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手不只得動,更要「感受」!揭開手部復健的隱藏密碼

中風後手部麻木、不靈活?深入了解「感覺再教育」如何喚醒手部感知,提升精細動作與生活自理。探索感覺障礙程度對復健成效的關鍵影響,並掌握中風手部復健的具體做法。別只練動作,讓感覺與手部功能同步恢復!

中風不只改變行動,更常偷走你「摸得到」的世界

 

當我們談到中風,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肢體無力、說話不清的畫面。但對許多中風朋友來說,還有一個常常被忽視、卻深刻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的挑戰——手部感覺的喪失或遲鈍

試想一下,當你摸到熱水卻感覺不到溫度,或者拿起一把刀卻無法辨認它的形狀,這是多麼困擾的事?這種感覺缺失會讓日常生活變得難以應付,甚至讓你感到自己失去了與世界的聯繫。

長期以來,中風復健大多聚焦在恢復運動功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向一個常被低估的關鍵:感覺功能。它不只是接收外界訊息的工具,更是驅動運動恢復的底層密碼

 

故事一:從麻木到覺醒 , 感覺再教育的奇妙旅程

 

但好消息是,這種情況可以透過「感覺再教育」來改善!

讓我們來看一個實際的例子。在印度,Dr. Radhika Sunil Sarda 和 Dr. Ketaki Patani 的一份研究(Sarda & Patani, 2024),看見了「感覺再教育」如何幫助中風朋友重拾手部的感知與功能。這份「個案系列報告」追蹤了五位中風朋友的復健旅程。他們都因中風導致手部感覺遲鈍,日常生活備受影響。

這些朋友接受了一套結合了感覺再學習和任務導向訓練的復健方案。這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刺激,而是鼓勵他們主動「練習感受」,並將這些感受融入實際生活:

 

感覺再教育的具體訓練內容,你也能參考!

 

這份訓練菜單是標準化的,但治療師會根據每位病友的具體情況調整。它就像一場感官的重啟之旅,每個項目通常每次 10 分鐘,重複 10 次,進行 2 組

  • 觸覺與質地辨識:
    • 怎麼做: 患者會被引導觸摸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例如粗糙的砂紙、柔軟的絨布棉布,以及不同紋理的紙張。有時這些材料會包裹在不同形狀的物體(如笑臉球)上。
    • 目標: 訓練手指精準感知細微質地差異,這對日常中扣鈕釦、拉拉鍊等精細動作的觸感辨識非常重要。
  • 物體辨識與操作 (立體覺):
    • 怎麼做: 準備一系列常見的小物件,例如木塊、笑臉球、圓形物體、彈珠等。患者會被要求閉著眼睛,單純依靠觸摸來辨認並說出這些物品的名稱。
    • 目標: 幫助大腦從觸覺訊息中建構出物體的完整形象,提升手部在看不見情況下「辨識」物品的能力。
  • 溫度感知:
    • 怎麼做: 在安全的範圍內,利用溫水、冰塊、冷湯匙、冷瓶子、溫布等,輕觸患側手。
    • 目標: 恢復對冷熱的感知,提高對環境變化的警覺,減少燙傷或凍傷的風險。
  • 觸覺定位:
    • 怎麼做: 治療師會使用粗糙或柔軟的布料,在患者手部(特別是不同位置)進行輕觸,讓患者嘗試說出或指出被觸摸的具體部位。
    • 目標: 訓練大腦更精準地定位觸覺訊息,提升觸覺的精確性。
  • 本體感覺 (關節位置感):
    • 怎麼做: 包含運用鏡子進行訓練。患者坐在鏡子前,觀察健側手的動作,同時嘗試移動患側手,讓大腦透過健側手的影像,間接「感受」患側手的位置和動作。
    • 目標: 重建手部關節在空間中的位置感和運動方向感知,這對精準控制手部動作至關重要。

 

這些練習會結合視覺輔助,並鼓勵患者使用健側手進行比較學習。最重要的是,治療師會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多地使用患側手,並有意識地去「感受」每一次的互動,因為每一次的觸摸和嘗試,都是大腦神經可塑性的體現,讓大腦在重新學習和連結。

經過數週努力,這些朋友在衡量生活品質的 SIS 量表上分數顯著提升;評估手部精細功能和協調性的 ARAT 量表,分數大幅躍升;而綜合評估力量、感覺和抓握能力的 GRASSP 量表也顯示了全面進步。這些數據清楚地證明:透過系統性的感覺訓練,患者的手不只恢復了力量,更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感知,進而提升了日常生活的獨立性。

 

故事二:感覺障礙程度,會不會影響康復潛力?

