院復健。但超過半年後,醫院收住院的機會會降低,因此提早為返家做好準備至關重要:
申請巴氏量表與身障手冊:
巴氏量表是申請外籍看護的重要評估。
身障手冊則可享有許多社會福利。
中風初期病情較不穩定,通常需要醫師觀察一段時間,並參考病情嚴重度、失能程度判斷後,才能協助鑑定。有需求可與醫師討論。
申請長照2.0服務:
返家後的照顧挑戰重重,政府的長照政策能減輕不少負擔。
可申請居服員協助帶家人到門診復健,或申請治療師到府進行專業復健訓練。
有需求可撥打 1966,或洽詢各縣市的長照中心。
家中的無障礙設施與生活輔具:
大多數患者在尚未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返家。改造家中環境或選擇輔具能提供極大幫助。
有身障手冊可申請輔具補助;尚未拿到手冊也可使用長照的輔具補助。
建議讓治療師協助選擇適合的輔具,避免錯誤選擇。
門診復健的迷思:住院可以每天,門診只能一週三次?
事實上從大醫院出院後,通常大醫院只會安排兩到三天的門診復健,家屬通常會錯愕,這樣有用嗎?這是常見的迷思。事實上,復健必須融入生活。治療室是學習技巧的地方,而重點仍在於家中的訓練。
如果您真的想每天做復健,可以採取「排兩家醫院診所」的方式,例如一三五去A醫院,二四去B醫院。
醫療院所一樣可在健保局的健保特約醫事機構找到。許多小型醫院或診所設備環境不差,門診天數安排也較彈性,建議以住家附近為原則,無須執著於醫學中心。
復健醫療診所的選擇與居家訓練
中風復健是長期的,返家後仍需要復健治療。如果選擇健保門診,通常建議選擇住家附近即可,畢竟每天往返的交通時間長期下來也是很辛苦的。下面表單蒐集了許多中風家屬及患者的復健治療經驗,提供有需求的朋友參考:腦中風復健治療單位推薦
入住機構的考量與選擇
若因某些原因,如家中無人照護、公寓無電梯等,而需考慮護理之家或安養機構,以下是選擇時的重要考量:
親自參觀: 網路上的介紹可能與實際狀況有落差,務必親自參觀。
衛生環境: 觀察廁所浴室是否清潔,有無異味。
照顧人員配比: 了解一位照顧人員負責幾位住民。
有無治療師駐點或合作:
詢問是否有治療師到機構帶復健?頻率和時間為何?平均每位長者能接觸多久?
即使是嚴重中風患者,仍需復健來維持基本功能。
若機構聲稱有復健設備或團體活動,仍建議詢問是否有治療師專業評估,並根據患者需求進行個別化訓練,這會更有效率。
活動安排: 了解機構是否有豐富的活動安排,避免長者只是躺著或看電視。
自費復健:一對一指導的選擇
如果希望接受治療師一對一的指導,且經濟上允許,可以選擇自費復健。您可以自行搜尋物理治療所、職能治療所,詢問是否有提供一對一的服務。這能提供更客製化、高效率的復健治療。
總結: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的路
中風復健是一條漫長的道路,沒有絕對「最好」的方式,只有在綜合考量患者的身體狀況、家庭的照顧能力、經濟條件與環境因素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復健模式。
請記住,復健不只侷限於醫院或治療室,許多訓練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最終,我們都要返家,因為家,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屬。
希望這份全攻略能幫助正在面臨轉院、返家問題的中風家庭,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 延伸閱讀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