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後肩膀疼痛:復健關鍵與專業介入策略

腦中風肩膀疼痛

腦中風後,很多病友都會遇到一個讓人很頭痛的問題:患側的肩膀老是痛! 這種疼痛不僅讓人不舒服,還會嚴重影響生活,變成我們復健路上的一塊絆腳石。

我們的肩膀關節非常靈活。中風之後,是我們的大腦負責控制動作和感覺的「開關」壞掉了,這才是引發肩膀疼痛的根本原因。它會造成兩種問題:一是關節不穩定,二是神經亂放電。只要我們了解這些原因,並掌握正確的照顧方法,就能大大改善疼痛,讓復健更順利。

肩膀為什麼會痛?四個常見原因

 

首先,我們要理解肩膀疼痛的根源在哪。它通常不是單一原因,而是以下幾種狀況混合發生:

 

➊ 肌肉沒力,關節「脫臼」一點點 (半脫位)

 

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中風後,原本該好好抓住肩膀的肌肉(像旋轉肌群)完全使不上力。地心引力會把手臂往下扯,導致我們的肱骨頭輕微往下掉,也就是「半脫位」。手臂越沒力,疼痛的風險就越高。

 

➋ 肌肉「鎖住」太緊與關節變硬 (痙攣與攣縮)

 

大約三到四成的病友會出現痙攣。痙攣會讓某些肌肉(特別是負責內收和內轉的肌肉)變得太過緊繃、放不開。長久下來,關節就會變僵硬,形成「攣縮」,讓肩膀動彈不得,疼痛感自然加倍。

 

➌ 錯誤動作,讓軟組織受傷

 

如果家屬用錯的方法搬運、或者復健時拉得太用力,都會讓肩關節的肌腱和韌帶受傷,導致發炎、夾擠甚至撕裂。

 

➍ 神經系統的「錯誤警報」(神經性疼痛)

 

這一類疼痛不是關節壞了,而是大腦和神經系統自己出了問題

  • 中樞神經痛: 腦部受損的位置剛好影響到感覺處理區。患者會感覺到燒灼、電擊、或對輕輕一碰就很敏感

  • 複雜性局部疼痛: 這是一種神經發炎反應,除了肩膀痛,還可能伴隨患側手部腫脹、皮膚顏色或溫度異常,需要特別留意。

復健的「保命符」:正確的照護與擺位

 

了解了原因,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避免讓疼痛惡化,這部分也是家屬和照顧者最重要的工作。

 

1. 職能治療師的「絕對禁止」清單

 

為了保護肩膀,以下行為必須絕對禁止

  • 甩手臂或用力拉筋: 這種動作會對不穩定的肩膀造成巨大的傷害。

    • 請注意:「很多病友會誤以為『痛就是在恢復』,但其實那往往是組織在抗議。」 復健的重點在於穩定控制,而不是暴力拉扯。

 
  • 從腋下直接拉抬患側手臂: 無論是協助起身或轉位,千萬不要從腋下直接施力。這是造成關節半脫位和韌帶損傷的最主要錯誤行為。

    • 對於家屬來說,最重要的是幫病人保護肩膀的安全。

2. 患側手臂的正確支持與擺位

 

對抗地心引力,給予手臂足夠的支持,是日常照護的首要任務:

  • 坐著時: 無論是坐在輪椅或椅子上,務必使用輪椅托板扶手。讓手臂平穩地被支撐住,不要讓它懸空往下垂。

  • 走路時: 在治療師指導下可以使用功能性肩關節吊帶貼紮,給予肩膀額外的保護。

  • 躺著時: 如果是側臥,請務必讓患側手臂向前伸出,避免身體重量直接壓在肩膀上。

3. 破除臨床常見的「復健迷思」

在復健路上,錯誤的觀念會導致疼痛加劇,破除迷思才能讓復健更有效率:

