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如何用MOHO人類職能模式幫助中風復健?生活重建全指南

當我們的家人或朋友不幸中風後,生活就像被按了暫停鍵,很多事情都變了。以前輕輕鬆鬆就能做到的事,現在可能變得困難重重。在這樣辛苦的時刻,職能治療師(我們簡稱 OT 老師)就像一位專業的「生活嚮導」,他們會用一套叫做「人類職能模式 (MOHO)」的獨特方法,來幫助中風病患重新找回生活的步調,讓日子再次充滿意義。

您可以把 MOHO 模式想像成一本非常貼心的「個人專屬生活復原手冊」。OT 老師會透過這本手冊,深入了解病患的內心世界:他們為什麼想做某些事?每天的生活習慣是怎麼安排的?身體和心理還能做到什麼?以及周圍的環境對他們有什麼影響?

因為中風會讓病患原本的生活習慣和能力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覺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是整個復健過程中最重要的起點。MOHO 模式的介入,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目標來進行的。

MOHO 模式有四個最主要的重點,它們就像四個互相連結的環節,共同解釋了一個人是怎麼參與到生活中的:

  1. 內心的火花: 我想做什麼? (動機 – Volition)
  2. 生活的節奏: 每天怎麼安排? (習慣化 – Habituation)
  3. 身體的本領: 我還能做到什麼? (表現能力 – Performance Capacity)
  4. 周圍的幫手: 環境能怎麼支持我? (環境 – Environment)

OT 老師會根據這四個重點,仔細了解每一位中風病患的獨特情況,然後量身打造最適合他們的中風復健計畫

MOHO 四個重點:幫助中風病患找回生活

1. 內心的火花:我想做什麼? (動機 – Volition)

  • 這是什麼? 「動機」就是一個人想做事的「心」或內在驅動力。它包含三個小火花:
    • 自信心 (個人因果): 病患覺得自己行不行?對自己有沒有信心能完成某件事?
    • 價值感 (價值觀): 什麼對病患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他們重視什麼樣的生活或活動?
    • 開心事 (興趣): 什麼事情能讓病患感到快樂、滿足或有興趣? 這些內心的想法和感受,會深深影響一個人想不想做、怎麼選擇去做,以及做完後感覺如何。
  • 中風後會怎樣? 中風對病患的打擊是巨大的。身體功能的喪失,會讓他們原本的自信心大受打擊,覺得自己很無能、沒有用。例如,一個以前很獨立、很驕傲能自己打理一切的人,中風後如果無法再做以前的活動,就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否定了。這種失落感會讓他們感到沮喪、無助,甚至因此不想嘗試任何新事物,逃避中風復健,也難以堅持下去。
  • 職能治療師怎麼幫? OT 老師會把「動機」當作改變的起點,因為有了內在動力,中風復健才能走得更遠,也更有意義。
    • 找回意義,調整價值觀: 幫助病患擴大他們對「有價值」的定義。讓他們知道,即使現在能力有限,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這些事情一樣有意義、有價值。這可能意味著要學習新的想法,例如,不再過度追求完全的「獨立」,而是學會重視「互相幫助」和「自己做選擇」的重要性。目標是幫助病患找到即使在身體限制下,也能讓生活充滿意義和掌控感的方式,讓他們感覺到自己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
    • 建立信心,提升個人因果: 透過創造成功的機會和給予正面的鼓勵,來重建病患的自信心。OT 老師會設計一些他們可以完成的活動,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我做到了!」這種成功的體驗非常重要。例如,中風病患 Eva 在 OT 老師 Peter 的協助下,第一次自己洗澡,她開心地說:「天啊,這感覺真好!我感覺自己又像個人了!」這句話就說明了讓病患有選擇和掌控權是多麼重要。透過這些小小的成功,病患會逐漸相信自己有能力,並願意嘗試更多。
    • 從興趣出發,激發參與動力: 了解病患以前或現在喜歡做什麼,把這些他們有興趣的事情融入到中風復健活動中,這樣他們會更有動力去參與,也更容易從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例如,如果病患以前喜歡園藝,OT 老師就會設計一些和園藝相關的活動,讓中風復健變得更有趣、更貼近生活。中風個案 Hatsu 的例子也顯示,OT 老師了解到她對清潔和手工藝有興趣,就根據她的喜好來設定治療目標,讓她更有參與的意願。

2. 生活的節奏:每天怎麼安排? (習慣化 – Habituation)

