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照顧,長輩問題行為怎麼辦?

失智照顧,失智長輩有問題行為怎麼辦?

在社團上看到許多家屬,擔憂長輩出現的問題,有的是擔心長輩會持續退化,有的是擔心會造成生命安全,有的擔心影響與長輩之間的關係…

有的人說他們是病人無法改變,有的人說要有耐心,確實,但只能這樣嗎…?

讓我們了解一下『問題』『行為』

『行為』會產生背後一定是有所『需求』,而失智者常見的『問題』就是『認知失能』

舉例來說為什麼長輩會大聲咆嘯指著你的鼻子說:『把我的錢包還來!』

長輩心中的『需求』也許是想買東西,他是記得自己錢包裡有錢的,但『認知失能』就是忘了自己錢包放哪裡,因為找不到所以感到很『焦慮』,才會生氣地認為錢包是被身旁的你拿走的!

網路上其實宣導了很多,不要質疑、不要否定長輩,陪著他找出來就好了,千萬別直接拿給他,這會直接讓他認為真的就是你拿走錢包的!

這其實就是很好的方法,行為的當下我們要處理的是長輩『需求』與『情緒』,直接糾正他們的行為其實意義不大,更多的例子可以看失智友善商店的示範

那難道『認知失能』就沒有辦法了嗎?

有的人會說他們是失智者學不會了,失智者確實很難學習新技巧,但是幫助他們回憶就有的記憶其實還是有機會的。

其實記憶要鞏固除了重複提醒與練習以外,還有很多細節可以調整,例如慢慢減少提示的難度
舉例來說,平時就可以多帶著長輩去看錢包的位置,或偶爾主動提醒錢包放的位置,甚至讓長輩自己講出來錢包放哪裡,就會加強長輩對於錢包位置的印象,才不會等到找不到錢包時產生情緒產生問題行為

也就是行為當下處理『需求』,平時在加強『認知』

當然上述只是舉例原則,實際上的情況根據長輩的個性、認知能力、行為種類都會有不一樣的策略,策略執行也有很多眉角,例如要考慮到長輩的注意力、記憶力、自尊等,也要考慮的家屬的照顧量能

所以我們到案家時,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其實都在和家屬討論,了解長輩的過去與現在的能力與可能的需求,制定策略,剩下時間才指導長輩

當然有的還需要配合藥物調整,這就要跟醫師討論,但基本上行為處理跟藥物本來就是不衝突,應該同時進行的

世界上根本沒有吃了會變聰明的藥,只有經過不斷地適當練習與經驗累積,才會進步
以上就是一些經驗整理分享,問題行為有的確實不好處理,但有的其實還是很有機會的,多看見長輩的能,其實還是有很多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