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還能恢復嗎?這篇文章整理英國與愛爾蘭最新中風臨床指引的五大復健原則,包含潛能重建、練習強度、自我目標、自我效能與自主訓練,幫助中風病人理解怎麼做、怎麼想,才能有效推動復健進展。
重點閱讀
📍 前言:中風後還有希望嗎?有效復健從觀念開始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懷疑:
「我都中風半年了,還能進步嗎?」
「每天做復健都差不多,真的會變好嗎?」
「治療師說進步有限,是不是該放棄了……」
這些疑問,我們都懂。因為中風後的路,有時真的讓人感到漫長又看不見盡頭。但事實上,復健能不能有效,往往不是只看「治療做了多久」,而是看你是否掌握了正確的觀念與方法。
英國與愛爾蘭在2023年發表的中風臨床指引,針對病人與家屬提出了五大復健關鍵原則,幫助你更有信心、更有方向地持續前進:
✅相信你還有復健潛能
✅每天累積夠多練習
✅設定對你來說有意義的目標
✅建立「我做得到」的信心
✅在日常中自主練習、不中斷進步
這五個原則,結合國際研究與實務經驗,不只是提供治療師參考,更是每一位中風病人自己也能理解與執行的方向。
接下來,我們就從第一個問題開始聊起:
🧠 原則一:我真的還能恢復嗎?你的潛能,還沒被挖掘出來
中風之後,最常聽到的話就是:「他現在都不能動了,應該沒什麼潛力了吧?」
甚至有些醫療人員會說:「這位病人復健潛能不高,建議保守處理。」
但最新的中風復健指引明確指出:
不應再使用「沒有復健潛能」這種說法,因為只要中風後還有功能限制,就有機會改善生活。
✅ 復健潛能,不只看「能不能動」
有些人雖然無法自己走路,但在語言、吞嚥、日常生活上還有進步空間;
有些人雖然沒辦法自己洗澡,但能慢慢學會轉身、坐起、穿衣;
也有些人,表面功能差,但透過情緒支持與日常訓練,重新建立生活信心。
所以,我們不能只用「走得動」、「手抬得起來」來定義「有沒有潛能」。
💡 你可能忽略的潛能進步面向:
✅ 重新適應生活(如穿衣、吃飯、洗澡)
✅ 找回說話、表達、理解的能力
✅ 情緒穩定與自我調適
✅ 預防併發症(如壓瘡、便秘、吞嚥困難)
✅ 建立生活信心,參與家庭與社交生活
📚 真實案例分享:從放棄到自己泡一杯咖啡的太太
我們曾遇到一位中風後左半身癱瘓的太太,起初連坐起來都困難。她情緒低落,常說「我不練了,沒用了。」
但治療團隊並沒有放棄她,而是從「每天坐起來5分鐘」開始,慢慢增加練習時間,搭配語言訓練與心理支持。
半年後,她已經能拄著拐杖,走到廚房為自己泡一杯咖啡。她對我們說:
「這不是恢復到從前,而是我又能做自己。」
🔁 小結:潛能不等於回到發病前,而是能比現在再進步一點點
只要你還想自己多做一些事——哪怕是洗臉、吃飯、轉身,這些都能透過復健來達成。
復健的關鍵,不在於「能不能完全恢復」,而在於「還能不能再多做一點」。
下一段,我們要來看第二個關鍵:
你每天做了多少練習?比接受了幾次治療更重要。
💪 原則二:練多少才會進步?關鍵在「每天累積的練習時間」
「我一天有復健一次,應該夠了吧?」
「他年紀大了,不能操太多吧?動一點就好……」
「治療師沒來,他就整天躺著,也不知道能不能自己練……」
這些話,很多中風患者或家屬可能都說過。但根據最新中風復健指引,影響進步最大的,不是做沒做,而是每天「做了多少、有沒有重複、是不是有目的」。
中風後的復健,關鍵不在「有沒有做」,而在「做了多少次」。
📊 每天該練多久?英國指引這樣說:
