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左邊世界消失了?深入解析患側空間忽略症候群,探索稜鏡、視覺掃描、音樂等復健訓練,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點亮「遺失的左側」。給中風朋友與家屬的希望指南!
一、為什麼中風後,我的世界會「少了一邊」?
「我左邊看得見,但就是常常沒注意到左邊。」、「走路老是撞到左邊的門框!」、「吃飯時,盤子左邊的菜都沒動。」這些情況,您或您的家人也曾經歷過嗎?許多中風朋友問我,這是不是眼睛壞了?其實啊,這通常不是視力問題,而是中風後一個我們很重視,卻常常被誤解的認知挑戰——患側空間忽略症候群 (Neglect Syndrome)。
在臨床上,大家常說的「視野忽略」,其實我們專業一點會稱為「忽略症候群」。它可不只是「看不到」左邊那麼簡單,而是指大腦對於中風病灶對側的空間(比如,如果右腦中風,通常會忽略左側空間)失去了感知、注意力,甚至是想主動去碰觸的能力。想想看,眼睛明明看得見,耳朵也聽得到,但大腦就是沒辦法好好地處理那些來自「被忽略」那一邊的訊息,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最讓人心疼的是,很多有忽略症的朋友,剛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這個狀況!通常都是家人發現了,然後很焦急地問我:「他怎麼只吃盤子右半邊的飯菜?」、「我從左邊叫他,他都沒反應!」甚至有位家屬跟我分享過一個真實故事:她的媽媽中風後,在廚房切韭菜,明明砧板上還有大半的韭菜沒切,卻只顧著切右半邊的,左邊的就這樣晾在一旁,就好像那裡根本不存在一樣 (Shimizu et al., 2020)。這些,都是忽略症在日常生活中很典型的表現。
會出現這種狀況,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腦右半球的某些區域受損了,像是跟空間感、注意力、甚至動作規劃有關的頂葉、顳葉或額葉。這些地方一受傷,大腦就沒辦法完整地建構整個空間的地圖,自然就影響了對「被忽略」那一邊的察覺和反應。所以,這種「忽略」可不只影響視覺,它其實範圍很廣,可能包括:
- 視覺上的忽略: 閱讀時只看到右半邊的字;洗澡只記得洗右半邊身體。
- 聽覺上的忽略: 聽不到左邊傳來的聲音。
- 觸覺上的忽略: 感覺不到左側肢體的觸碰,甚至冷熱。
- 動作上的忽略: 不會主動使用左手,或在活動中忘了左手。
- 身體感覺的忽略: 有些朋友甚至會覺得左手左腳不是自己的,或是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二、搞清楚!是「看不見」還是「沒注意」?
在門診或社團裡,常常有人問:「我就是左邊看不見啊,這是視野缺損嗎?」嗯,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因為「忽略症」和「視野缺損」雖然都可能導致您感覺「看不到左邊」,但它們的根本原因和處理方式可是很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強調,一定要先請專業人士評估清楚。
- 視野缺損/偏盲 (Hemianopsia): 這指的是眼睛到大腦視覺中樞的這條路上,神經或大腦的視覺皮層真的受傷了,導致您的視線確實有某個部分是看不到的,像照片被「裁掉」了一塊。這是一個生理上的問題。雖然不一定能完全恢復成跟以前一模一樣,但別灰心!我的經驗是,透過專業的代償策略訓練,您絕對能學會如何善用剩下的視野,很多朋友都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大幅提升了生活品質。大腦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它對的方法和時間,它就能找到新的應對方式。
- 患側空間忽略症候群 (Neglect Syndrome): 這可就是大腦「沒注意到」的問題了。雖然您的眼睛可能看得到,但大腦就是沒分配注意力過去,所以您才會「選擇性忽略」那部分的訊息。這是一個認知和注意力的問題。好消息是,這種情況,透過專業的復健訓練,有非常大的機會可以改善,甚至大幅進步!
所以,如果您有類似的困擾,第一步就是找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甚至視光師來幫您做個詳細的評估。他們會像偵探一樣,幫您找出「左邊世界不見了」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給您最適合的復健計畫。
📖 更多認知相關問題:中風後認知功能受損怎麼辦?九種常見問題與改善方法
三、點亮「遺失的左邊世界」:這些復健訓練幫了大忙!
