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動機不足怎麼辦?動機式晤談法教你提升病人意願


身為中風患者的家人,看著他們在復健路上提不起勁,心裡是不是很想幫忙,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那種面對家人動力低落,卻又束手無策的感覺,真的很讓人心疼和沮喪,對吧?

有時候,我們想鼓勵他們,可能會說:「你要加油啊!」「你要認真復健才會好!」但這些話對身心俱疲的患者來說,反而可能變成壓力。復健不只挑戰身體,更是心理上的拉鋸戰。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今天我想跟你聊一個我覺得很棒、很實用的方法,叫做「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簡稱 MI)。它不是什麼艱深的理論,也不是一套「說教」或「強迫」的方法。它是一種溫柔、有力量的「引導式聊天」,能幫助你引導家人,從心底深處找到那份想要改變、想要進步的內在動力。

作為照顧者,你是患者身邊最重要的人之一。學會動機式晤談,不僅能幫助患者提升復健意願,也能讓你在陪伴的過程中,找到更有效、更溫暖的溝通方式。接下來,我會跟你分享動機式晤談的核心概念,並透過貼近日常的對話案例,教你怎麼把動機式晤談的精神和技巧融入進來。


 

「動機式晤談」是什麼?它不是說教,是「一起探索」

 

你可能也同意,真正的改變,通常不是因為被別人說服,而是當事人自己想通了,對吧?

動機式晤談的核心,就是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一股想要變得更好的力量。它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互助合作溝通方式。簡單來說,它就像一場深入的對話,你會像個支持者的角色,而不是發號施令的人。

動機式晤談的目標,就是透過探索和解決患者內心對於改變的矛盾(那種「我知道該復健,但就是不想動」的糾結),來強化或誘發他們想要改變的內在動力。當動力是由他們自己產生,而不是被外界推動時,它會更有力量,也更持久。

所以,運用動機式晤談時,別想著「我要去說服他復健」,而是「我要去理解他,並幫助他找到自己想復健的理由」。


 

動機式晤談的「四大精神」:溫暖支持的核心態度

 

動機式晤談之所以能有效點燃患者的內在動力,是因為它有四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精神。它們就像是與人溝通時的基本態度:

  • 同理心 (Compassion): 真心去理解患者的感受和想法,不帶批判。他們說「好累」,你不是覺得他們懶惰,而是感受他們的疲憊。這能讓患者覺得被理解和接納,放下心防。
  • 合作 (Collaboration): 你和患者是並肩作戰的隊友,不是你下指令,他們執行。這能讓患者感覺有參與權,覺得「我們一起決定」,投入感和動力會更強。
  • 引導 (Evocation): 你不會直接說「你該復健」,而是透過提問,引導患者「自己說出」想改變的理由和渴望。人們通常更相信自己說出的話,當改變的理由是他們自己發現的,動機才會真正內化。
  • 接納 (Acceptance): 無條件地尊重患者的自主權和決定,即使他們的選擇跟你想的不一樣。當患者的選擇被尊重,他們會感到安全、被信任,這能建立更深的信任關係。

 

動機式晤談的「四大步驟」與實用對話案例:一步步引導與陪伴

 

動機式晤談的實施過程是流動的,通常會經過這幾個階段,它們會幫助你更有策略地與患者溝通:

 

步驟一:投入 (Engaging) — 建立信任與連結

這是所有有效溝通的基礎。目標是建立融洽的關係,讓患者感到被尊重、被傾聽。

案例 1:患者表達挫折與疲憊

  • 患者: 「醫生說我手要多練,可是我手一直抬不高,練了也沒什麼用,每天都這樣,好煩喔!」
  • 照顧者: 「嗯,我聽起來,你現在對手部的復健感到很煩惱,而且有點灰心,覺得好像怎麼努力也沒什麼進步,是不是這樣呢?」(同理心,反映患者感受,讓他覺得你懂他)
  • 患者: 「對啊,每天都是這樣,有時候真的不想動。」
  • 照顧者: 「我能理解這種感覺,當你付出努力卻看不到明顯成果時,確實會讓人感到很累、很想放棄。其實光是每天堅持復健,我覺得你就已經很棒了。」(肯定患者的努力,建立連結)