臨床建議明確指出,如果中風病人仍有動作恢復的目標,就應該:
一週至少五天安排訓練
每天累積至少三小時的功能性復健練習
這三小時不需要一次做完,可以分段進行,也不需要全部是治療師指導,自主練習、家屬協助、日常活動中動起來,都算在內。
☑ 練習其實就藏在日常生活裡
你可能會想:「三小時也太難了吧,我又不是運動員……」
但你仔細想想,其實生活裡到處都有練習的機會:
早上起床後坐在床邊活動腳踝、做幾下抬腿
吃飯時嘗試用患側手協助舉湯匙、擦嘴
看電視的時候一邊練習舉手、握拳
下午散步時間練習站起、轉身
晚上洗完澡後練習穿衣、坐站移位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動作,只要刻意安排、反覆練,其實很快就能累積到一兩小時以上。再搭配治療課程或小組活動,一天累積三小時絕對有機會做到。
🧩 不要把希望放在「等治療師來」
你可能會想:「我不會練啊,等治療師來再說。」
但現實是,醫療資源有限,在多數醫療機構中,每天能分配到的治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
根據統計,在英國實際狀況下:
每天能獲得超過45分鐘職能治療的中風病人只有16.8%
每天有語言治療的病人更低,只有6.6%
這也意味著,如果只靠治療師帶的時間來決定你的進步程度,那真的太少了。
真正的關鍵,在於你自己願不願意多動一次、多練幾下。
🎯 練習不是為了「有做」,而是為了「做得有意義」
很多人一想到練習就覺得枯燥:「每天都在抬手、抬腳,有意義嗎?」
其實,重點不是動作本身,而是這個動作有沒有連結到你的生活。
你可以想一想,為什麼你要練舉手?是因為你想要自己刷牙。
為什麼要練握拳?是因為你想要自己拿杯子、穿衣服、轉門把。
當你為了一個想做的生活目標而練習,那個動作才會變得有價值,也比較能堅持。
💬 真實經驗:從練開合手指,到感覺「比較不硬了」
有一位女士中風後手指非常僵硬,雖然安排了一週一次的職能治療,但她覺得進度太慢。於是她決定每天自己在家練習手指的開合動作,每次大約15分鐘,並搭配生活中的任務,例如擰毛巾、提水壺這些需要用手力量與控制的動作。
三週後,她說:「我感覺手比較不硬了,早上放鬆比較快。」
這正是練習的累積效果。你不用做得完美,也不用一下子就達到目標,只要願意每天多練一點點,就會開始看見變化。
🧠 小結:每天練多少,比你想像中更重要
真正影響進步的,不是設備有多厲害、治療師來了幾次,而是你自己願不願意每天多做一點。
請記得:
練習可以拆分在日常生活中
重點是「有重複、有目標、有意義」
你是自己進步的關鍵,別只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
下一段,我們要來談:怎麼訂出「自己想做到的目標」,才能讓你更願意努力練習。
🎯 原則三:目標不只是方向,也是讓我願意練下去的動力
「我現在什麼都不會,還能設定什麼目標?」
「我只想趕快好起來,但不知道怎樣才算是有進步……」
很多中風患者一開始面對復健時,會覺得「目標」這件事很遙遠,甚至會認為:「我能起來走就不錯了,哪還需要什麼目標?」
但其實,「目標」不是只有為了讓醫療人員寫紀錄用,它是幫你自己找到一個清楚的方向,讓你知道「我為什麼要練」,「我想要做到什麼」,這會大大影響你願不願意繼續努力、持續練下去。
好的復健目標,不只是功能性動作,更是你「想恢復的生活樣子」。
✅ 好的目標,長這樣:
- 和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有關(有意義)