  • 這是什麼? 「習慣化」是指我們每天重複做的事情和扮演的角色,像是早上起床、吃飯、工作、照顧家人、休閒活動等等。這些事情會形成我們生活的規律和節奏,就像骨架一樣支撐著我們的生活。
  • 中風後會怎樣? 中風會嚴重打亂病患原本每天的生活習慣和扮演的角色,讓他們感覺「以前的生活不見了」,生活變得沒有重心、沒有規律,感到很大的失落。例如,中風個案 Marie 在受傷後,她原本送花司機和 Uber 司機的工作沒了,連照顧生病母親的日常也亂了,只剩下照顧者的角色。這種生活模式的破壞,會讓中風病患經歷「做事情不再像以前一樣」和「發現一個不同的自己」的困惑和沮喪。
  • 職能治療師怎麼幫? OT 老師需要幫助病患重新建立有意義的日常模式和角色,讓他們的生活重新有秩序,找回掌控感和歸屬感。
    • 建立新習慣,重建日常例行公事: 幫助病患把活動重新組織成新的、可行的日常習慣。OT 老師會協助病患在家裡重新安排打掃、整理、自我照顧(例如:洗澡、穿衣)等日常活動,讓他們的生活重新有秩序,找回掌控感。這包括:
      • 活動分析與簡化: 將複雜的日常任務分解成小步驟,並分析每個步驟需要哪些身體動作、思考過程和環境配合。
      • 漸進式練習與重複: 透過重複練習,幫助病患內化新的動作模式和順序,使其成為自動化的習慣。OT 老師會創造機會讓病患在有意義的活動中練習。
      • 融入過去習慣與興趣: 盡可能地將病患過去的習慣和興趣融入新的日常安排中,這樣可以增加他們的動力和滿意度。
      • 彈性與適應: 鼓勵病患探索不同的方式來完成活動,而不是只堅持一種「正確」的方式。MOHO 模式強調的是「適應」,而不是僵硬地「矯正」。
    • 調整或發展新角色: 中風後,病患可能無法再扮演以前很重要的角色(例如:家庭支柱、工作者、休閒活動參與者)。OT 老師會幫助他們調整對這些角色的期待,或者發展新的角色。例如,讓他們知道即使需要別人幫忙,自己仍然可以參與家庭事務,學會「互相幫助」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3. 身體的本領:我還能做到什麼? (表現能力 – Performance Capacity)

  • 這是什麼? 「表現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完成事情的「本領」。這份本領不只包括我們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功能,像是肌肉有沒有力氣、平衡感好不好、手腳協不協調、視力和聽力如何等等。它也包含了我們的思考能力,比如記憶力、專注力、規劃事情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頭腦。

    更特別的是,MOHO 模式還非常重視病患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具身體驗 lived body」。這就像是問:「會不會痛?麻不麻?動起來舒不舒服?這個身體是不是我的感覺?」MOHO 模式認為,一個人真正的能力,不只是客觀上能做什麼,更包含了他們對這些功能和身體的內在感受。

  • 中風後會怎樣? 中風會導致身體和思考能力受損,直接影響病患做日常活動的能力,讓他們覺得「以前能做的現在做不到了」。這種身體上的限制,加上內心的無助感和挫折感,會讓病患感到非常沮喪。有時候,即使身體還能動,病患卻覺得「做不到」或「不屬於自己」,這就是身體感受和實際能力之間的落差。中風個案 Haydée 的案例顯示了中風和後續骨折帶來的身體限制如何導致絕望和失控感。
  • 職能治療師怎麼幫? OT 老師在幫助病患時,不會預設一個固定的標準,而是會非常尊重病患對自己表現的真實感受。
    • 訓練技能,恢復本領: OT 老師會透過直接的教學,或者讓病患在有意義的活動中多練習,來幫助病患提升動作、思考和溝通的能力。OT 老師會根據病患的狀況,設計一些練習,讓他們慢慢找回失去的本領。例如,中風個案 Joseph 透過 OT 老師的指導,重新學習工作簡化的技巧,讓他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 關心身體感受,處理內心體驗: OT 老師不只關心病患客觀上能做什麼,更關心他們在做這些事時的「身體感受」。因為身體動起來的舒服或不舒服,對一個人想不想繼續參與活動非常重要。OT 老師會透過溫柔的對話和仔細的觀察,了解病患的內心感受,並尊重他們對自己身體的主觀體驗。例如,中風個案 Eva 在 OT 老師 Peter 的協助下自己洗澡後,她說:「我感覺自己又像個人了!」這句話直接反映了她從活動中獲得的強烈「身體感受」和「自我認同」的重建。OT 老師會引導病患反思和表達這些感受,幫助他們重新解釋自己的身體經驗,將負面感受轉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4. 周圍的幫手:環境能怎麼支持我? (環境 – Environment)