案例 2:處理患者的負面情緒

  • 患者: 「我這樣跟廢人有什麼兩樣?什麼都做不了,還要人幫忙,活著也沒什麼意思。」(語氣低落)
  • 照顧者: 「從你的話可以感受到,你現在心裡一定很不好受,覺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很多能力,甚至對人生感到很絕望,是不是?」(同理心,深刻理解患者的絕望)
  • 患者: 「嗯…(沉默,點頭)」
  • 照顧者: 「這種心情我很能理解,一下子要面對這麼大的變化,真的很不容易。我看到你雖然這麼難受,但還是願意跟我說說這些,我覺得你很有勇氣。」(肯定患者的勇氣,表達接納,讓他感到安全)

 

步驟二:聚焦 (Focusing) — 找到改變的方向

 

當信任建立後,就可以和患者一起,把對話焦點放在一個具體的改變目標上。

案例 1:釐清患者最想改善的點

  • 患者: 「我就是覺得自己全身都沒力,什麼都不行。」
  • 照顧者: 「嗯,我聽到你覺得自己全身都沒力氣,感覺很不舒服。那我們可以從哪一個部分開始,會讓你覺得最有改善的機會,或者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呢?比如,是希望手能動好一點,還是腳能走穩一點,或是生活自理方面?」(引導患者思考最想改善的點)
  • 患者: 「我想可以自己吃飯,現在都要人餵。」
  • 照顧者: 「好,聽起來『自己吃飯』對你來說很重要。那今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要達到自己吃飯這個目標,手部需要哪些能力,我們可以從哪裡開始著手?」(聚焦在一個具體、有意義的目標)

案例 2:探索患者的價值觀

  • 患者: 「我不想練走路了,反正也走不遠。」
  • 照顧者: 「我聽到你對走路復健有點灰心。那我想問問你,對你來說,如果能走得好一點,或是走得更遠一些,這對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或是能讓你做到什麼你很在意的事情?」(引導患者從價值觀層面思考)
  • 患者: 「我想自己去樓下公園散步,以前都會去,很懷念。」
  • 照顧者: 「原來如此,去公園散步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日常活動。這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那我們可以以此為方向,想想看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怎麼努力。」(確認目標,並連結到患者的價值觀)

 

步驟三:引發 (Evoking) — 點燃內在動機的火花

 

這個階段是動機式晤談最關鍵的部分,目標是誘發並強化患者的「改變的談話」,讓他們自己說出改變的理由。

案例 1:引導患者說出改變的好處

  • 患者: 「我是知道復健對我好啦,可是想到就很麻煩。」
  • 照顧者: 「嗯,聽起來你一方面知道復健有益,另一方面又覺得執行起來很麻煩,有這種矛盾是人之常情。那如果我們把這個『麻煩』放在一邊,只看『復健對你好』這一點,你覺得具體來說,它對你來說有哪些好處呢?」(回應矛盾,並引導患者說出好處)
  • 患者: 「呃…如果腳有力一點,我就不會那麼容易跌倒了,洗澡也會比較穩。」(患者說出改變的「理由」)
  • 照顧者: 「所以,減少跌倒的風險、讓洗澡更安全,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這真的是很實際、很棒的理由。」(肯定並強化改變的理由)

案例 2:探索改變的願望與能力

  • 照顧者: 「我知道你對出門很猶豫,因為怕會跌倒。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你覺得自己『有多想』再像以前一樣,自己出門走走,或是和朋友去喝咖啡?用 0 到 10 分來評分,0 分是完全不想,10 分是非常想?」(引導患者用刻度尺評分,探索「願望」)
  • 患者: 「大概…7 分吧,其實我很想出去。」
  • 照顧者: 「7 分,這是一個很高的分數喔!聽起來你真的很想再自己出門。那是什麼讓你覺得有 7 分呢?是什麼讓你覺得,自己有機會做到?」(肯定分數,並探索「能力」和「理由」)
  • 患者: 「可能是之前復健有練一點,而且如果有人陪,我會比較有信心。」(患者說出「能力」和「需求」)
  • 照顧者: 「原來如此,過去的訓練和有人陪伴會讓你更有信心。這聽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肯定並強化能力)

 