  • 關於疼痛的迷思: 很多人認為「拉筋拉到痛才有效」,但事實是:過度牽拉只會造成微損傷,讓疼痛惡化,阻礙大腦重新學習動作。

  • 關於運動的迷思: 很多人以為「甩手臂可以幫助放鬆和血液循環」,但事實是:這對失去穩定的肩關節來說是高風險動作,可能導致半脫位。

  • 關於處理的迷思: 很多人覺得「肩膀痛只是小問題,忍忍就好」,但事實是:肩痛是功能回歸的關鍵指標,忍痛不處理會全面影響上肢恢復。

讓肩膀「重新學會穩定」的訓練細節

控制疼痛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讓肩膀「重新學會穩定」。當肩膀穩定度改善後,手的參與能力才有機會被重新建立。穩定是「功能恢復」的起點,而非終點。

1. 基礎穩定度練習(從肩胛骨開始)

  • 肩胛骨控制活動: 請病友練習將肩膀進行「上提(聳肩)、向前、往後夾(夾肩胛骨)、往下壓」四個方向的活動。一開始可以雙邊一起練習,再慢慢嘗試單邊。

  • 躺姿/桌面支持訓練: 訓練時,優先選擇躺著或在桌面上(可以墊毛巾減少摩擦力),讓手臂有支持。在這種減輕重力負擔的情況下,練習動作控制會更安全有效。

  • 坐姿下將手臂擺在桌面上運動:將手臂擺放在桌面上,可以給予手臂支撐,在桌面上墊毛巾就可以減少摩擦力

2. 進階功能性與醫療介入選項

 

  • 電刺激 (NMES): 物理治療師會用電刺激來「提醒」和「喚醒」無力的肌肉收縮,特別是用來對抗半脫位。

  • 肉毒桿菌素 (BTA) 注射: 這是針對痙攣太緊的肌肉的有效治療。注射後,職能治療師會立刻接手,配合密集的伸展和功能訓練。這段時間是**「黃金期」**,我們必須好好把握機會訓練精細動作。

  • 醫療介入: 醫師會根據疼痛來源選擇治療方式,包括局部注射或特定藥物。請記得,藥物只是疼痛控制的多方介入選項之一,重點仍在於正確的復健。

專業總結與臨床警訊

1. 多專業團隊的必要性

中風肩膀疼痛需要由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組成的團隊合作:醫師負責精準診斷和藥物/注射;治療師負責糾正姿勢、提供支持,並設計個人化的訓練計畫。

2. 何時應立即就醫?(臨床警訊)

請家屬和患者注意,如果出現以下狀況,請儘速回診

  • 持續紅腫熱痛: 肩膀關節處出現明顯發紅、腫脹、發熱。

  • 夜間痛醒且無法緩解: 疼痛劇烈到影響睡眠,無法透過調整姿勢緩解。

  • 疼痛合併手部症狀: 疼痛同時伴隨患側手部腫脹、膚色或溫度異常、麻木感持續增加,這可能是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等嚴重狀況的徵兆。


總結:

肩膀疼痛不應被視為復健的「附帶品」。早期疼痛控制是復健成功的關鍵

在中風復健中,「疼痛控制」不只是舒緩不適,更是重新建立動作學習的前提。唯有無痛的動作,大腦才能安全地重新學會「怎麼動」。

只有當肩膀能穩定、能動、能用,手才有機會重新回到生活。

參考文獻 (APA 格式)

  • Anwer, S., & Alghadir, A. (2020).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14), 4962. 
  • Lindgren, I., Gard, G., & Brogårdh, C. (2018).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 experiences, consequences in daily life and 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a qualitative study.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40(10), 1176–1182. 
  • Picelli, A., Santamato, A., Cosma, M., Baricich, A., Chisari, C., Millevolte, M., Prete, C., Mazzù, I., Girardi, P., & Smania, N. (2021). Early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njection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Toxins, 13(6), 374. 
  • Struyf, P., Tedesco Triccas, L., Schillebeeckx, F., & Struyf, F. (2023). The Place of Botulinum Toxin in Spastic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after Stroke: A Scoping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4), 2797. 
  • Wilson, R. D., & Chae, J. (2015). Hemiplegic shoulder pain.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641–655. 

圖片來源:

  • https://www.flintrehab.com/shoulder-pain-after-stroke/
  • https://youtu.be/fDW5eO593Nw
  • https://youtu.be/RUKlvlnOALk
  • https://youtu.be/24a9NqlGF3Y
  • https://youtu.be/yCRJNVRf6_0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