  • 這是什麼? 「環境」包括病患周圍的實體空間(例如:家裡、醫院、社區的建築物、交通工具)、人際關係(例如:家人、朋友、照顧者、醫護人員)和活動機會(例如:社區活動、中風復健課程、工作機會)。這些都會很大程度地影響病患參與生活,既可以提供幫助,也可能成為阻礙。
  • 中風後會怎樣? 中風病患的環境可能會變成他們參與活動的阻礙。例如,家裡空間太小不方便輪椅進出、樓梯太多、浴室沒有扶手,這些都是實體環境的限制。而家人因為擔心而過度保護、社區缺乏無障礙設施,或病患覺得社會對他們有異樣眼光,都可能讓他們無法獨立,甚至感到孤立。中風個案 Hatsu 的案例中,OT 老師考慮到她回家後兒子白天不在家,可能會缺乏即時的社會支持,這就屬於環境中的社會因素。
  • 職能治療師怎麼幫? 職能治療師會全面分析環境,並建議調整,以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幫助病患更好地參與職能活動。
    • 改造居家環境,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 提供輔助工具(例如:洗澡椅、扶手、馬桶增高器、穿衣輔助工具),調整家裡的空間佈局(例如:移除不必要的障礙物、調整家具位置、改善照明),讓病患更容易在家裡活動,提升安全性,減少跌倒風險。
    • 教育家人朋友,建立支持網絡: 幫助家人了解病患的實際需求和能力,鼓勵他們給予適度的支持,而不是過度保護或設定不切實際的期望。OT 老師會教導家人如何正確地協助病患,同時也鼓勵病患盡可能地自己來,讓家人成為中風復健路上的好幫手。
    • 創造活動機會,連結社區資源: 確保有符合病患興趣和能力的活動可以參與。OT 老師會協助病患連結社區資源,找到適合他們的社交、休閒或學習機會,幫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例如,中風病患 Costa,OT 老師協助他評估希臘俱樂部的無障礙程度,並與女兒協調接送,讓他能參與社交活動,重新融入社區生活。

職能治療師怎麼幫助中風病患?

職能治療師在運用 MOHO 模式幫助中風病患時,會遵循一套嚴謹而人性化的流程:

  • 以病患為中心,傾聽他們的故事: MOHO 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以病患為中心」。這意味著職能治療的目標和方法都以病患的獨特需求、價值觀和喜好為出發點。OT 老師會用心傾聽病患的生活故事,了解他們對自己經歷的看法、他們的夢想和期望,並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治療的決定。因為只有病患自己,最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即使病患無法說話,OT 老師也會努力透過觀察和非語言溝通,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並與他們的家人密切合作。
  • 仔細評估與了解,制定個人化計畫: OT 老師會使用一些專業的評估工具和方法,來全面了解病患的狀況,包括他們的動機、習慣、能力和環境。這些評估工具就像是 OT 老師的「偵探工具」,幫助他們收集詳細的資訊,例如:
    • 興趣清單: 了解病患過去和現在喜歡做什麼,即使是以前的興趣也能提供職能治療的線索。
    • 角色清單: 評估病患在不同生活角色(如:家庭成員、朋友、工作者)中的參與情況和滿意度。
    • MOHOST (人類職能模式篩查工具): 全面了解病患在動機、習慣、技能和環境方面的職能需求。
    • 職能表現歷史訪談 (OPHI-II): 透過深入訪談,了解病患的職能生活史、價值觀、興趣、角色和環境影響。 透過這些評估,OT 老師才能制定出最適合每個病患的個人化中風復健計畫
  • 循序漸進,陪伴病患成長:MOHO 的三個復健階段 中風復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MOHO 模式認為改變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OT 老師會像一位引導者,在每個階段陪伴病患成長,幫助他們從被動到主動,最終達到有意義的職能參與:
    1. 探索期 (Exploration) – 試水溫、找方向:
      • 這是什麼? 在這個階段,病患會開始嘗試各種新的活動,就像在摸索自己的極限和可能性。他們會初步了解自己現在還能做什麼、喜歡什麼,以及什麼對自己來說有意義。這個階段的重點是鼓勵病患勇敢地多方嘗試,即使失敗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和累積經驗。
      • 與 MOHO 核心概念的關係:
        • 動機: OT 老師會鼓勵病患探索各種活動,重新發現或發展新的興趣,這是驅動病患參與的關鍵。透過嘗試,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能開始建立病患對自己能力的初步感知(自信心),讓他們感覺「我好像能做到」。病患也可能開始思考某些活動對自己的意義和重要性(價值觀)。
        • 習慣化: 在這個階段,病患可能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活動模式,習慣化可能較不明顯。但 OT 老師會觀察病患現有的習慣和角色,作為未來介入的起點。
        • 表現能力: 病患會透過嘗試不同的活動來初步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能力的現狀。OT 老師會觀察病患在活動中展現的技能,並提供支持。
        • 環境: OT 老師會創造一個支持性、安全的環境,鼓勵病患進行探索,並移除潛在的環境障礙。病患也會在這個階段開始與環境互動,了解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活動選擇。
    2. 能力期 (Competence) – 勤練習、變熟練:
      • 這是什麼? 當病患在探索期找到一些方向後,就會進入能力期。他們會開始鞏固新的行為方式,努力在特定情況下達到穩定且足夠的表現。這個階段的重點是透過重複練習和適當的挑戰,讓病患的技能更精進,做得更熟練。
      • 與 MOHO 核心概念的關係:
        • 動機: 隨著技能的提升和成功的累積,病患的自信心(個人因果)會顯著增強,他們會更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病患也會更清楚自己重視什麼,並將這些價值觀融入到他們的活動選擇和目標中。對特定活動的興趣也會更加鞏固,因為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滿足感。
        • 習慣化: 在這個階段,病患開始發展更穩定、有組織的活動模式。新的習慣和例行公事逐漸形成,並融入他們的角色中。例如,如果病患在探索期發現對烹飪的興趣,在能力期就會開始建立定期的烹飪習慣。
        • 表現能力: 這是表現能力顯著提升的階段。病患會透過重複練習和挑戰來精進他們的動作、思考和溝通互動技能。OT 老師會提供適當的挑戰和指導,幫助病患提升技能水平。
        • 環境: 病患會更主動地與環境互動,學習如何利用環境資源或克服環境障礙來完成任務。OT 老師可能會協助病患調整環境以支持其職能表現。
    3. 成就期 (Achievement) – 活出精彩、融入生活:
      • 這是什麼? 在這個階段,病患已經具備足夠的技能和習慣,能夠充分參與新的工作、休閒或日常活動。他們不僅能完成任務,還能靈活應對不同情況,並將這些新的職能模式融入生活中,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完整和有意義。這是復健的最終目標,讓病患能自主且滿意地生活。
      • 與 MOHO 核心概念的關係:
        • 動機: 病患的自信心(個人因果)達到較高水平,能夠自主設定目標並追求新的挑戰。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病患能夠將其深層的價值觀整合到日常職能中,並透過職能參與來實現個人意義和滿足感。興趣不僅得到鞏固,還可能擴展到新的領域,並成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 習慣化: 病患的習慣和角色變得更加穩定和自主。他們能夠靈活地調整習慣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需求,並在多個角色中展現自如。
        • 表現能力: 病患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技能來應對複雜的職能任務。他們能夠自我監控和調整,以達到最佳表現。
        • 環境: 病患能夠主動地塑造或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以支持其職能參與和目標實現。他們能夠有效地利用環境資源,並在環境中展現高度的自主性和適應性。
  • 團隊合作,共同支持病患: OT 老師會和病患、家人以及其他醫護人員(如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心理師等)一起合作,形成一個完整的支持團隊。大家共同調整環境,提供支持,幫助病患積極參與中風復健。這種跨專業的合作,能確保病患獲得全面且協調的中風照護
  • 管理期望與長期支持,面對未來: 有時候,病患或家人對中風後的恢復會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這可能導致挫敗感。OT 老師會幫助他們了解實際情況,調整期望,並提供長期的支持,幫助病患維持中風復健成果,適應新的生活方式。OT 老師鼓勵病患即使出院後,也能持續參與有意義的活動,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

總結

總而言之,MOHO 模式職能治療師提供了一個非常全面又實用的框架,幫助他們理解中風病患複雜的職能問題。透過深入了解病患的動機、習慣、表現能力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職能治療師能夠制定出最適合每個人的中風復健方案。

這不只是修復身體功能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幫助中風病患重新建立有意義的生活,找回他們的自我價值和能力,並學會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

職能治療師MOHO 模式下,會全面評估中風病患的「想做什麼(內心的火花)」、「怎麼安排生活(生活的節奏)」、「能做到什麼(身體的本領)」和「周圍環境如何(周圍的幫手)」這四個部分是如何動態互動的。他們會以病患的興趣和價值觀為核心,創造讓病患能夠成功體驗的活動,同時提供適當的環境支持和正向回饋,並引導病患反思和調整對自己能力的看法。最終,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助中風病患重新建立他們的自我認同,提升他們的個人因果和自我效能感,讓他們能夠有意義地參與到生活中,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