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眼睛沒問題,為什麼中風後的家人老是「左邊看不到」?用音樂找回被忽略的世界!

明明眼睛沒問題,為什麼中風後的家人老是「左邊看不到」?用音樂找回被忽略的世界!你是不是也發現,家裡中風的長輩,吃飯時總是只吃右邊的菜?明明好好地推著輪椅,卻老是撞到左邊的牆壁?或者跟他講話,他就是不轉頭看你左邊?

這可能不是他故意的,也不是視力退化,而是一種中風後常見的「半側空間忽略」(聽起來有點學術,但你可以把它想成:大腦選擇性地「忽略」了身體某一側的存在)。這種狀況,常讓照顧者心疼又困擾,因為明明眼睛沒問題,左邊的世界卻好像「隱形」了。

我們都知道,中風後的復健很辛苦,大部分都著重在肢體功能。那這種「大腦看不到」的問題,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幫助改善呢?最近,一份來自日本的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暖心的答案:音樂。他們透過一種叫做「音樂忽略訓練 (Musical Neglect Training, MNT®)」的方法,幫助一位69歲的日本長輩,即使在中風多年後,也成功找回了對左邊世界的感知。

📖 更多認知相關問題: 中風後認知功能受損怎麼辦?九種常見問題與改善方法


 

音樂忽略訓練是什麼?音樂如何「喚醒」被忽略的那一邊?

 

簡單來說,MNT® 就是利用主動演奏樂器的方式,搭配巧妙的音樂引導和空間安排,來重新訓練大腦去注意那個「被遺忘」的左邊。

想像一下,就像在對大腦說:「嘿,左邊還有很多東西,用音樂帶你重新看見!」

它怎麼做到的呢? 這套訓練的設計很巧妙,它會引導你用沒受影響的那隻手(假設中風是右邊偏癱,就用左手),去觸碰、敲擊擺放在不同位置的樂器。而樂器擺放的位置,會從你容易看見的右邊開始,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往你容易忽略的左邊移動。


 

在家也能試!音樂忽略訓練的「循序漸進」法

 

雖然日本研究是在專業治療師帶領下進行,但它的核心概念非常適合我們在家裡操作。你不需要買很貴的樂器,一些簡單的小東西就能開始。

準備這些「小幫手」:

  • 音條 (tone bars): 就像小時候玩的木琴、鐵琴,但可以是單個的音條,方便你調整位置。
  • 小型打擊樂器: 像是小手鼓、鈴鐺、三角鐵,任何能發出聲音的小樂器都可以。
  • 電子琴: 如果家裡有,可以用來提供和弦伴奏或旋律引導。
  • 桌上鈴 (desk bells): 小小的,很適合放在特定、狹小的空間練習。

開始練習囉!你可以這樣一步一步來:

 

階段一:從「看得到」的地方開始,引導注意左邊

 

  • 怎麼做? 剛開始,先把所有的樂器(比如幾個音條)都放在長輩容易看到、摸到的右邊。然後,引導他用沒受影響的左手(如果他是右側偏癱),從右到左,依序敲擊這些樂器,像是演奏一個簡單的音階。你可以跟著他輕聲哼唱,或是用電子琴給點簡單的伴奏。
  • 為什麼這樣做? 目的是先讓他習慣「從右往左」的動作模式,建立信心。
  • 小撇步: 如果他不小心漏掉了某個音,你可以試著暫停音樂,或輕輕說:「咦?是不是有哪個音沒敲到?」讓他自己去尋找,而不是直接指出來。這種「自我發現」的方式,更能刺激大腦的主動性。

 

階段二:慢慢「推」向左邊,擴大探索範圍

 

