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長輩吵著「要回家」怎麼辦?實用應對技巧與溝通策略

你是不是也常常聽到家裡的失智症長輩,明明就在家裡,卻不斷重複說:「我要回家!」「什麼時候回家?」甚至半夜不睡,一直喊著你的名字,讓你隔天上班心力交瘁、焦慮又生氣?這種「要回家」的訴求,幾乎是每個失智症家庭都會經歷的痛點。那種心酸、無助,甚至是想要崩潰的心情,我們都懂。這不單是長輩的問題,更是對我們照顧者耐心與體力的極大考驗。

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這篇文章結合了許多社團照顧者的實戰經驗與專業建議,希望能給你一些方向,讓我們一起找到適合的失智症應對方法,為你和長輩帶來更多安寧。


 

為什麼失智症長輩總吵著「要回家」?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

 

失智症長輩吵著「要回家」時,他們指的「家」,很可能不是我們現在住的地方。社團裡有夥伴點出,這個「家」可能是:

  • 記憶中的家: 小時候的娘家、新婚時的家,或是改造前的舊家。對他們來說,那才是他們記憶中「真正」的、有歸屬感的家。
  • 時空錯亂與不安全感: 由於大腦病變,長輩對時間、空間的認知可能已經混亂。他們感到焦慮、不熟悉、沒有歸屬感,自然會想回到「記憶中熟悉且安全」的地方。
  • 表達內心需求: 有時候,「要回家」可能不是真的要回哪個具體的地方,而是一種表達不安、口渴、想上廁所,或是純粹需要陪伴和安全感的方式。

請記住:他們不是故意的,他們的腦生病了。 當你看過失智症患者的核磁共振腦部影像,會發現有些區塊呈現白霧狀,你會明白,這些看似奇怪的行為,都是疾病的表現。


 

失智症「要回家」實戰應對技巧:讓夜間吵鬧不再是日常

 

社團裡的經驗百百種,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應對模式:

 

1. 「順著毛摸」策略:陪伴長輩一起「演戲」

 

這是最常被提及,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關鍵在於不爭辯、不否定,而是順著長輩的感受走。

  • 帶出門繞一圈再「回家」:
    • 短暫出門: 許多夥伴都說,當長輩吵著要回家時,帶著他們到家附近走個10-30分鐘,聊聊街景、熟悉的地標,然後再帶回「現在的家」,說:「你看,還是家裡舒服吧?」或是「到家囉!」長輩通常就能安穩下來。這對黃昏症候群特別有效。
    • 轉移注意力: 在外面時,可以順便帶長輩去賣場逛逛,買點小東西,或吃個點心,讓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回家後他們可能就忘了出門的目的。
  • 巧妙的話術:
    • 「新家」說法: 如果是搬過家,可以跟長輩說:「我們現在買新房子住新房子了,這間更舒服喔!」或是「這裡是我們現在的新家,舊家已經換人了。」
    • 「舊家整修/賣掉了」: 遇到長輩堅持回舊家或娘家,可以說:「老家在整修中,屋頂漏水了,所以大家暫時住這裡。」或是「老家已經賣掉了,沒辦法回去了。」
    • 「時間還沒到」: 遇到長輩白天就吵,可以說:「現在太熱/太冷,等涼一點/暖一點再回去。」或「等家人下班再來帶你回去。」
    • 「製造情境」: 有夥伴分享,回家時全家一起大喊:「阿嬤回來了,會累嗎?」讓長輩感受到「回家」的儀式感。

 

2. 釐清需求:長輩「要回家」背後的原因

 

有時候,長輩的「要回家」不單純是地點問題,而是:

  • 沒安全感: 何榆傑夥伴提到,要喝水不一定是口渴,可能是沒安全感,希望你在身旁。這時,不妨嘗試讓長輩在你房間一起睡,或靠近陪伴。
  • 尋找熟悉的人事物: 長輩可能在找他記憶中的人(如已故的媽媽、爸爸、配偶)或物品。這時,可以試著:
    • 找他以前在家的照片,跟她聊聊往事,把照片貼在房間門口或擺在床邊。
    • 提供她熟悉的物品或音樂,讓她感到安心。
  • 單純想出門: 有些長輩只是想出門走走,活動筋骨。即使出門後又吵著回家,也是滿足了他們想外出的慾望。

 

3. 環境調整與作息規劃:延緩失智退化

 

  • 白天有去日照嗎? 許多社團夥伴都強力推薦日照中心!白天讓長輩去日照,能幫助調整作息,刺激認知功能,消耗體力。
    • 適應期: 剛開始去日照可能會吵著不午休或要回家,但有經驗的照服員會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安撫,不勉強長輩睡覺,而是安排其他活動。
    • 換日照: 如果現在的日照真的不適合,可以考慮換空間較大、或有不同引導方式的日照中心。
  • 居家環境優化:
    • 保持家中動線暢通,減少雜物,避免絆倒。
    • 牆壁可以貼上長輩熟悉的老照片,或提醒這是「新家」的標語。
    • 夜晚保持微弱光源,減少陰影造成的錯亂。

 

4. 尋求專業協助:適時調藥與長照資源

 

當以上方法效果有限,長輩的躁動、不安、遊走或叫喚嚴重影響照顧者作息時,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 回診與醫生討論:
    • 不斷調藥是必須的: 劉琪琪看護夥伴說,藥物效果有限,但「不停的調藥是必須的,不是看1-2次就會有結果」。要和神經內科精神科醫師溝通長輩的狀況,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特別是針對夜間睡眠或思覺失調的藥物。
    • 說明真實情況: 清楚告知醫師長輩半夜不睡、頻繁叫喚、對家人情緒的影響等,這些都是失智症行為的表現。
  • 長照資源申請:
    • 居家服務/外籍看護: 許多社團夥伴都建議申請外籍看護居家服務。當照顧者體力不支時,專業的人力支援是必需的。請記得去醫院拿巴氏量表申請相關長照2.0服務
    • 安養機構: 如果居家照顧負荷過大,也可以考慮安養機構。雖然捨不得,但有時候這是為了長輩能獲得更專業、安全的照顧,也能讓照顧者有喘息空間。

 

照顧者的心態調整:這是一條漫長而充滿愛的旅程

 

社團裡許多前輩都用自身經驗告訴我們:

  • 轉念與同理: Rebecca Rau 夥伴點出長輩內心的無助。轉念去想他們生病了,他們的「世界」跟我們不同,會幫助我們更溫柔。
  • 不追求「治癒」: 目前失智症無法治癒,只能延緩惡化。調整心態,與失智共處,而非對抗,能減少許多內耗。
  • 照顧好自己最重要: 彭婉怡夥伴直白點出:「自己照顧好自己比較重要,沒人會照顧你。」這條路很長,如果照顧者倒下了,誰來照顧長輩?該找支援就要找,該讓自己喘息就要喘息。
  • 放輕鬆,不較真: 許多夥伴都說,面對長輩的胡言亂語或重複,別太認真,就像「演戲」一樣。罵到喉嚨啞了也沒用,只會讓自己更累。
  • 把握當下: 趁長輩還能認得你、還能有些互動時,多陪伴他們說說話,即使是「練肖話」或聽他們子虛烏有的故事,未來都會成為珍貴的回憶。

這條失智症照顧的路,充滿了挑戰與不確定,但你不是孤單的。我們社團裡有這麼多經歷相似的夥伴,大家互相支持、分享經驗,就是最大的力量。

當你覺得快撐不下去時,請記得:深呼吸,抱抱自己。 你已經很棒了,加油!

失智症照護互助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