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智症長輩常見的被害妄想或被偷妄想,您是否感到心力交瘁?當親愛的家人堅信「我的東西被偷了」、「有人想害我」,甚至指責最親近的照顧者時,這種無力感令人窒息。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這些挑戰性行為背後的失智症原因,並提供貼近家庭日常的實用應對策略,助您找回照顧的平衡與安寧。
為什麼會有被害妄想?理解失智症長輩的「真實」世界
失智症患者的被害妄想,並非他們刻意刁難,而是大腦病變的結果。這會嚴重影響他們對現實的判斷、記憶提取,以及情緒調控。對長輩來說,那個「被偷」、「被害」的場景是真切存在的,因為他們的大腦正以病變的方式,編織出一個混亂卻「真實」的世界。
- 記憶與認知受損: 長輩可能忘記物品位置,或無法理解環境變化,大腦便「創造」出「被偷」的理由來解釋混亂。
- 不安全感與焦慮: 隨著身心功能退化,長輩對生活感到失控與恐懼。將不安歸咎於外部「壞人」或「小偷」,反而是他們處理內在焦慮的一種方式。
- 感官或睡眠影響: 視聽力退化、夜間睡眠不足、譫妄狀態,都可能加劇幻覺和妄想,導致對周遭環境的錯誤解讀。
理解這些深層原因至關重要:長輩的妄想並非針對您個人,而是疾病在說話。
實戰應對策略:不爭辯、不否定,而是「走進」他們的世界
面對失智症妄想,最忌諱直接爭辯或否定。對長輩而言,您的「解釋」可能變成「掩飾」的證據。應運用同理心和技巧,引導長輩情緒,甚至暫時「加入」他們的「現實」。
1. 「順著毛摸」與情感連結:先接納情緒,再溫和引導
當長輩指控時,第一反應常是辯白。試著換個方式:
- 認同情緒而非內容: 避免說「我沒偷!」,改說:「您一定很生氣/很擔心,東西不見了,換作是我也會很難過!」或「哎呀,怎麼會這樣呢?別急,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
- 共同「尋找」: 表達願意與長輩一起解決問題:「好,我陪您一起找找看,會不會掉在哪裡?」這能將對立轉為「共同面對」的夥伴關係。
- 間接引導「發現」: 若您找到物品,勿直接遞上。將物品放在長輩「容易看見」或「不經意會碰到」的地方,再引導他:「您看看是不是在那個抽屜裡?」或「這個東西好像在這裡喔!」當長輩自己「發現」時,表現出驚訝與開心,能有效降低他們的懷疑。
2. 溫和轉移話題與「善意謊言」的藝術
直接轉移話題常失敗,因長輩情緒未平。成功的轉移需先處理情緒,再輕柔引導。
- 情境轉移法:
- 若長輩抱怨東西被偷,可先同理:「我知道您很在意那個東西,真的很煩惱。對了,您還記得我們上次去公園散步,那裡的鳥兒唱歌多好聽嗎?」
- 或結合時事、舊有回憶:「您說的那個,是不是上次電視新聞裡演的?哎呀,那個新聞真讓人氣憤!」「我記得您以前很喜歡做某某事,現在還想做嗎?」
- 故事引導法:
- 當長輩持續指控特定對象時,可嘗試將「加害者」轉移至其他「中立」或「更廣泛」的對象。例如:「搞不好是之前來修冷氣的工人不小心弄錯了?」「會不會是家裡的小貓小狗玩耍時不小心碰到?」或創造一個不存在的「小精靈」或「調皮鬼」,提供長輩一個能接受的外部歸因,避免直接衝突。
- 編故事時,保持平靜自然的語氣,避免過於戲劇化,以免引起長輩更大混亂。
3. 環境調整與預防:從根本降低妄想誘因
- 固定物品定位: 將長輩常用物品放固定且容易看到處,減少變動。
- 貴重物品妥善保管: 金錢、珠寶、重要證件等由家人保管,並明確告知長輩存放地點及保管人,減少尋找和猜疑。
- 維持環境整潔與光線: 混亂環境易讓長輩不安錯亂。保持居家整潔,確保光線充足(尤其傍晚夜間),減少陰影造成的誤判或幻覺。
- 減少獨處時間: 長時間獨處易讓長輩陷入負面思考與妄想。鼓勵他們參與日照中心活動、社區據點,或安排居家服務員陪伴,增加人際互動與認知刺激。
尋求專業協助:別讓自己獨自承受這一切
當失智症妄想行為頻繁發生、影響長輩情緒或家庭生活品質時,務必尋求專業協助。
- 回診與醫師溝通: 詳細向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描述長輩的妄想內容、頻率及對家庭影響。醫師可能評估調整失智症用藥,或額外開立穩定情緒、減少妄想的藥物。務必將藥物副作用(如嗜睡)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最佳平衡點。
- 專業心理支持: 照顧者承受的壓力巨大。尋求心理諮商師協助或加入照顧者支持團體,都是重要的情緒出口。您會發現許多人與您經歷相似,這種被理解的感受能帶來巨大支持。
- 善用長照資源: 台灣的長照2.0服務提供多種選項,如居家服務、喘息服務、日照中心等。這些資源不僅為長輩提供專業照護,也為照顧者爭取寶貴休息時間,避免身心耗竭。外籍看護亦是重要助力,若有聘僱,應提前溝通妄想症狀的應對方式。
最後,給辛苦的照顧者:您已經做得很好了!
面對失智症的妄想,您不是在「解決一個問題」,您是在「面對一場慢性的崩解」。看著親人逐漸失去理性卻無力改變,這份痛苦旁人難以體會。
請記住,您無需做到完美。長輩的妄想,是他們對世界失控的反應;您能做的,只是用盡可能穩定的方式,讓他們有個可以依靠、不孤單的存在。
別讓自己獨自承受,請善用外部支援。在失智症照護這條路上,您並不孤單。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