「有忽略症的朋友常跟我說,他們很想改善,但不知道該從何開始。」這句話我聽過太多次了。其實,只要有對的方法,並且堅持下去,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會讓您大吃一驚!許多朋友透過訓練,都能逐漸「習慣成自然」,讓生活中的困擾越來越少。
我想跟您分享幾個我們臨床上常用的、非常有效的復健訓練方法,它們的目標都是要喚醒您大腦對左側空間的感知與注意力:
1. 稜鏡適應訓練:讓您的大腦重新「校準」空間感
這個方法聽起來可能有點酷,它會讓您戴上特製的稜鏡眼鏡。這種眼鏡會把您的視野輕輕地往健側(比如右邊)偏移一點點。剛開始戴上時,您可能會發現手怎麼也指不到左邊的東西,或是走路總是往右偏。但別急!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您會反覆練習指向、觸摸或抓取左側目標。這個過程就像在幫您的大腦進行一場「空間校準」的遊戲,讓它為了補償這個偏移而重新調整。當您取下眼鏡後,這種調整會產生一種短暫的「餘效」,神奇地讓您更能把注意力導向原本被忽略的左側空間。
2. 視覺掃描訓練:主動探索,照亮左邊的「小暗區」
這是我很常教導的一個方法,目標是引導您主動、有系統地將注意力轉移並掃描到被忽略的左側空間。就像有位中風朋友跟我說:「我的復健老師教我多看左邊,真的慢慢恢復了!」這就是視覺掃描的核心精神。
- 靜態掃描: 就像社團裡大家常討論的**「閱讀報紙」。我會鼓勵您從每一行最左邊開始讀起,確保每個字都看到。您也可以在報紙最左邊畫一條醒目的垂直線**當作「錨點」,提醒自己從這裡開始掃描,這樣就不容易漏掉左邊的資訊了。
- 動態掃描: 想像一下**「丟接球」的畫面。我可能會在您的左側空間輕輕拋球,鼓勵您主動轉動視線、頭部,甚至身體,去接住球。這不僅訓練了您眼睛的掃描能力,也連帶訓練了身體的協調。當您出門散步時,也可以提醒自己多觀察左邊**的環境,例如:「練習眼睛習慣往左邊看」。
3. 肢體活動與覺知訓練:喚醒左手左腳的「存在感」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鼓勵您多主動使用或感受被忽略的左側肢體。有位病友的家屬曾分享:「他吃飯時,我會讓他把左手放在桌面上,吃完飯也讓他兩手一起做擦桌動作,還會在患手戴上鈴鐺提醒他。」這都是很好的生活應用。
- 主動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多使用左手(當然,在安全和功能允許的情況下),比如用左手拿水杯、協助穿衣、洗臉時多觸摸左臉頰。
- 觸覺刺激: 在被忽略的左側肢體上輕輕拍打、按摩,或用不同材質的物品(像毛巾、刷子)輕輕觸碰,提供多一點的感覺刺激。
- 伸展與移動: 帶領您進行左側肢體的伸展運動,例如抬高左手臂、彎曲左腿,讓大腦重新建立與這些肢體的連結。
4. 音樂忽略訓練 (MNT®):讓旋律引導您的注意力
這是一個比較特別,但效果可能很棒的方法!它利用音樂的節奏、時間感和空間排列,引導您的注意力。例如,我可能會把音階條(像小鋼琴鍵盤一樣,但每個音是獨立的)從您的右邊,一步步往左邊擺放。然後鼓勵您用右手(如果您右側肢體功能較好)從右至左地敲擊演奏。透過耳朵聽到的旋律回饋,您的大腦會被引導著去關注左邊的音符和空間。
一個發表在2025年的臨床個案報告就讓我印象深刻:一位69歲,中風八年、患有嚴重慢性左側忽略症的男性患者,透過每週一次、長達18個月的個別音樂忽略訓練 (MNT®) 後,他的忽略症狀獲得了顯著改善。原本在「線條劃消測驗」中他幾乎忽略了左邊大部分的線(40條線未劃掉33條),訓練後竟然只剩下4條沒劃到!更棒的是,他在吃飯、操作輪椅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上也看到了實實在在的進步,而且這些改善,在治療結束後還能維持至少六個月 (Kasuya-Ueba & Maeda, 2025)。這是不是很振奮人心呢?
📖 音樂忽略訓練:用音樂找回被忽略的世界!
5. 虛擬實境 (VR) / 電腦輔助訓練:讓復健變得更像遊戲!
