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後的手部復健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對於手指的抓握與放鬆控制,更需要時間與方法的累積。需要從最基本的「張開、放鬆、握住」這些動作開始,但看似簡單的開合動作,其實背後牽涉到肌肉張力、動作控制與感覺回饋。如果訓練方法不對,容易越練越僵,甚至錯誤代償,影響後續功能。
這篇文章會依據手指開合常見的困難,提供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從「放鬆」開始,到懸空練習、精細對準、甚至加入日常動作整合,幫助中風後的朋友與家屬了解可以如何自己在家中練習。
文中所示範的訓練,是我日常臨床中常會搭配使用一種簡單的手指訓練動態訓練,它的設計能幫助手指維持正確姿勢、提供回彈助力,對於初學者在動作感受與姿勢建立上會有幫助。
不過這並不是必要的工具,你也可以空手練習本文介紹的所有動作,只是在動作難度、手部穩定度與姿勢維持上,可能會稍微更具挑戰。
重點閱讀
手指訓練器材的基本特性
開合夾的主要功能是協助進行抓握、張開與放鬆等基礎手部動作的練習先來說明使用的輔助器材特性,幫助讀者尋找類似特性的物品來練習,它的設計特性包括:
- 有彈性、可自動回彈
使用者按壓後,開合夾會自然彈開,適合練習手指的抓握動作,也能幫助感受手指放鬆時的回彈力道。 - 手指與虎口固定設計
每一根手指(包括拇指)都有對應的固定位置,且設計上有撐開虎口的功能,協助建立正確的開合姿勢。 - 虎口撐開的方向設計
大部分初期的患者比較容易常將拇指與食指平行打開,但這樣容易讓拿東西的角度不自然。開合夾的設計,特別將拇指往遠離食指的方向撐開,這樣在未來拿東西時會更貼合、穩定。
初階訓練-手指放鬆(適合手指難以自行張開者)
中風後的手指如果常常處於「握緊」的狀態,不論是在走路時自然握拳,還是日常中手指鬆不開,其實最需要的第一步就是放鬆訓練。很多人習慣一開始就練習握東西、拿物品,但這往往讓張力越練越高,忽略了動作的根本——「會放,才會拿」。
✅ 練習目標:
- 熟悉手指放鬆的感覺
- 感受到肌肉釋放力氣的那一刻
- 建立「抓—放—抓—放」的基礎節奏與動作感受
✅ 建議方式:
這階段我們不急著「握到底」。開合夾的設計是有彈性的,當你手指用力時會被夾住,一放手,它就會「彈開」。這個彈開,就是你練習放鬆最重要的回饋點。因此一開始建議這樣操作:
- 手指只握一半,不需要用力到底。
- 讓自己熟悉手指彈開的感覺,認識「放鬆」是什麼狀態。
- 當你已經能感受到「放開 → 手指回彈」這個節奏時,再慢慢進階到「握到底 → 放開」。
🎯 小挑戰設定:「按壓五秒 → 準確放鬆」
當你可以輕鬆放鬆時,可以進一步練習動作控制:
- 按壓開合夾到底,計數五秒。
- 嘗試在第五秒「準確放開」。
- 檢查自己能不能「在自己想放的那一刻」成功釋放力量。
這項練習的難度在於,很多人按得越緊,越難控制放開的時間。這代表張力控制還沒穩定,因此建議從輕握開始,逐步增加按壓力道,才能有效掌握動作精準度。
中階訓練-手臂懸空:讓手臂撐住、手指放鬆
當你已經能在桌面上完成抓握與放鬆的循環後,接下來的目標是:手臂撐住、手指彈開。這是很多人會遇到的困難點,因為只要手臂抬起來,整個手就開始緊了、抖了、甚至動不了。
這是因為身體還不熟悉「上肢出力、手部放鬆」的分工,所以我們必須進行懸空訓練。
✅ 訓練目標:
- 培養「手臂出力、手指放鬆」的分離控制能力
- 強化肩膀與前臂穩定性
- 建立動態條件下的放鬆反應
✅ 訓練方式:
初期可以坐姿操作,將手抬高懸空(不要靠在桌子上),握住開合夾。
一開始如果你放鬆時整隻手掉下來也沒關係。這代表身體還在學習如何撐住。這階段的重點是:
- 練習撐住手臂後讓手指放鬆、彈開
- 如果撐不住,就先練習手整個鬆開 → 再漸進到「手臂固定 → 手指放開」
這是一個動作整合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當你比較熟練時,可以再進一步練習:
- 將手臂撐穩 → 按壓 → 手臂維持姿勢不動 → 手指彈開 → 手臂持續撐住不晃
這樣的訓練可以提升你在日常活動中「放好東西手不掉」的穩定性基礎。
中階訓練-手指主動撐開:不只撐得開,還要撐得對
當你的手指已經能夠鬆開,接下來就要練習「主動撐開」的動作,也就是:手指自己伸直打開,而不是靠外力掰開。
✅ 利用開合夾的阻力,提升張開感覺
開合夾有基本彈性阻力,在你撐開時會提供回饋,這個「有一點阻力,但又不是很硬」的設計,能幫助你明確感覺自己手指有沒有真的出力去打開。特別要注意的是「撐開的方向」:
- 很多人習慣拇指向上開,結果變成與食指平行,這樣未來拿東西會卡卡的。
- 正確的方向應該是:拇指往遠離食指的方向張開,讓虎口更自然打開,方便包覆物體。
這個動作可能一開始不自然,但多練習會對日後的抓握品質大有幫助。
中階訓練-精細捏握:不只「握住」,還要「握得好」
很多人在中風後的手指訓練中,會出現一個常見狀況:
手能握得住,但東西總是不穩、容易掉,甚至越握越像虎爪。
這不是力量不夠的問題,而是「精細控制能力」還沒建立起來。
🧠 問題核心:
- 握的時候主要出力的是前臂大肌肉
- 手掌內側與掌指關節的小肌肉沒參與
- 因此整體動作不夠貼合,也無法「細緻控制」手掌與手指的弧度
這時候的訓練,就不能再只是「握住開合夾」而已,而是要進入「對準 → 精準用力 → 正確收手」的階段。
✅ 解法:練習「微微伸直手指」的精細按壓
開合夾的設計,前段會固定手指,使手指在按壓時保持在「輕度伸直」狀態,不會過度彎曲。這個姿勢能強迫使用手掌的小肌群來進行施力。練習時注意以下幾點:
- 手指不要太彎,要保持微伸直:可以想像你的指節是用「手掌的肌肉」把它往前推,而不是用前臂拉著彎曲。
- 每次按壓都要「對準」開合夾:如果你往內握、或角度偏掉,就會發現手掌沒出力,只是用手腕硬壓。
- 每次成功貼合壓下時,都會感覺手掌微微出力:那代表你用了正確的控制模式。
可以嘗試用健側的手感受:錯位握 vs. 對準握,有沒有差別?練的就是這個感覺。
這樣的訓練能讓你從「握得住」進展到「握得巧」、「拿得穩」、「放得準」,是實用手功能的基礎。
綜合訓練
當手指的放鬆與握合都已建立,下一步就是把這些動作整合進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這一階段的訓練,就是讓你的手不再只是「手指運動」,而是進入「目標導向」的實用操作。
綜合訓練-初期練習:
- 只做「按壓 → 放下」,不要急著做翻掌動作。
- 這是為了穩定最基本的握與放,特別是「放」這個動作。
- 目標是練習「準確放開」、「手掌穩定貼合時放下物品」。
綜合訓練-進階練習:
當你可以穩定抓握與放下時,就可以加入:
- 舉高:在手握住時,把手臂抬高,不要讓手晃動。
- 內外移動:在抬高過程中,手向內、向外伸出,模擬拿東西時的定位動作
- 準確放下:控制好位置與角度後,再把物品放下。
進階訓練-從大面積到精準定位,讓手部更貼近生活使用
當你已經可以穩定地握住開合夾、放開,甚至在懸空時也能控制得不錯,接下來的訓練目標,就是「更準確地把東西放到你想放的位置」。
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會發現,當目標越小、越高、越難對準,手就越容易晃、越容易放不準,甚至不小心翻倒物品。這代表你的「手眼協調」與「肌肉控制精準度」還需要再加強。
建議從寬容度高的目標開始,例如整個桌面都可以放,就算放偏了也沒關係。接下來可以放在防滑墊上,讓物品不容易滑動。等你越來越穩了,再挑戰放進一個小盒子,或者放在一疊書上。這些高度、邊界、面積的變化,就是幫助你漸進訓練「定位能力」。
更進一步,還可以練習「目標縮小、角度變化、方向對準」,讓你的手部動作不只是能握住、放下,而是真正可以控制方向、位置與角度。這對於日常生活中放湯匙進碗、將藥盒擺整齊、或是放手機到充電座等動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姿勢挑戰:從坐著到站著,從穩定到動態
如果你坐著已經能穩穩地操作開合夾,也能精準地放下東西,代表你可以進一步挑戰站姿訓練了。
站起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全身的穩定度要求會提高。重心移動會影響手的穩定,尤其是當下肢或軀幹力量不夠時,手很容易代償用力或動作走樣。
剛開始的時候可以靠著牆站,讓身體有支撐,不容易晃。等你習慣了,再慢慢加上手部動作。這樣可以讓你在不犧牲動作品質的前提下,安全地進入站姿訓練。
動作整合:一步步加上挑戰,而不是一次練全部
有些人會想要一口氣練所有的功能,例如一開始就想要做到「抓 → 舉高 → 翻掌 → 移動 → 放下 → 還要準確對準」,但這樣其實會讓手很快就累,甚至練不到重點。
我的建議是這樣:
一開始就只練一個要素,比如:坐著、單純握住放下,其他什麼都不加。等你這個階段穩了,再進一步加上下一項挑戰,比如變成懸空手臂、或加入舉高動作。每次只加一項新的元素,才不會打亂原本學到的控制模式。
當你能把每個單一動作練熟、練穩,再把它們組合起來,效果才會真正出來,也比較不容易受挫。
最後想說的話:工具不是主角,訓練方法才是關鍵
你在影片中看到的開合夾,是我在臨床上常用來協助病人建立動作感覺的工具。它可以幫助固定手指、提供回彈阻力,對於「還不會主動張開手指」的人來說,是個很實用的輔助選擇。
不過,我更想強調的是:重點在方法,而不只是在器材本身。
如果你已經有一些主動張開的能力,也可以試著用橡皮筋、夾子,甚至徒手練習文中提到的動作原則。只是難度會比較高,手指姿勢也比較不容易控制,所以一開始沒有輔具的情況下,練習的效果可能會受限,也比較容易產生代償。
如果你一開始真的什麼都做不到,那就代表「需要從更基礎的階段開始訓練」,例如:先建立放鬆的感覺、減少不必要的出力、慢慢感覺手指的動靜反應。
器材能不能幫上忙,要看你目前的狀況。但真正影響恢復的,是你有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起點,以及能不能持續下去。
「這條手指復健的路,很慢、也不簡單,但一步一步練,你會比想像中走得更遠。」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