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寫給剛經歷中風家庭的你
如果你是因為某個關鍵字搜尋,或是某篇社團貼文點進來的,先讓我說一聲:你好,這篇文章是為你寫的。
不是醫療專家寫的、不是記者整理的,而是一位真實的中風照顧者──從先生中風那天起,走過急診、手術、加護病房、住院復健、轉院、回家後的生活重建,這三年多以來的真實心路歷程。她叫張亦慧,我從她分享的文字中,整理出這篇文章,想給正在經歷類似情況的你,一些安定下來的力量。
你可能才剛經歷那場震撼彈: 醫生說「他現在昏迷,狀況很危急」, 你來不及反應,就被簽了手術同意書, 緊急通知家人,等在開刀房門口, 然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這篇文章,寫給剛開始走進「照顧人生」的你。 我們不會跟你說「加油你要堅強」,因為你已經夠辛苦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我們曾經也一樣害怕、徬徨、累到崩潰,但真的一步一步走過來了。
🌀 中風發生的當下──世界瞬間崩塌
那一天,是平凡的一天。
她的先生才32歲,早上照常出門上班。沒有人料到,這會是他最後一次「用自己的腳」走進公司。
幾個小時後,她接到一通電話:「你先生在辦公室突然劇烈頭痛,目前已經叫救護車送去醫院。」
到急診室的時候,他已經說不出話,眼神呆滯,右手在空中揮了一下,接著就沒有了意識。
醫生看完電腦斷層,幾乎沒什麼停頓地說:「腦出血。很嚴重,需要立刻開刀,請家屬簽手術同意書。」
那一刻,她愣住了。
不是感覺悲傷,而是完全來不及悲傷。她得簽字、打電話通知家人、跟公司請假、安撫正在托嬰中心的孩子。腦袋一片空白,身體卻像機器一樣把每件事完成。簽下字的時候,手在抖。
第一場手術歷時六小時。醫生出來說:「先止住了,但要觀察有沒有再出血的可能。」
她在加護病房外守了一夜,隔天,先生再次急劇出血,馬上進行第二次開腦手術。這次更大、更危險,術前醫師低聲說了一句:「要有心理準備,他可能醒不來。」
她點頭,但其實沒有真的聽進去。只是覺得全世界在她耳邊嗡嗡作響。
家裡還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女兒。她請家人幫忙帶孩子,自己幾乎天天住在醫院。手術後的先生插著鼻胃管、氣切管、尿管,躺在加護病房一動也不動。
每天她看著那些機器螢幕的數字閃爍,看著護理師來抽痰、翻身、測血壓。她開始學會看懂「意識等級分數(GCS)」,學會怎麼從表情猜他的痛苦,學會每個探病時間該說什麼才能讓他安心。
但她也每天都在問自己:「他會醒來嗎?我們的生活怎麼辦?我要怎麼撐下去?」
有時候先生微微睜眼,她就會趕快湊過去說:「我是你老婆喔,你記得我嗎?」有時候他眼神空洞,有時候會流淚。但她知道,那不是因為他軟弱,是因為他也在用盡全力回應。
她說,那段時間,她不是堅強,是「不敢垮」。
如果她垮了,沒有人能替她做決定,沒有人能照顧孩子,也沒有人能陪他活下來。
🏥 從加護病房轉出來,開始一連串轉院與復健
手術過後,先生醒來了。
第一次睜開眼的那一天,她哭了。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一種難以形容的「鬆一口氣」,身體才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撐到極限。
但現實沒有給她太多時間喘息。加護病房的病床珍貴,病況一穩定,就必須轉出。
這時她才第一次聽到一個詞:「28天要轉院」。
什麼意思?原來健保的住院規定,每一個科別最多只能住28天。也就是說,就算你還沒有恢復好,也還不能回家,只要天數到了,就得「轉院」繼續治療。
她那時完全不知道這些制度,只覺得很錯愕:「不是剛醒來嗎?就要轉院?」
還來不及多想,護理站就提醒她:「要趕快去掛其他醫院的復健科門診,安排住院評估,不然下一步沒地方接,可能就只能出院了。」
她一邊照顧病人,一邊上網查哪裡可以掛號,一邊打電話問有沒有病床。有的醫院說健保房滿了、有的醫院說等候名單已經排到一個月後。
她說那時的感覺就像「醫院趕你走,但哪裡也去不了。」
最後她決定一次掛兩家以上的復健科門診,帶著護理站幫她申請的「病歷摘要」和影像資料,自己到現場拜託醫師能不能收案。她說:「我沒帶病人,但我可以給你所有的資料,他還在原院加護病房,能不能先安排住院等床?」
幸運的是,某教學醫院願意接收。但這只是漫長轉院之路的第一次。接下來的幾個月,她幾乎每隔3~4週就要重新再跑一次流程──
✔ 按照健保規定準備轉出
✔ 跟主治醫師拿病歷摘要
✔ 掛號、評估、排病房
✔ 確認轉出與轉入日期能不能銜接上
每一次轉院,等於重新適應一次醫療團隊、看護制度與復健安排。她說:「我們住過汐止國泰、榮總、三總、桃園長庚,每一次都像搬家。手上拿著一疊資料,拖著大行李,推著輪椅,還要找下一家醫院的看護公司。」
她很感謝當時遇到的幾位熱心的看護,有的會陪她討論怎麼幫先生練習坐起來,有的會主動幫他規劃自主運動。但她也說得很坦白:「看護不是治療師,他們能協助基本照護就很好了,想要做復健,還是要靠醫院的治療安排,加上自己回家後的持續練習。」
