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許多人都會遇到這個困擾:走路時,患側手臂總是不太動,甚至會不自覺地彎曲、僵硬,就像提著一個隱形的購物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菜籃手」。這不僅影響走路的平衡和美觀,還會讓步態顯得不自然,甚至讓你更快感到疲憊。
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結合您的專業影片、最新醫學研究,以及職能治療師的實用建議,帶您全面了解「菜籃手」的成因,並提供您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改善指南,幫助您重拾走路時手臂的自然擺動,讓每一步都更輕鬆、更有自信!
為什麼會出現「菜籃手」?深入了解背後原因
「菜籃手」的形成,可不是單純手臂的問題,而是大腦中風後對身體控制能力的改變,以及身體為了適應而產生的「代償」模式。主要原因包括:
- 肌肉張力異常(痙攣):這是最常見的「元兇」之一。中風後,患側的二頭肌可能發生痙攣,導致手肘不自主地彎曲、僵硬,讓手臂難以伸直和放鬆擺動。
- 肌力不足與動作協調障礙:患側的肩膀和手臂肌肉可能變弱,大腦也難以精準地控制這些肌肉,導致手臂無法做出流暢、有效的擺動動作。
- 身體錯誤的穩定策略:職能治療師楊昀霖點出一個關鍵:許多中風患者為了避免跌倒,會下意識地讓上半身「鎖緊緊」,像一塊木板。這種僵硬的「鎖死」方式會限制軀幹的自然旋轉,而手臂擺動其實是與軀幹旋轉密切配合的。當軀幹被「鎖住」,手臂自然也動不了,甚至會「ㄍㄧㄥ」在那裡幫忙穩定身體,這就加劇了「菜籃手」的形成。
- 肢體分離能力喪失 (Disassociation):健康的人走路時,手臂和腿會做出反方向的擺動(例如右腳往前,左手往前),這種「交叉模式」是自然的肢體分離。但中風後,大腦可能失去這種獨立控制上下肢動作的能力,導致手臂無法順應腿部動作而擺動。
手臂擺動的重要性:不只美觀,更是走路的秘密武器!
您可能覺得手臂擺動不重要,但它在正常走路中扮演著多重關鍵角色:
- 動態平衡大師:手臂擺動能像陀螺儀一樣,巧妙地抵消身體走路時產生的旋轉力,幫助維持軀幹穩定,降低跌倒的風險。
- 節能與推進器:手臂的擺動能提供額外的推進力,讓身體更輕鬆地向前移動。研究顯示,健康人在快走時,手臂的擺動幅度會自然加大,這不僅有助於加速,還能更省力!
- 步態流暢的協調者:手臂和腿部的「交叉擺動」模式,是形成流暢、協調步態的基礎。如果手臂不動,走路姿勢就會顯得僵硬、不自然。
一項名為「Speed-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arm swing during independent walking in individuals after stroke」(刊登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也指出,中風患者在加快走路速度時,健側手臂能像健康人一樣增加多個關節的活動度(包括肩部屈曲、伸展、外展、旋轉和肘部屈曲),但患側手臂通常只在肩部外展和肘部屈曲方面有所增加。這代表患側手臂在面對速度變化時,適應能力會受限,且這種限制與上肢損傷程度和走路時的穩定性息息相關。
告別「菜籃手」:完整復健訓練指南!
要改善「菜籃手」,光是拉伸手臂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套全面性的策略,從身體的核心穩定、軀幹旋轉,到手臂肌肉的控制,循序漸進地訓練。
我的頻道內有提供了非常棒的練習,幫助我們從基礎開始,重新訓練身體的協調性,讓手臂擺動更自然。讓我們依照影片的訓練順序,一步步跟著練習:
第一步:坐著練,喚醒身體的感知與初步動作
在坐姿下進行練習,能讓身體在較穩定的狀況下,專注於軀幹和肩部的細微動作。
- 肩部聳動 (影片 00:00:03): 輕鬆坐著,頭部和身體保持不動,輕輕地將肩膀向上聳。感受頸部和肩部的緊繃與放鬆。
- 身體側彎 (影片 00:00:35): 身體輕柔地向右側彎,肩膀保持水平,鼻子朝前。接著換邊練習。感受腰部和脖子側邊的拉伸感。
- 側彎結合聳肩 (影片 00:01:25): 將前兩個動作結合!身體側彎時,同時將上方那側的肩膀往耳朵方向聳。這能加強側腰和頸部的伸展。
- 肩膀前後移動 (影片 02:05): 雙手輕輕交叉在胸前,肩膀向前拱,感受背部的拉伸。然後將肩膀向後拉,雙手打開,感覺胸口打開、肩胛骨往中間靠攏。
- 坐姿軀幹旋轉 (影片 02:53): 穩穩坐著,身體輕柔地向右轉動,頭部保持向前看,肩膀放鬆。再換邊練習。這個動作是學習軀幹旋轉的基礎,非常重要!
