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家人手腳很緊,你一定做過一件事:用力拉他的手腳,結果越拉越緊。
我先把最重要的答案講在最前面:
讓手腳「鎖死」的不是肌肉本身,而是大腦失去了放鬆的開關。
只要大腦一緊張、警覺性一拉高,肢體就會瞬間縮起來,像在自我保護一樣。
王伯伯就是典型例子。
他坐在沙發上時手還能微微張開,但只要太太說:「來,我們起來走一下。」他的手立刻握到僵硬、手肘彎到不能動。太太常以為是他不想練、偷懶、或肌肉太硬。
但真正的原因是:大腦把「危險模式」打開後,反射性地把整隻手臂鎖緊了。
這種「一秒變緊」的畫面,是所有中風家庭最常見、也最困惑的問題。
而只要搞懂背後的神經機制,你會發現:
改善張力的關鍵不是用力拉,而是重新教大腦「怎麼放鬆、怎麼協調」。
這篇文章,就是要帶你從真正的原理開始,拆解出 7 大張力管理策略,讓你不再用錯方法、不再越練越緊。
什麼是痙攣?先搞懂「緊」的機制
中風之後,最讓人困惑的後遺症之一就是:原本癱軟的肢體,開始變得異常緊繃、僵硬。(也就是很多人說的「手腳變得很緊」)
痙攣(Spasticity)的特徵
- 核心特徵:「速度依賴」:當你嘗試快速拉開或移動時,阻力會瞬間加大,肢體像被彈簧拉住一樣快速回縮。
- 常見樣子: 手部常表現為肩膀內收、手肘彎曲、拳頭緊握;腳部常表現為腳踝內翻、腳尖踮高。
- 發生時間: 通常中風後 1~6 週開始出現,在 1~3 個月內達到最明顯。
核心觀念: 張力不是靠拉筋就會消失的。它是大腦與脊髓神經系統反射失衡的結果。因此,改善張力必須從情緒、姿勢、動作、功能訓練等「整個生活模式」來配合管理。
痙攣不是「裝硬」:用白話說張力失衡的三大原因
張力提升是大腦、脊髓和肌肉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張力失衡的三大原因
- 大腦「剎車」壞了: 傳達「剎車」信號的大腦指揮官受損,導致「油門」(興奮性信號)失去控制而過度活躍。
- 脊髓反射太靈敏: 由於大腦無法踩剎車,脊髓裡的神經細胞變得過度興奮,即使輕微拉扯也會觸發強烈收縮。
- 肌肉結構變硬與流失:
- 結構僵硬(流動性變差): 長期彎曲或無力會讓肌肉和肌腱真的縮短、變形。越久不動會越「鐵」(流變性 Thixotropy),導致活動時流動性變差。
- 肌肉流失(少動導致): 同時,少動也會讓肌肉量流失(肌肉減少症 Sarcopenia),讓肢體更無力抵抗僵硬,形成惡性循環。
情緒、姿勢,是張力最強大的「遙控器」
1. 焦慮和緊張:身體會啟動「僵硬鎖死」策略
- 很多研究發現,當人很緊張、很怕跌倒、很擔心出錯時,身體會不自覺採取一種**「全身縮緊、先鎖死再說」**的策略。
- 這種低效能的**「僵硬策略」**會讓腳踝前後肌肉一起緊繃,妨礙身體的自動化控制。
- 結論: 焦慮會加劇痙攣,並誘發這種低效能的僵硬。你的情緒穩定,就是最好的復健藥。
2. 姿勢與地心引力:躺姿最鬆,站姿最緊
- 研究發現: 上肢痙攣程度,在躺姿時分數最低,在站姿時分數最高。這是因為站立需要大腦動用資源來維持平衡,會高度激發失衡的神經通路。
- 姿勢決定張力: 姿勢對張力有強烈的影響力。如果患肢長時間處於彎曲、緊貼身體、或身體不對稱的狀態,會傾向於放大原本的病理模式,使張力更容易累積或升高。
🌟 實用觀察:你可以這樣判斷張力的變動
張力的變化不是隨機的,它跟情緒狀態與身體姿勢高度相關。你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觀察以下線索:
- 【關於情緒】 當張力傾向於升高時,通常也伴隨著情緒緊張。例如:他放鬆聊天時,手腳是不是比較好動?一被叫說「來,我們站起來練習」,是不是就突然變超緊?趕時間、生氣、在醫院被檢查時,是不是比在家更僵?
