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治療-受傷後一定要做物理治療運動嗎!?

怎麼勸都沒有用?如何讓中風病人自己想復健!

復健科中常見的運動傷害、肩頸痛媽媽手、板機指,大家想到的復健方式就是熱敷電療、徒手治療等,甚至是傳統的推拿整復等等的被動治療,其實這樣的治療效果是有限的,配合物理治療師安排的運動處方,會讓身體恢復得更快唷!關於媽媽手與肩頸痛的復健運動可以參考:媽媽手 | 治療復健運動,學會這三招讓你拇指再次讚起來!肩頸痠痛 | 如何改善低頭族的頸部痠痛?(運動篇)

受傷復健治療一定要運動嘛

如果只有被動治療就能讓個案好,那當然是物理治療師所樂見的😂,因為對物理治療師來說,這樣還比較輕鬆,為什麼?

  • 不用花時間教個案自我運動
  • 不用督促他回去有沒有做
  • 不用隨個案的進步去調運動治療的等級和強度
  • 不用因為個案不遵從醫囑沒做運動而來來回回卡關

20180627081358 43

(圖為治療師教導患者運動治療的過程XD 那個棍子不是打人的,是輔助工具!)

那物理治療復健還需要徒手治療嗎?

有時候,徒手治療是為了運動治療作「準備」,協助個案解開僵硬的筋膜、關節,恢復身體平衡,再執行運動治療會更有效率👍

但有些個案其實是不需要徒手治療的,光是透過動作控制訓練,就能讓他的症狀消失一半以上!

當然有些個案確實是徒手治療就可以痊癒,但這部分是少數,我們這次先不討論這部分的族群,因為大部分的人真的都需要運動治療。

物理治療師如何透過運動治療來協助使患者走上痊癒之路呢?

首先,我們還是一樣會有我們的臨床評估,觀察動作,步態、姿勢…等,搭配病人的主訴和更進一步的理學測試,確立治療方向。

當我們解開了其中一個關卡,要讓個案能維持效果的關鍵就是:

  • 找出動作控制的失能和肌肉不平衡的原因
  • 要求個案回家持續自我訓練
  • 維持關節的活動度、肌肉的長度和正常的收縮活性、神經的延展度……等

20180627081400 71

(圖為治療師 針對高中體育班學生設計矯正性運動 增加運動表現)

當這些動作控制和肌肉的平衡都達到大腦可以下意識地掌控時,就是畢業的時候囉~🎉

復健運動治療的介入時間大概要多久才會有效果呢?

基本上,時間的長短當然是看患者本身的嚴重程度、所處的環境、想要達到的目標而定。在患者有認真執行運動的話,每次都會有進步,痊癒的時間和患者本身的目標有關,”自身的能力要能夠超越環境給的壓力”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舉例:

  • 一個運動員如果膝蓋受傷,想回到場上打球 那它所需要的能力就是有能夠打完一場球賽的下肢肌力、耐力、控制、平衡、爆發力……等
  • 一個上班族想要久坐不會腰痛,那他就要有良好的下意識核心控制、良好的工作檯高度以及正確的坐姿和換姿勢的頻率,一個再好的姿勢都會對局部的關節或軟組織造成一定的壓力和傷害

20180627081402 25

 

疼痛要復健治療多久才會好?!

研究顯示:針對急性與亞急性的疼痛,若問題來自動作控制而非結構上的問題

患者如果有認真照治療師所給的治療計畫與劑量正確地執行

1-2周會有症狀的改善,8-20週會改變肌肉徵召的模式,而讓肌肉有下意識的良好控制。

但針對慢性疼痛者(疼痛問題>六個月),平均需要8-18個月的訓練時間

但是!!!除了訓練的強度和時間,有比訓練還要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慮進去,才能有良好的復原速度

這些原因包含: 社會環境因子、身體因素、心理因素。」

挖塞!聽到慢性疼痛這個復原速度的數據大家是不是嚇到了?😨😨😨

找回身體的主權,是復健運動恢復的關鍵

但其實仔細想一下,你的身體有多長的時間處在疼痛的狀態,而不去管它,在這未來的8~18個月還是會一樣程度地痛下去,甚至更痛並且”有可能”對組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不過今天你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選擇訓練你的大腦、或是訓練骨骼肌肉本身的條件,來找回身體的主權,不再被疼痛控制,跟疼痛完全說再見!

祝大家都能面對疼痛、突破自我!😎
20180627081404 19

參考資料:

  • Stuge, B., Veierod, M.B., Laerum, E., Vollestad, N., 2004. The efficacy of a treatment program focusing on specific stabilizing exercises for pelvic girdle pain after pregnancy: a two-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Spine 29 (10), E197-E203.
  • O’sullivan, P.B., Beales D.J., 2007. Changes in pelvic floor and diaphragm kinematics and respiratory patterns in subjects with sacroiliac joint pain following a motor learning intervention: a case series. Manual Therapy 12 (3), 209-218.
  • Jull, G., Trott, P., Potter, H., Zito, G., Niere, K., Shirley, D., et al., 2002.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xercise and manipulative therapy for cervicogenic headache. Spine 27 (17), 1835-1843.
  • Hendricks, E.J., Scholten-Peeters, G.G., van der Windt, D.A., Neelemen-van der Steen, C.W., Oostendorp, R.A., Verhagen, A.P., 2005.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oor recovery in acute whiplash patients. Pain 114(3), 408-416.
  • Scholten-Peeters, G.G., Verhangen, A.P., Bekkering, G.E., van der Windt, D.A., Barnsley, G.E., van der Windt, D.A., Barnsley, L., Oostendorp, R.A., et al., 2004. Prognostic factors of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Pain 104 (1-2), 303-322.
  • Comerford, M. & Mottram, S. (2012). Kinetic Control the management of the uncontrolled movement. Australia: Elsevier Australia.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