步驟四:發展計畫 (Planning) — 把動力轉化為行動

當患者的改變動機足夠強烈時,就可以協助他們制定具體、可行、而且是他們自己願意執行的改變計畫。這個階段的重點是「患者說」,你是協助他們把想法整理清楚。

案例 1:制定小目標並確認執行細節

  • 患者: 「我想自己拿杯子喝水,那我要怎麼練?」(表達出高動機和需求)
  • 照顧者: 「太好了!你已經有明確的目標了。我們可以一起來想想看,為了達到『自己拿杯子喝水』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怎麼分階段進行?你覺得第一步可以從哪裡開始?比如,先練什麼動作?每天練幾次?每次多久?」(邀請患者參與制定計畫,展現合作
  • 患者: 「嗯…那我可以先練把手抬高一點,摸到杯子,每天坐著練個五分鐘好了。」(患者自己提出具體計畫)
  • 照顧者: 「這是一個很棒的開始!『每天坐著練五分鐘,摸到杯子』,聽起來很可行。那什麼時候是你比較有空,比較適合練習的時間呢?」(細化計畫,確保可行性,幫助患者承諾)

案例 2:預想障礙並討論解決方案

  • 照顧者: 「我們剛才討論了你想自己去公園散步的目標,也想了一些可以做的練習。那有沒有什麼事情,可能會讓你無法按照計畫進行?或者你覺得哪些地方可能會遇到困難?」(預想潛在障礙,提前討論解決方案)
  • 患者: 「嗯…有時候天氣不好就不想出去,或是自己一個人會怕。」
  • 照顧者: 「這都是很實際的考量。那如果遇到下雨天,我們在家裡有沒有什麼替代的練習可以做?或是如果想去公園,你希望有人陪嗎?我可以陪你走走。」(共同討論解決方案,提供支持)
  • 患者: 「下雨就在家裡原地踏步好了,如果天氣好,你陪我下去走走。」
  • 照顧者: 「太棒了!這樣我們就有雨天備案了。我會很樂意陪你一起下去走走,我們就固定每天下午三點去,好嗎?」(確定計畫,強化承諾)

 

動機式晤談與「賦權」:幫助患者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

中風後,許多患者會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以前簡單的吃飯、穿衣、洗澡,現在都需要他人協助。這種無力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個「被動的接收者」,對生活沒有決定權。

這種「我不能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吃飯、穿什麼衣服,甚至連洗澡都要等旁人有空」的體驗,幾乎剝奪了患者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這時候,適時地給予患者選擇權,就成了動機式晤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能大大提升患者的自尊和自我效能(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的感覺)。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

如果患者說:「我今天真的不想去復健!」

通常我們可能會急著說教:「不行啊!不練會退步的!」但用動機式晤談的方式,你可以嘗試這樣:

  • 照顧者: 「嗯,我聽到你今天真的不太想去復健。可以跟我說說看,是什麼讓你現在特別不想去嗎?是身體很累,還是覺得沒什麼意思?」(先同理和探索原因)
  • 患者: 「就是懶惰,而且好累喔。」
  • 照顧者: 「我懂,這種懶惰和疲憊的感覺很真實。這樣吧,我們有幾個選項,你可以選一個:一個是我們休息半小時再開始復健,另外一個是我們不要去復健室,我們到家裡外面走廊走走就好,或是去公園繞一圈?到公園你只要多走幾步路就好了,好不好?」(給予患者選擇權,並提供替代方案,展現合作

你可能會發現,當你這樣跟患者「討論」時,他們反而會覺得自己有「賺到」。而且,說不定在公園多走幾步路,動到的量還比在復健室多呢!這種讓患者感覺自己有參與、有決定的過程,會讓他們更有動力,也更能堅持下去。


 

為什麼「動機式晤談」管用?

動機式晤談之所以有效,主要有幾個優點:

  • 降低抗拒: 當患者不被強迫、不被說教時,自然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抗拒。動機式晤談透過傾聽和理解,讓患者感到被尊重,從而降低他們的防衛心。
  • 激發內在動力: 動機式晤談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一股想要改變的力量。它做的就是把這股力量「引導」出來,而不是從外面「推」進去。內在的動力遠比外在的壓力更持久、更有效。
  • 增強自我效能: 當患者在對話中自己說出改變的理由和能力時,他們的自信心會大大提升,會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和克服挑戰。

復健的道路確實漫長,但有了正確的溝通方式,有了那份從心底升起的動力,每一步都會更有意義。

作為照顧者,在陪伴家人復健時,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挑戰呢?你覺得動機式晤談的哪個部分,對您來說最有幫助?歡迎隨時跟我分享喔!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