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手麻、感覺異常怎麼辦?家屬也能懂的感覺恢復訓練指南

家中長輩中風後,是否常抱怨「手麻麻的」、「東西摸起來怪怪的」、「感覺手不是自己的」?許多照顧者都曾困惑:「他明明可以動手,為什麼還一直說麻?」、「他抓得住東西,怎麼會說摸不到感覺?」

這些情況,其實都與中風後的感覺障礙有關。中風不僅會影響動作功能,也會導致大腦處理「感覺」的能力出問題。這篇文章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為大家說明中風後的感覺異常,並提供家屬在家也能操作的實用訓練方法。


 

一、為什麼中風後會一直覺得手麻?

 

中風後常見的「手麻」,並非皮膚出了問題,而是大腦在處理感覺訊號時發生錯誤。就像收訊不良的電台,聽到的聲音斷斷續續,大腦對感覺的「解讀」也變得不準確。

這種麻感可能表現為:

  • 輕觸沒感覺
  • 感覺怪異(例如:像蟲爬、電流流過)
  • 知道有碰到,但無法辨識是什麼
  • 拿東西抓不準,用力過大或過小

換句話說,這些感覺並非病人誇大或幻想,而是大腦神經功能「亂了套」的真實表現。


 

二、中風後的常見感覺障礙有哪些?

 

中風後,常見的感覺問題可歸納為以下三種:

  1. 觸覺變鈍:患者可能摸到東西卻不清楚是什麼,有時甚至連熱水或冷風都感受不到。
  2. 本體覺變差:本體覺是讓我們感知「手在哪裡」、「關節是否彎曲」的能力。本體覺受損者在閉眼時可能完全不知道手的位置,也常抓不準物品。
  3. 異常感覺(麻、痛、刺、怪):即使沒有任何外部刺激,患者仍會感到麻、刺、熱、痛。這是大腦錯誤判斷的結果,不一定與實際狀況相符。

 

三、如何透過訓練改善感覺異常?

 

雖然目前沒有方法能百分之百消除「麻」的感覺,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訓練,幫助大腦重新學習「如何感覺」,進而減輕麻感,使其不再那麼干擾日常生活。


 

四、實用感覺訓練方法(在家即可操作)

 

以下提供幾種有效且家屬在家就能帶著做的訓練方法:

  • 1. 材質區辨訓練
    • 目標:幫助手重新認識不同觸感。
    • 準備:粗毛巾、光滑鐵湯匙、海綿、砂紙、棉球等不同材質的物品。
    • 做法
      1. 先讓健側手觸摸並觀察這些物品,認識其材質。
      2. 讓病人閉上眼睛,用患側手觸摸相同的物品,嘗試猜測是什麼。
      3. 進階挑戰:用眼罩遮住雙眼,並混合物品順序,增加辨識難度。
    • 提醒:每次練習可專注於一種材質,避免一次給予太多刺激造成混淆。
  • 2. 觸覺定位訓練
    • 目標:重建大腦對「被觸摸位置」的辨識能力。
    • 做法
      1. 請家屬用棉花棒或小物品,輕輕點觸患側手指、手背或前臂。
      2. 請病人閉眼後,指出是身體的哪個部位被碰到。
      3. 如果答錯,不需氣餒,可再次用健側手觸摸對照,再讓患側手嘗試。
    • 提醒:可從大範圍(如整個手掌)逐漸練習到小區域(如單一指節)。
  • 3. 日常物品觸摸辨識
    • 目標:恢復「不看也能知道是什麼」的能力。
    • 做法
      1. 準備幾個常見物品,如:硬幣、鑰匙、髮圈、橡皮擦。
      2. 先讓病人睜眼觸摸這些物品一遍。
      3. 閉眼後,將物品放入袋中,請病人用患手伸進去摸索並辨認。
    • 提醒:初期可搭配健側手比較,之後再逐漸過渡到只使用患手。
  • 4. 重量與壓力感訓練
    • 目標:感知「輕重」與「抓握穩定度」的能力。
    • 準備:小水瓶、紙杯、乒乓球、鋁罐等不同重量的物品。
    • 做法
      1. 請患者用患手拿取這些物品,感受手腕和手指的壓力變化。
      2. 練習「拿取不壓爛」紙杯和「抓握不掉落」小球的平衡點。
    • 提醒:可鼓勵病人用語言描述:「這個比較重」、「這個比較硬」。
  • 5. 正念感覺觀察練習(進階)
    • 目標:減少對「麻」的過度關注與焦慮。
    • 方法
      1. 請病人坐下,閉上眼睛,將注意力放在患側手上。
      2. 不帶批判,只是純粹觀察手部的感覺——它是麻、熱、刺、還是緊繃?
      3. 目的不是要消除麻感,而是學習觀察和接納這些感覺。
    • 提醒:每次練習約5分鐘,有助於降低麻感引起的煩躁情緒。

 

五、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訓練?

 

原則上,只要病人狀態穩定且能配合訓練,就可以開始。無須等到感覺完全恢復才進行,因為這些練習的目的就是幫助大腦「重新認識感覺」,越早開始越有助益。

  • 急性期(住院中):可進行簡單的觸碰與觀察,避免過度刺激。
  • 出院後:可將材質辨認與定位訓練融入日常生活。
  • 慢性期(半年以上):仍可透過進階訓練,提升感覺辨識的精細度並減少麻感的干擾。

 

六、感覺異常是「學回來」的,不是「習慣就會好」

 

感覺功能的恢復不像傷口癒合,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然好轉。中風導致的是大腦處理感覺能力受損,若不加以使用和刺激,患側手的功能將逐漸被大腦忽略。

因此,不論您是家屬還是病人本人,都可以從小小的觸覺刺激開始,讓患手「重新被大腦注意到」。久而久之,大腦會重新建立這隻手的感覺地圖。

您可能會發現:

  • 麻感變得不再那麼困擾。
  • 開始能感知手是否有觸碰到物品。
  • 抓握物品時更有信心。

這並非奇蹟,而是訓練重建的成果。

📖中風後感覺再教育中風後,手不只得動,更要「感受」!


 

結語:有感覺但「感覺怪怪的」是可以處理的

 

中風後的麻、怪異、或感覺遲鈍,不代表無法恢復,而是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幫助大腦重新適應。

身為家人,您無需強迫患者去「忍耐不舒服」,而是可以一同找出能被接受的小練習,慢慢累積大腦的感覺記憶。

如果您不確定如何進行,建議諮詢復健科醫師或職能治療師,讓專業人員協助您,一起幫助患手重新「活」起來。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