  • 怎麼做? 當長輩習慣從右到左敲擊後,你可以開始把樂器一點一點地往左邊移動,甚至越過他身體的中線。原本可能只放五個音條,可以增加到八個音,讓他必須把視線和手延伸得更遠。
  • 進階挑戰: 試著用等樂器,在他面前擺成一個半圓形,不只是桌面,而是整個面前的空間。這能幫助他把注意力從平面擴展到更廣的立體空間。
  • 小撇步: 在這個階段,可以多用一些有固定節奏感的音樂,讓節奏引導他的注意力向左移動。

 

階段三:特別留意「左下方」這個死角

 

  • 怎麼做? 日本的研究發現,很多有忽略症的患者,即使其他地方有改善,左下方的空間卻還是常常被忽略。這就像你回家,明明知道左下角有個東西,但卻總是會撞到它。這時候,可以拿出桌上鈴這種小樂器,故意把它們擺在桌面的左下方區域。甚至可以不規則排列,讓他需要更仔細地去「找」。
  • 為什麼這樣做? 針對最難搞的區域加強訓練,效果會更顯著。
  • 小撇步: 如果他一開始反應慢或常常漏掉,不要氣餒,慢慢來。可以重複多幾次,用音樂或口語提示引導他。

 

階段四:把音樂帶入生活,讓進步更持久

 

  • 怎麼做? 這項訓練的奇妙之處,是它的效果能「擴散」到日常生活中。當他對左邊的感知越來越好,你會發現:
    • 他會主動去拉輪椅左邊的煞車了。
    • 吃飯時,左邊的菜也不會剩下了。
    • 轉彎時,比較不會撞到左邊的牆。
  • 小撇步: 即使訓練結束,這些好習慣還是需要維持。照顧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勵他注意左邊,比如在遞東西時,可以從他左邊遞過去;提醒他用左手觸摸和清點餐盤左側的碗盤。

 

音樂為什麼這麼有效?它不只是好聽而已!

 

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偏偏是「音樂」有這樣神奇的力量?

  • 跨中線的誘惑: 音樂能讓大腦產生預期感。當你聽到旋律要往左邊走,大腦會很自然地去尋找那個音符,這無形中訓練了視線和手部去跨越身體中線,探索被忽略的空間。比單純說「看左邊」有效多了!
  • 多重感官的刺激: 不只是眼睛看到,還有耳朵聽到,甚至手敲擊樂器的觸覺回饋。多種感官一起刺激,大腦的連結會更強。
  • 可調整的彈性: 樂器可以隨意擺放,訓練難度可以隨時調整。病人今天精神不好,就玩簡單點;今天狀態好,就挑戰難一點。
  • 最大的關鍵:保持「想玩」的動力! 研究中的那位日本男士,本身就很喜歡唱卡拉OK。所以治療師每次訓練結束,都會讓他選歌唱幾首。這讓訓練不再是枯燥的任務,而是快樂的期待。

📖 更多忽略相關的實際訓練: 中風復健左手動作障礙與左側空間忽略案例!腦中風美國實證職能治療

📖 更多認知相關生活訓練:中風後認知復健怎麼做?職能治療師的3階段生活訓練,重建食衣住行能力


 

給照顧者的悄悄話

 

這項來自日本的研究,證明了即使是中風很久、嚴重的忽略症狀,也有機會透過適當的訓練來改善,而且效果甚至能持續很久(研究中是停止訓練後六個月仍維持)。

這套訓練看起來不難,卻需要慢慢來、持續做。最重要的是,找到病人「做得來、又有點成就感」的方式,這樣他們才會願意一直做下去。

如果你也有照顧有忽略症的家人,讀了這篇文章後,心裡是不是也燃起了一點希望?或許,你可以試著在家裡用音樂幫助他們,說不定你的家人會有超乎想像的反應呢!

如果你在嘗試的過程中遇到任何挑戰,或者想分享你的經驗,歡迎留言跟我分享,我會盡力協助。


 

參考文獻

Kasuya-Ueba, Y., & Maeda, K. (2025). Musical neglect training for chronic persistent left hemispatial neglect with right hemiplegia post-stroke: a case report. Frontiers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s5, 1462978.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