- 有點挑戰,但還是做得到(可行性)
- 明確、可以觀察或追蹤(可衡量)
- 有時間性(短期或長期都要有)
💡 舉例來說:
- 「我希望三週後可以用右手自己拿湯匙吃飯」
- 「我想在一個月內學會自己從床上坐起來」
- 「我想練到可以自己從輪椅轉到馬桶」
- 「我希望年底能親手幫孫子寫生日卡片」
這些都不是醫師或治療師幫你訂的,而是你自己想做到的事情。也正因為「你想要」,所以你更容易投入練習,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就感。
📉 沒有目標,容易發生這些事:
覺得每天都在做一樣的練習,沒有進展
不知道「練這些到底有什麼用」
動力下降,開始抗拒練習
一有挫折就想放棄
這些情況,其實不是你懶或不配合,而是你內心覺得:「這一切都跟我沒關係,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在幹嘛。」
一旦你有了清楚的目標,就像心中有一個方向感,會讓你更有理由撐下去。
💬 真實經驗:從筆談中找出「刷牙」這個目標的大哥
有一位52歲的大哥中風後右側癱瘓,語言也受影響。出加護病房時,很多人覺得「他這狀況應該不會有什麼進展」。
但團隊沒有替他做決定,而是透過筆談與手勢問他:「你現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他回答:「我想自己刷牙。」
這個看似小小的目標,卻讓他充滿動力。之後的兩週,他每天都願意配合訓練,雖然過程辛苦,但他不再是「被安排練習」,而是「自己為了目標而努力」。
兩週後,他已經能坐起來,用左手拿牙刷刷牙。那一天,他臉上的光彩,沒有人會忘記。
他不是被動地接受復健,而是在努力恢復「做自己」的能力。
🧭 設定目標,不是治療師的責任,而是你自己的權利
根據國際指引,目標設定應該是病人、家屬與治療團隊一起討論出來的,而不是別人幫你決定的。
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開始,可以從這幾個問題來想:
你現在最困擾的事情是什麼?
你最想自己做到哪一件事?
如果身體再好一點,你第一個想去做的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可以做到就很開心」的目標?
👣 大目標先不急,從「一小步」開始就好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設定「我要走路走一公里」、「我要回去上班」。那些太遠了,反而會讓人覺得壓力很大。
你可以先設定:
三天內,練習用左手拿湯匙5次
一週內,每天練坐站3次
下次治療課前,自己練習翻身15次
只要每個目標都比昨天再多一點,就足夠了。
🧠 小結:復健不是為了做動作,是為了「找回想做的事」
每一位中風病人心中都有一件「還想做到的事」,那可能是:
自己吃一頓飯
幫家人倒一杯水
用手寫下一句祝福
抱抱孫子、牽著家人出門散步
這些小事,就是你最重要的復健目標。只要你願意說出來,整個復健團隊都會想辦法幫你達成。
下一段,我們要進入第四個關鍵原則:如何建立「我做得到」的信心,才能讓你願意主動參與復健。
🧠 原則四:相信自己做得到,才會真的開始行動
「我知道要練,但就是不想動……」
「你們一直叫我練,可是我覺得根本沒用……」
「我動不動就累、很煩,也沒有進步,就不想練了。」
這些話,你有沒有在自己心裡說過?