- 【關於姿勢】 張力傾向於隨著姿勢難度升高:躺姿時最鬆、坐姿時會增加,站姿時最高。這也提示我們,躺姿和坐姿的正確擺位,是控制張力的重要時機。
痙攣不一定是壞事:什麼時候該治?
1. 你需要知道的張力觀念:正常化,非消除
張力本來就是人體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因為「剎車系統壞掉」才讓它失控。所以目標不是把張力**「消除」,而是要讓它「正常化」或「回到可接受的程度」**。越是想著消除張力,通常越容易緊張焦慮,反而更沒用。
- 張力的好處: 張力有助於下肢無力的患者維持站立和行走的穩定。
2. 積極治療的判斷標準
最終目標是「將張力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讓人更好使用或讓照護者更好處理。
- 治療判斷標準: 張力是否造成清潔困難、穿衣困難、疼痛/夜間抽筋、或關節變形。
- 治療前提: 醫師會先排除泌尿道感染、壓瘡、嚴重便秘等會加重張力的因素,以及排除固定性肌肉攣縮(這需要手術介入,藥物無效)。
▶ 建議儘快回診或諮詢醫療團隊的情況:
- ❗ 最近一兩個月內,手腳明顯變得更緊,連原本可以做到的動作都開始做不到。
- ❗ 清潔、穿衣、翻身變得比以前困難很多,常常卡住。
- ❗ 出現新的疼痛、夜間常常痛醒、抽筋。
- ❗ 你做得到的照顧方法已經用到極限,還是覺得很吃力、快撐不住。
醫師與治療師怎麼評估?(一張治療地圖)
醫療團隊的評估方式
醫師和治療師會使用專業工具來判斷,主要評估兩件事:「反射反應」和「動作限制」。
- 反射反應(拉快點有多緊): 治療師會測試當肢體被快速拉動時,肌肉會「反彈」或「鎖死」到什麼程度。他們會用一套系統化的量表來給予分數。
- 動作限制(卡住的角度): 評估肢體在伸展時,「從哪個角度開始」會感覺到阻力或卡住。
💡 主觀與客觀的差異: 臨床上醫師用手感覺到的「緊度」,和機器客觀測量到的「肌肉硬度」不一定完全一致。這正說明了張力問題的複雜性。
痙攣治療:抓住三件事與藥物選擇
在看完這一長串治療方法之前,你只要先記住三件事:
- 沒有一種治療是萬能的,一定是組合拳。
- 肉毒+功能訓練,是現在最常見、也最實際的組合。
- 復健治療(包含擺位、伸展、功能練習)是長期主角,其他都在幫它加分。
- 肉毒桿菌素注射 (BoNT-A): 局部痙攣的首選治療。是為復健創造**「黃金空檔」**的重要工具。
- 口服藥物: 主要用於全身性痙攣,但效果較為有限,且可能造成全身性無力等副作用。
復健治療:改善張力的長期主角
- 肌力訓練與功能訓練: 是讓張力改善持久化的關鍵。
- 電刺激與運動結合: 將 電刺激(NMFES)與功能訓練結合,能恢復神經系統對拮抗肌群的協調能力,效果比單純運動更好。
- 營養與代謝管理: 將運動訓練與營養管理結合,對抗中風引起的肌肉流失(肌肉減少症)。
科技與中醫輔助(加分選項)
這些治療多半是「加分選項」,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得到。如果你有機會接觸,可以把它們當成「在基本盤之上的額外幫手」。
- 輔助治療: 震波、振動、機器人、VR(虛擬實境)、生物回饋等。
- 中醫藥與針灸: 可能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抗發炎等機制,作為復健的輔助。
家屬最常犯的錯誤
- 用力掰、快速拉: 會觸發痙攣的**「速度依賴」反射**,張力反而會立刻更緊。
- 一直喊「放鬆啦!」: 增加患者的焦慮,張力立刻上升。
- 忽略情緒管理: 忽視焦慮,會讓患者採取低效的**「僵硬策略」**。
- 以為「肉毒=萬能」: 忽略打針後的高強度功能訓練。
- 只拉筋、不做功能訓練: 缺乏有目的的動作,大腦無法學會「如何控制放鬆」。
- 長期姿勢不良讓張力更緊: 越彎曲、越不對稱的姿勢越容易誘發張力。
家屬可以做的正確事(最實用的生活策略)
1. 🏆 立刻能開始的 3 個管理策略
- ➊ 每天至少一次「黃金姿勢」: 讓患者仰躺、手打開、手肘微伸、腳掌自然放鬆。(因為躺姿張力最低,是重置張力的最佳時機)。
- ➋ 所有伸展都要「慢到像在偷懶」: 任何快速拉扯都會觸發反射,只要慢、停留、等肌肉融化。
- ➌ 語氣比技巧更重要: 一句「慢慢來、別急,我們一起就好」比任何伸展角度更能讓大腦關掉緊繃。
2. 掌握「擺位」和「姿勢」的藝術 (24 小時張力管理)
- 躺姿最重要: 由於研究證實躺姿時張力最低,家屬必須把握休息和睡眠時間,確保患肢獲得正確的放鬆擺位,維持合適的肌肉長度,避免長時間蜷縮。
- 日常姿勢: 坐著時,請確保雙腳平踩地板、軀幹端正;患側可稍微伸展、手掌打開朝上。姿勢決定張力!