 

除了具體的訓練,科學家也在探討一個問題:感覺障礙的程度,會不會影響康復的效果呢? 換句話說,是不是感覺越差的患者,康復潛力就越低?而如果我們在常規中風復健中加入額外的「感覺刺激」,效果會更好嗎?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Jenna Blaschke 及其團隊(2023)進行了一項更為嚴謹的研究。他們分析了一項小型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包含 12 位慢性中風患者。這項試驗的獨特之處在於,部分患者在手部任務訓練期間,額外佩戴了一個在腕部提供「無感微幅振動」(週邊感覺刺激)的裝置。

研究的關鍵是,他們量化了每位患者訓練前的感覺閾值(能感知到微弱振動的最低強度),以此判斷感覺障礙的嚴重程度。然後,比較兩組患者在 Box and Block Test(衡量手部靈巧度和抓取能力的測試)上的進步幅度。

研究結果帶來了重要的發現:

  • 感覺程度確實影響康復: 研究發現,那些感覺功能較好(感覺閾值較低)的朋友,手部運動功能的改善幅度更大。這強烈暗示,中風朋友的感覺障礙程度,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預測因子」,預示著他們從復健中獲得的潛在效益。
  • 週邊感覺刺激的輔助作用: 接受週邊感覺刺激的治療組,其手部運動功能的改善優於對照組。這表示即使是微小、幾乎無感的刺激,也能輔助常規復健,提升康復效果。
  • 刺激效果不受感覺程度影響: 有趣的是,感覺障礙的程度並沒有減弱週邊感覺刺激的效果。這或許意味著,即使感覺較差的患者,這種輔助性刺激仍能透過殘餘的感覺通路,發揮積極作用。

📖中風感覺訓練指南中風後手麻、感覺異常怎麼辦?家屬也能懂的感覺恢復訓練指南

總結:復健不只練動作,更要喚醒「感覺」

 

這兩項研究都為中風後的手部復健描繪了更全面的藍圖。它們共同傳達了一個核心訊息:中風復健不應該只專注於單純的「動作練習」

許多時候,我們看到中風患者反覆地進行伸展、抓握,這些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忽略了感覺功能的重建,那麼手的動作可能永遠只是僵硬、不自然,難以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複雜情境。想像一下,就像一個機器人,雖然能執行指令,卻無法感受物體的回饋,這會讓它的操作顯得遲鈍和笨拙。

這些研究提醒我們,大腦在受損後擁有驚人的神經可塑性。透過針對性的感覺再教育和潛在的週邊感覺刺激,我們可以幫助大腦重新建立感覺訊息的處理路徑,讓手部不僅能「動」,更能「感受」。當手有了「感覺」,它才能更好地與大腦溝通,做出更精準、更靈活、更自然的動作。

因此,如果你或你身邊的朋友正在經歷中風後手部復健的挑戰,除了運動訓練,別忘了提醒治療師們:全面評估和強化感覺功能同樣重要! 感覺與功能的整合,才是康復的真正目標,它能幫助患者重新感受生活、重新掌控生活,找回那份失去已久的「觸動人心的日常」。

 


你有過中風後手部感覺困難的經歷嗎? 你覺得這些訓練會對你有所幫助嗎?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或分享你的故事,歡迎私訊討論!

 

參考資料:

Sarda, R. S., & Patani, K. (2024). Effect of Sensory Re-Education to Improve Hand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A Case Se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13(12), 523-526.

Blaschke, J., Vatinno, A., Scronce, G., Ramakrishnan, V., & Seo, N. J. (2023). Effect of Sensory Impairment on Hand Functional Improvement with Therapy and Sensory Stimulation.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30(2)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