她後來才知道,真正能影響病人「能不能領到補助」、「能不能住PAC」、「將來身障分級」的,其實不是手術開多大刀,而是在這段時間內的復健紀錄與能力評估結果。
所以她提醒大家:
🧩 不要以為住院只是等出院,一定要爭取每一次復健的機會
🧩 多和治療師溝通,主動問「可以在病房自主練習什麼」
🧩 如果想申請身障或長照,請早點請社工與醫師協助評估
💥 日常的照顧現場:不是堅強,是被逼著不能垮
她曾說過一句話,很多人聽了點頭:「我不是超人,我只是被逼著不能垮。」
那時候她一個人要扛三件事──先生的醫療照顧、年幼孩子的生活起居、還有自己的工作與收入。
每天的行程大概是這樣:
早上起床送孩子上學 → 趕到醫院換班照顧 → 中午匆忙吃便當 → 下午陪著上復健課程 → 晚上趕回家準備小孩晚餐 → 等小孩睡著再打開電腦遠端工作,或上網查資料安排下一次的轉院。
她說,有好幾次晚上十一點還在對著筆電查資料──下一間醫院要去哪裡排?身障證明什麼時候可以申請?回家之後要怎麼接居家服務?長照的制度怎麼算點數?誰幫忙洗澡?要不要再請一個看護?
這些問題,她沒有一本書可以查,只有一堆「有人說可以、有人說不行」的網路留言。
她說:
「我不是什麼都會,我只是每件事情都不敢做錯。」
哭嗎?會,但不敢哭太久。她怕一哭就沒力氣再站起來。
她分享過一段讓很多家屬共鳴的話:
「照顧者會崩潰,不是因為事情太難,而是因為沒有停下來的空間。你得做決定,你得穩住情緒,你得把每一件事情都接住──但你根本不是天生會的人,只是每天都在硬撐著。」
也因為這樣,她開始學會「分階段設定目標」。不要一天期待病人從站不穩變成能走路,而是:
✔ 今天能不能自己坐起來
✔ 明天試著多走三步
✔ 後天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
她發現這樣不但病人壓力小了,自己也比較不容易崩潰。
而每一個這樣的小進步──從自己拿筷子、能穿鞋、能站著刷牙──她都當成里程碑一樣記錄下來。「因為只有我知道,為了這三秒的站穩,我們花了多少個月在練平衡。」
但並不是每天都在進步。
📉 有一次,他也崩潰了「我是不是永遠都不會好了?」
有一天,先生在復健室回來後沉默了一整晚。她問他怎麼了,他只悶悶地說:「別人都恢復得好快,我是不是就只能這樣了?」
那天他一個人坐在客廳角落,什麼都不想做。她才發現原來不只是她覺得累,他也累了。他的累不是身體,是心理,是「明知道努力了,也看不到改變」的無力。
那一晚,她沒有講大道理。她只坐在他身邊,靜靜地陪著他。後來,她自己也去了身心科,申請了心理諮商,說是要陪他,其實也救了自己。
她說:
「我不是靠著變堅強才走下來,我是靠著終於願意求助,願意承認我也很累。」
那段時間,她在心理師的引導下,慢慢釐清了自己的情緒,也更能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的沈默、他的反抗、他的懷疑。從那之後,他們開始學會「一起說出害怕的地方,一起設計能做的事」。
有一次先生因為膝蓋發炎整整兩週不能站立,她說她一邊幫他包冰敷、一邊默默想著:「是不是退步了?是不是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但她也學會一件事:「不是每個退步都要怪自己,也不是每個後退都叫失敗。這是一條長路,有起有落是正常的,能撐著走下去,就很值得給自己鼓掌。」
她開始容許自己不完美、允許有一天可以什麼都不做,也學會放下「別人家的照顧日記」那種完美進度表。
她說:
「我不是最偉大的照顧者,但我是那個他最需要的、能陪他走下去的人。」
🛏 回家後的挑戰:這不是結束,是另一場長征的開始
先生住院第七個月時,醫院已經多次釋出訊號:「差不多該準備返家了。」
她知道這一天終究會來,但真的到了那一刻,心裡湧上的不是鬆一口氣,而是新的焦慮。
「我們家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有辦法一個人顧他嗎?」
「每天洗澡、換藥、如廁、吃飯……要怎麼做?」
她開始通通列清單。不是為了控制每一步,而是因為「太多未知,會讓人焦慮」。
🧭 第一件事:把家變成能生活的地方
她說得很坦白:「醫院是最方便照顧的地方,有床、有鈴、有護理師,有尿袋、有點滴、有備援的氧氣筒……但回家,什麼都要自己準備。」
她從醫院的職能治療師那邊要了一份出院準備指引單,裡面寫著:
-
廁所需裝扶手
-
地面需鋪防滑墊
-
臥室動線要夠寬,輪椅能轉
-
要有能坐著洗澡的椅子
她開始在網路上搜尋各種輔具。有些可以補助,有些要自費,有些乾脆自己改裝(例如:把家裡的轉椅改成帶扶手的餐椅、買吸盤式扶手臨時用)。
最重要的原則是:「不是24小時都要看著他,而是設計一個讓他能自己做的環境。」
✔ 馬克杯換成有把手的
✔ 刀叉換成防滑的
✔ 放手機的地方靠右手邊
✔ 把牙膏換成壓擠式、牙刷改成電動的
✔ 廁所備一包濕紙巾和緊急衣物
她說:「我們不是請不到人,是我們也想讓他自己過生活。」
🧰 第二件事:長照服務怎麼申請?能不能補助?