中風復健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條漫長又反覆的路。途中,你可能會感到疲累、懷疑,甚至想放棄。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內心早就放棄相信自己做得到。
英國與愛爾蘭的臨床指引指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與中風後的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呈正相關,與憂鬱呈負相關。」
簡單來說,你越相信自己可以恢復、可以改變,就越容易參與復健、繼續進步;反之,若你覺得自己沒救了,就會變得越來越被動、失去希望。
📉 當你失去信心時,可能出現的狀況:
覺得自己一直都沒進步
每次練習都覺得很煩、沒意義
情緒低落,不願參加復健活動
家人說什麼你都不想理,也不想解釋
這些其實不是你的錯,而是因為內心的「自我效能感」被磨掉了。
🔄 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被培養的
信心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突然有的,而是來自:
小小的成功經驗(例如今天坐起來比昨天久一點)
身邊人的鼓勵與陪伴(你不是一個人)
看到別人做到(如果他可以,我也可以)
對自己身體的理解與掌握(知道「為什麼我這樣」)
💬 真實經驗:那位說「我都廢了」的伯伯
有一位72歲的伯伯,中風後右側癱瘓,一開始什麼都不想做。每天都說:「這樣練也沒用啦,我都廢了。」
治療師沒有強迫他練習,而是先邀請他加入一個臉書上的「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社團」。在那裡,他看到很多中風患者分享自己的努力與過程,有人坐輪椅、有人口齒不清,但大家都很認真練習、互相加油打氣。
幾天後,他主動跟治療師說:「他們都比我嚴重還在練,我是不是也可以再拼一下?」
從那天開始,他每天主動練習坐站,三週後已經能自己站起來,走幾步去洗手間。他笑著說:
「我其實不是怕累,是怕沒用。」
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翻轉——從「我不行」,變成「也許我可以試試看」。
✅ 你可以這樣幫自己建立信心
如果你現在也有點動不了、覺得心累,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 找一件小事開始
不是要你一下子走路,而是先試試能不能每天自己翻身三次、坐起來五分鐘。
讓自己「做得到」,才能慢慢相信「我還可以」。
🟢 每天記錄一個小進步
可以寫在日曆、手機備忘錄,像這樣:
今天抬手10次,比昨天多2次
今天坐著吃完整碗飯
今天心情沒有那麼煩躁
這些記錄會讓你看到自己真的有在變好。
🟢 和其他病人交流看看
如果你身邊有同樣在復健的人,不妨聊聊彼此的經驗。你會發現你不是唯一辛苦的人,而「一起努力」的感覺,比孤軍奮戰更有力。
🙋 自我管理 ≠ 自己一個人處理
有時你會聽到「你要自己練習,要學會自我管理」,但這不代表你就要獨自面對一切。
所謂的自我管理,是在有知識、有方法、有支持的前提下,自己可以做出選擇與安排。
也就是說:
你知道自己身體目前狀況
你知道怎麼做才有用(例如怎麼正確練、怎麼安排時間)
有人陪你、鼓勵你、不會讓你孤單
只要你不是一個人埋著頭硬撐,那就是健康的自我管理。
🧠 小結:你不是沒救,而是需要重新相信自己
當你開始相信:「我雖然現在還做不到,但我可以慢慢變好」,那就是復健真正的起點。
請記住:
成功不一定要一次就做到,而是每天多一點點
練得再多,不相信自己可以,也很難撐下去
信心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從每一個「我做到了」累積起來的
你做得到,因為你已經在看這篇文章、已經還願意努力,那就夠了。
下一段,我們要談的是第五個關鍵原則:如何讓進步不只發生在治療室,而是在你每天的生活中延續下去。
🏡 原則五:進步不能只靠治療課,關鍵是「自己也要會練」
「治療師來的時候他會練,平常就不動了。」
「我回家後不知道該怎麼練,所以就……都沒動。」
這是很多中風患者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
在醫院或復健中心的時候,有人帶、有人提醒,練習自然就做得比較確實;
但一旦回到家,少了安排、少了人看,練習就慢慢中斷,甚至退步。
英國與愛爾蘭的中風臨床指引指出:
病人在接受標準治療之外,也應該學會自主進行復健練習,才能讓進步不中斷、恢復更穩定。
這就是「自我導向訓練(Self-directed Therapy)」的概念。
🧠 什麼是自我導向訓練?
簡單來說,就是:
你不是等別人帶你練,而是自己知道怎麼安排練習,讓每天的生活都能有進步。
這些練習不一定要很專業或複雜,而是符合你的能力、生活目標,並且可以自己完成或在家人幫忙下進行的活動。
✅ 自主練習可以是哪些?