- 伸展原則: (這適用於你進行伸展復健時)伸展動作要極慢、溫和,並在感到輕微緊繃處停留 30 秒到數分鐘。這是因為肌肉需要時間「學習」放鬆。
3. 聰明引導注意力
- 外部專注 (External Focus) 更有效: 讓患者的注意力遠離肢體本身,將專注力放在動作的結果上,能幫助身體啟動更有效率的自動化控制。
- 例如: 不要說「收緊你的腳踝肌肉」;要說「讓腳底像吸盤一樣穩穩地貼住地面」。
- 認知任務幫助放鬆: 在執行簡單的平衡任務時,讓患者同時進行輕度到重度的認知任務,這能分散他們對姿勢的有意識控制,反而減少了僵硬策略。
4. 建立平穩的生活節奏
- 吃飯、穿衣、洗澡都不急、不吼、不催。家屬保持平靜穩定的態度,讓患者的神經系統保持低警覺狀態。
總結:痙攣是個長期旅伴,需要「管理」而不是「對抗」
改善張力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生活管理策略:
- 情緒是核心: 焦慮會加劇痙攣。
- 姿勢是關鍵: 躺姿時張力最低,是利用張力管理的黃金時段。
- 策略性引導: 使用外部專注引導和認知任務。
- 多靶點結合: 結合藥物、訓練、擺位、情緒管理。
最終目標:減少疼痛、改善照顧品質,讓患者「重新能使用」這個肢體,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請和你的醫療團隊緊密合作,將張力變成可以管理的長期旅伴,持續向著功能獨立的目標前進!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參考文獻
- Azzollini, V., Dalise, S., & Chisari, C. (2021). How Does Stroke Affect Skeletal Muscle? State of the Art and Rehabilitation Perspective.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Diagnostics, 12</span>(1), 10.
- Bakheit, A. M. O. (2012). The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Muscle Spasticity.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Drugs & Aging, 29</span>, 941–947.
- Chen, B., Yang, T., Liao, Z., Sun, F., Mei, Z., & Zhang, W. (2024).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Post-Stroke Spasticity: An Update Review.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PMCID: PMC11721500</span>.
- García-Bernal, M. I., González-García, P., Casuso-Holgado, M. J., Cortés-Vega, M. D., & Heredia-Rizo, A. M. (2023). Measur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pastic Muscles After Stroke. Does Muscle Position During Assessment Really Matter?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span>.
- Ghorbanpour, Z., Taghizadeh, G., Hosseini, S. A., Pishyareh, E., Ghomsheh, F. T., Bakhshi, E., & Mehdizadeh, H. (2021). Overload of anxiety on postural control impairments in chronic stroke survivors: The role of external focus and cognitive task on the automaticity of postural control.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Neuroscience Letters, 756</span>, 135967.
- Huber, J., Kaczmarek, K., Leszczyńska, K., & Daroszewski, P. (2022). Post-Stroke Treatment with Neuromuscular Functional Electrostimulation of Antagonistic Muscles and Kinesiotherapy Evaluated with Electromyography and Clinical Studies in a Two-Month Follow-Up.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Bioengineering, 9</span>(1), 32.
- Pinho, L., Freitas, M., Pinho, F., Silva, S., Figueira, V., Ribeiro, E., Sousa, A. S. P., Sousa, F., & Silva, A. (2024).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Postural Tone Biomechanics: Intrinsic Stiffness, Functional Stiffness, Antagonist Coactivation, and COP Dynamics in Post-Stroke Adults.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Biomedicines</span>
- Qin, W., Yang, M., Li, F., Chen, C., Zhen, L., & Tian, S. (2019). Influence of positional changes on spasticity of the upper extremity in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s. <span class=”reference-title”>Neuroscience Letters, 712</span>, 134479.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