- 轉身結合手臂擺動 (影片 03:34): 將軀幹轉動與手臂動作結合。當身體往右轉時,左手向前擺動,右手同時向後擺動,感受右邊肩胛骨被擠壓的感覺。接著換邊練習。
第二步:站著練,為走路擺動做準備
當坐姿練習有感覺後,可以嘗試站姿練習,逐步將這些動作融入日常。影片中老師示範了左腳在前和右腳在前的站姿練習:
- 站姿肩膀前後移動 (影片 04:41): 站姿下,像坐姿一樣練習肩膀前後移動,保持頭部和腰部挺直。
- 站姿軀幹旋轉 (影片 05:05): 站立時,身體輕柔地左右轉動,頭部保持向前看,雙手自然垂放。感受重心在兩腳之間輕微的轉移和變化。
- 站姿轉身結合手臂擺動 (影片 05:55): 結合軀幹轉動與手臂前後擺動。身體往右轉時,前方的肩膀往前,後方的肩膀往後,手臂也跟著伸展。這個練習能有效提升上下肢的協調性。
第三步:實際走路,將擺動融入步態!
- 走路練習 (影片 08:15): 這就是最終目標!在行走中,嘗試將手臂的擺動與腿部動作協調。例如,當右腳往前時,左手同時自然地往前擺;當左腳往前時,右手也往前擺。影片中老師提醒,要盡量讓身體重心保持在中間,並確保手能確實地往後擺喔!
額外輔助策略:處理手臂痙攣與提高伸展能力
如果您的手肘因痙攣而彎曲,以下方法能幫助您:
- 伸展與放鬆訓練:輕柔地伸展患側手肘與手指,減少肌肉的緊繃感,讓手臂更容易放鬆並伸直。持續的拉筋非常重要。
- 負重練習 (Weight Bearing):這是非常有效且被推薦的方法。將患側手掌打開,平放在桌面上或使用助行器,透過施加重量來刺激大腦。這能幫助降低痙攣,甚至可能自動觸發手臂的伸展。
- 您可以從輕微的負重開始,例如將手放在桌上,身體輕輕向前傾,感受手臂的支撐。
- 進階練習可以嘗試將患側手扶在助行器上,然後練習輕微地抬起健側腳跟,將更多重量放在患側手臂上。
- 輔助工具的運用:在專業治療師建議下,可以考慮使用:
- 輕微配重:在患側手腕或手臂佩戴輕微配重,利用重力幫助手臂伸直。
- 肘部固定器:在練習時被動地維持手臂伸直,訓練大腦習慣手臂的正確位置。
- 助行器輔助器:某些助行器有專門設計的附件,能幫助固定手掌姿勢,防止手掌內翻,提供更穩定的支撐。
結語:耐心與專業,是告別「菜籃手」的關鍵!
「菜籃手」的改善,不是一蹴可幾,它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練習。這不僅是手臂的復健,更是整個身體協調與平衡的重新學習。
記住,別再只跟你的手過不去了!試著讓身體學會「轉動」這個聰明的技巧,您會發現走路變輕鬆了,那隻一直幫忙「ㄍㄧㄥ」在那裡的手,也才有機會「下班休息」,找回屬於它的自然擺動!
強烈建議: 所有的復健練習都應在專業治療師(例如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他們會根據您的具體狀況,提供最適合您的練習方案,確保訓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想了解更多?立即觀看「吱吱復健」頻道內影片,開始練習!
參考文獻
De Vlieger, D., Defour, A., Bar-On, L., Cambier, D., Swinnen, E., Van der Looven, R., Van Bladel, A. (2025). Speed-dependent changes in the arm swing during independent walking in individuals after stroke. PLoS One, 19(5), e0315332.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