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風復健的路上,家屬的支持是病人重建生活的重要力量。陪伴、提醒、鼓勵,這些都是希望他們早日恢復。然而,我們的「好意」有時反而變成壓力,讓病人感到被逼迫、甚至產生反感和抗拒。
常見的例子就是這些話:「你為什麼總是不認真復健?」「你每次都不練!」這樣的語氣聽起來像是在指責、否定對方,往往會讓患者啟動防衛心理,不再想討論,也不想配合。這就是為什麼「怎麼說」和「怎麼溝通」非常重要。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以尊重和理解為基礎的對話方法。它的核心不是用命令、指責或羞辱來迫使對方改變,而是希望對方能感受到被看見、被理解,並且願意一起合作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面對中風患者時,我們想要的不是一次命令就能立刻讓他們動起來,而是建立信任,讓復健變成可以討論、可以調整、可以持續進行的事。非暴力溝通的目標,就是打造這樣的對話空間,讓復健之路少一些摩擦,多一些合作。
常見失敗的溝通陷阱
很多時候,我們會在不自覺下用上絕對化的語言。像是「你每次都這樣」「你總是不聽」,這些話給人的感覺是「我就是這麼差勁的人」。被貼上這種標籤後,很難還願意心平氣和地討論改變。
還有一種常見的陷阱是直接指責、批評:「你都不努力」「都是因為你不肯動」。雖然這些話可能出自於關心和著急,但結果往往是引起防衛、抗拒,甚至憤怒。患者會覺得自己被責怪,情緒上就更排斥合作。
情境示範:錯誤的溝通示範
想像一下,小王中風後右側肢體較無力,回家後常因為覺得累就不想做運動。 家屬焦急地說:「你為什麼總是不認真復健?難道你不想趕快好起來嗎?你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糟糕!」 這句話傳達出的訊息是指責和否定,小王聽了可能會覺得:「我已經夠痛苦了,還被你這樣說,算了,反正做也沒用。」結果往往是更深的抗拒和沉默。
非暴力溝通的實際做法:四個步驟,建立合作橋樑
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套實用的四步驟框架,幫助我們從指責轉向理解與合作。這不只是說話的技巧,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
避免絕對化,改用具體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是先放下那些「每次」「總是」這種絕對化的字眼,改為客觀描述你觀察到的行為,不帶任何判斷或評價。這就像是在分享你所看到的「事實」,而不是在批判對方的性格或動機。
- 錯誤示範:「你總是不練!」(帶有評價和指責)
- 非暴力溝通:「我注意到這三天你沒有做運動,或者說,我發現你今天早上沒有像往常一樣做手部復健。」(客觀描述,像是在分享自己的觀察,而不是在批判對方)
【情境示範】
小林因為疲累坐在沙發上,沒有做復健。
家屬:「小林,我注意到你今天還沒有做復健運動。」(單純陳述觀察到的事實,不帶任何情緒或判斷)
這樣的開場,比直接責罵更能讓對方感到被尊重,也比較容易開啟後續的對話。
表達真實的感受
很多家屬其實是出於著急和關心,才會忍不住念個沒完。但與其用責備來包裝,不如直接、真誠地表達你內心的感受。讓對方聽見你脆弱、真實的情緒,而不是只感受到壓力或怒氣。
- 錯誤示範:「你都不努力!」(這不是感受,而是指責)
- 非暴力溝通:「我覺得有點著急,因為我真的很在乎你的恢復。」或者「我感到很擔心,看到你沒有復健,我怕這會影響你的進步。」
【情境示範】
承上,小林仍然坐在沙發上。 家屬:「我看到你還沒有開始復健,我心裡有點擔心,也感到有些無力,因為我真的很希望你能早日康復。」
(真誠表達自己的擔憂和情緒) 這句話讓小林聽見了家人的在乎,而非壓力,可能觸動他內心的柔軟,產生被理解的連結。
說明需要和期待
光是講感受還不夠,還要清楚說出你的需求和期待。這些需求通常是與價值觀相關的,例如:你希望他健康、你希望他能自主生活等。清楚表達這些需求,能幫助對方理解你行為背後的原因。
- 錯誤示範:「我希望你現在立刻去運動!」
- 非暴力溝通:「我希望你能保持活動,因為這對你的身體恢復非常重要,而且我也渴望看到你能夠更獨立自主地生活。」
【情境示範】
家屬:「我希望你能每天動一動,這樣可以幫助你更快恢復體力,回到你喜歡的生活,這對我來說很重要。」(點出對病友健康和自主的期望)
當病友明白家屬的期待是出於對他們自身福祉的考量,而不是單純的「為你好」的命令,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提出具體、可行的請求
「要復健」太抽象、太空泛,聽的人很容易直接拒絕,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請求要盡量具體、可行,而且能談判。給予病友選擇權,讓他們有參與感,更能提高配合度。
- 錯誤示範:「你要復健!」「你多練一點!」(太空泛,不易執行)
- 非暴力溝通:「今天可以陪我一起走路30分鐘嗎?」或者「你想在家踩腳踏車,還是去公園走走?」給予具體選擇。
- 更進一步,若知道病友的興趣,可將請求與其結合:「我知道你喜歡打電動,那我們可不可以先做15分鐘的手部復健,練習握持遙控器的動作,然後再去玩呢?」
【情境示範】 家屬:「不知道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你今天想先做手部的抓握練習10分鐘,還是先在床上做抬腿運動20下呢?你可以選一個,我們一起完成。」(提供具體且可選擇的方案,邀請病友參與決策)
這樣的對話,讓病友感受到被尊重,有自主權,也比較願意配合。從「被命令」轉變為「一起討論」。
非暴力溝通的好處
改變說話的方式,能帶來很多好處。
- 它可以減少責備和對立,降低病人的防衛心態,讓他們不再覺得被攻擊。
- 也能建立互信,讓病人更願意說出自己的擔憂和困難,讓家屬真正了解他為什麼抗拒復健,例如是不是因為疼痛、疲憊、或心裡仍未接受疾病。
- 最重要的是,對話可以從「爭執」變成「一起解決問題」,目標不再是誰說服誰,而是怎麼一起找到最可行的方案,讓復健之路走得更順暢。
非暴力溝通是一座橋樑
中風復健的過程是漫長又艱辛的。患者面對身體的退化、生活的失落,心裡本來就很難受,偶爾會抵抗或放棄也很正常。
家屬也會因為心疼、著急,講出不夠溫和的話,反而讓關係緊張。
非暴力溝通不是「退讓」或「放任」,而是一種誠實、尊重、合作的方式。它就像一座橋樑,讓雙方可以跨越誤解和防衛,真正去討論怎麼一起面對困難。它幫助我們從「你為什麼不配合?」轉變為「我們如何能一起面對這個挑戰?」,讓愛與關懷真正被聽見。
結語
如果你的家人常常抗拒復健,不妨試試非暴力溝通的四步:客觀描述、表達感受、說明需要、提出具體請求。
請記住,每一次的溝通都是一次機會。用心傾聽和溝通,才能減少衝突、增進合作,陪伴他們一步步走向康復之路。這不僅是身體的復健,更是情感的修復,讓家人的愛成為中風復健路上最堅實的後盾。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