只要是有目的、有意義、重複性高的動作練習,都可以是自我導向訓練的一部分:
嘗試自己洗臉、刷牙、穿衣服
坐在椅子上練習抬腿、抬手、轉身
每天主動使用患側手做小事(拿杯子、擦嘴、開水龍頭)
練習站起、轉位、扶牆走路
練習寫字、握筆、打開瓶蓋、拿餐具
如果你正在使用輔具(像是手指開合夾、彈力球、電刺激器),每天也可以排時間練習使用
這些練習不需要特別設備,也不需要特別空間,你的「生活本身」就是最自然的復健場所。
💬 真實經驗:一位先生的慢慢改變
一位中風後右手無力的先生,剛出院時幾乎不太願意動手,覺得反正動也沒什麼感覺。但後來,他開始嘗試每天安排一小段時間,用右手協助做一些簡單的家事,例如抓住毛巾、拿碗盤、試著轉開水龍頭。
他沒有太多設備,也不懂技巧,就只是每天「再多做一點」。
一週、兩週過去,他跟治療師分享:「我發現以前要用左手全部做完,現在右手也會來幫忙一點點。」
沒有人告訴他一定會恢復多少,但那種「我自己做得到一些」的感覺,讓他更願意繼續練下去。
這不是因為用了什麼特別的方法,而是來自每天願意多嘗試一點、自己參與生活的選擇。
🧩 怎麼開始設計自己的練習?
你可以從最簡單的方式開始:寫下一張每日練習小表單,例如:
早上起床後,練坐起與抬手各10次
午餐後,用患側手拿湯匙吃兩口
下午坐著看電視時,練習開手握拳15下
晚上洗澡後,練習自己擦身、轉身5次
每天練習的項目不要太多,但要有紀律、有回顧。這樣你會看到自己的累積,產生「我有做到」的成就感。
👪 家人也可以一起幫忙
自我導向訓練不是「自己單打獨鬥」,如果你有家人或照顧者願意幫忙,你們可以一起做這些事:
幫你安排固定的練習時段(像「早餐後練手、午休前練腳」)
協助準備練習用的小道具(像毛巾、夾子、水瓶)
陪你一起練,提醒你今天的目標達成了沒
每週和治療師回報你的練習情況,請他們幫你調整進度
你可以跟家人說:「我想試試看自己練,你可以幫我一起規劃嗎?」這樣他們不但知道怎麼幫你,也會更願意陪你一起努力。
🚧 常見困難與解方:
Q:我怕自己亂練,會不會越練越不好?
A:不用擔心,只要你做的是「自己做得到、不會痛、沒有明顯危險」的動作,就很安全。可以請治療師幫你設計簡單動作後再自己練。
Q:我常常沒動力,練兩天就不想動了。
A:把練習變得像「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特別要做的事」。例如一邊看電視一邊練習動手、一邊等熱水一邊站起來活動腳。
Q:我會忘記練什麼、忘記做了沒。
A:寫下來!你可以用紙筆、手機App或打勾表,每次練完就打個勾,看到滿滿的打勾也是一種成就。
💬 小結:不等別人推,而是自己往前走
住院結束後,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如果只等人來安排、只做治療課上的練習,那麼很容易停滯。
真正能讓你一直進步的,是——
你自己每天願意多做一次練習的選擇。
無論是在床邊、在廚房、在沙發上,生活中處處是練習的機會。只要你有方法、有計畫、有信心,每天多做一點點,就能讓進步持續累積。
✅ 結語:我雖然不一定回到從前,但我可以做出新的自己
中風後的復健不是「能不能完全恢復」,而是「我還想不想為自己多努力一點」。
請你記得這五件事:
我還有潛能,絕對不是沒希望
每天練多少,比治療幾次更重要
我的目標,是我想要做的生活樣子
信心不是天生的,是一點一滴累積的
每天自己多做一次,就是在往前進
你不是一個人,你也不是沒用。只要你還願意再試一次,我們就陪你再走一段路。
✅ 若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收藏、轉貼,也可以分享到支持社團或群組中,一起把這份「相信可以改變」的信念傳下去。
資料來源: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Stroke for the UK and Ireland
ℹ️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