現在科技這麼進步,連復健也跟上腳步了!我們也會運用高科技的虛擬實境,創造出一個安全、又充滿趣味的模擬環境。您會戴上VR眼鏡,進入一個虛擬世界,在裡面完成任務,比如在虛擬商店裡尋找擺放在左側的物品,或是跟出現在左邊的虛擬人物互動。這些遊戲化的設計,都能很有趣地訓練您主動探索和關注被忽略的左側空間。
四、生活中的小困擾與大策略:如何應對患側空間忽略?
「我左側會偶爾忽略,只要提醒自己多注意左邊即可。」、「我住院半年後出院,在外走路沒法左顧右盼,但集中精神就對了。」這些都是社團裡朋友分享的真實經驗,也證明了透過覺察與一些小技巧,我們可以有效應對忽略問題。
患側空間忽略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造成一些小困擾,比如說:
- 用餐時: 有些朋友會只注意到餐盤右半邊的食物,左半邊的食物就這樣被忽略了。
- 穿衣服: 可能只穿好右半邊的衣服,左半邊的袖子沒拉好或沒扣上鈕扣。
- 人際互動: 如果朋友坐在您的左邊,您可能比較不容易注意到他,或是聽不清楚他從左邊說的話。
- 環境探索: 在家裡走動時,不小心撞到左側的門框、桌腳;或者找東西時,明明東西就在左手邊,卻怎麼也沒看到。
那麼,有沒有什麼實用的小技巧或「代償」方法,能幫助我們應對這些狀況呢?當然有!這就是職能治療師的專長所在!我們會根據您的具體狀況,給予量身打造的建議:
- 主動掃描: 練習養成多轉頭向左看、多使用左眼去掃描環境的習慣。出門走路時,可以提醒自己有意識地向左邊多看幾眼,避免撞到東西。
- 環境改造: 我們可以試著把您常用的物品,或是重要的提示牌,放在您比較容易注意到的區域(像是中間或右邊),或者在左邊物品的邊緣貼上鮮豔的標籤,幫助您更容易察覺。
- 口語提示: 家人或照顧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輕聲地提醒您:「注意左邊喔!」、「你的左手邊還有…」這些溫和的提示,有助於您建立自我提醒的機制。
- 循序漸進練習: 從您最熟悉、最簡單的環境開始練習,慢慢地再增加難度,讓您能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漸漸學會覺察左側空間。
📖 更多生活相關認知訓練:中風後認知復健怎麼做?職能治療師的3階段生活訓練,重建食衣住行能力
五、給所有中風朋友和家人:點亮左邊,復健之路有您不孤單!
「老師,我左邊看得越來越清楚了!」、「我姐也會,患側視線只要頭沒轉過去也是看不到呀,所以要看患側邊就只能多轉過去看嚕。」這些來自社團裡朋友的真實進步和經驗分享,對我來說,都是復健路上最棒的禮物,也證明了只要我們努力,真的能看到希望!「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抗拒復原的心。」這句話說得真好,只要您願意勇敢面對,積極復健,就能一步步找回更完整的生活。
- 早期介入,效果加乘: 如果您發現有左側忽略的症狀,請儘早尋求專業復健治療師的協助。我的經驗是,越早開始訓練,大腦的可塑性越高,通常效果也會越好。
- 耐心與堅持: 患側空間忽略的訓練需要時間,也可能會遇到一些小挫折。但請相信,我們的大腦有著無限的自我修復和學習能力,只要您持續練習,總有一天會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境界。
- 家人的陪伴與支持: 「陪伴家屬一定要很有耐心及愛心的陪玩。」這句話說到心坎裡了!家人是復健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您可以多跟治療師溝通,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溫和的方式提醒患者注意左側,並一起為他們創造一個更友善、更有利於復健的環境。
- 專業團隊合作: 請您一定要信任並配合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團隊的指導。他們會像您的復健導師,為您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復健計畫。
中風後的患側空間忽略,雖然是一個挑戰,但透過專業的評估、科學有效的復健訓練,以及家人不懈的愛與支持,許多患者都能重新找回完整的空間感知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讓我們一起努力,點亮這曾經「遺失的左邊世界」!
您或您的家人目前在面對患側空間忽略時,最困擾您的會是什麼呢?歡迎您跟我分享,或許我可以提供一些小建議!
參考資料:
Kasuya-Ueba, Y., & Maeda, K. (2025). Musical neglect training for chronic persistent left hemispatial neglect with right hemiplegia post-stroke: a case report. Frontiers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s, 5, 1462978.
Shimizu, T., Abe, T., Akasaki, Y., & Kamiishi, H. (2020). Unilateral spatial neglect. BMJ Case Reports, 13(11), e239770.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