一回到家,她馬上聯絡了1966長照專線,說明病人剛出院,有身障證明,希望評估服務。
過了幾天,有評估員到家裡做訪視,評估他的行動能力、自理能力與家屬照顧負荷後,排出長照點數。
她記得清楚:「我們那時拿到的是每月24小時的居服點數,用來請人陪散步、協助洗澡、或回診陪同。」
但也不是說打了電話就會有人馬上來,實際上還是要「找得到合適的居服員」、「服務單位願意派案」、「彼此時間能配合」。她也遇過幾次派不出人,最後還是得靠自己。
她說:「有些人會說長照沒什麼用,但那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配合設計,或者期待太高。它不是全包的照顧,是讓你喘一口氣、能顧自己一點的工具。」
此外,她也一邊準備輔具申請。醫院提供的副木、輪椅、便盆椅,哪些可以申請補助?自己買的鞋子、拉鍊衣服、電動牙刷能不能算「生活輔助器具」?
她整理出一張輔具清單,逐一查價、對照補助額度,有些能全額補助,有些要自費差額,她就挑重點先買。
她說:「不要一開始就把錢砸下去買整套,也不要因為怕麻煩就什麼都自己出錢。很多東西是可以省下來的,只是你願不願意花點時間去理解規則。」
🪜 第三件事:重新學習「生活」這件事
出院那天,先生坐在輪椅上,她在他面前彎腰、半蹲、喬角度地幫他穿鞋。醫院的復健師走過來看著他說:「這個動作你可以自己來了喔,老婆不一定要幫你穿。」
她那時笑了一下說:「回家再慢慢來。」
但回家後才發現,「慢慢來」並不容易。
很多時候,一著急就會忍不住幫忙,一累就想說「我來比較快」。
直到她意識到:你搶做的每一次,其實都在剝奪他自主的機會。
所以她開始改變做法:
-
先讓他嘗試自己穿褲子,實在卡住再介入
-
自己走去倒水、自己找手機,不會就想方法替代
-
整理他專用的角落,有他自己能掌控的區域
她說:「這些事情看起來小,但其實是重建『自我價值』的過程。」
有一次,他終於自己完成了穿襪子、拄拐杖走去陽台倒水、再走回來坐下這一連串動作,她在旁邊什麼都沒幫,就默默地給他鼓掌。
他自己也笑了:「我現在好像等級升級了喔。」
🎯 每一個日常,都是「重新建立生活掌控感」的訓練
她曾經問過先生:「你覺得中風之後,最難的是什麼?」
他沒有說手腳不能動、也不是走路變慢,而是
「我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好。」
這句話讓她頓了一下。
那不是身體上的無力,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失控感。
從前工作順利、能開車、能帶小孩出門、能說走就走的男人,現在連穿褲子都要人幫忙、去醫院也要人推、拿杯水還可能打翻。
他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沒用了?」
而她,剛開始不小心回了一句:「這些事就讓我來,你休息就好。」
結果他沉默了好幾個小時。
後來她才明白:「不是他想偷懶,而是他想找回一點能掌控的感覺。」
就算只是一件小事,也讓他重新覺得『我還有能力』、『我還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她開始讓他「重新選擇」
✔ 今天想穿藍色的衣服還是灰色的?
✔ 早餐要吃稀飯還是麵包?
✔ 現在要先洗臉還是先刷牙?
這些選項乍看微不足道,但對一個剛走出病房的人來說,是在「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
他開始「重新參與」
她不再一個人決定所有的事情,而是問他的意見、安排他能參與的部分。
✔ 去超市時,讓他決定要買哪一種泡麵
✔ 散步時,讓他自己拿手機導航回家
✔ 朋友來家裡,他負責切水果、倒茶水
她說:「這些事如果我做,三分鐘搞定。但讓他做,雖然要三十分鐘,但那個完成的成就感,是無法取代的。」
她也「重新分配自己的角色」
她不再把自己當成「全天候照顧機器」,而是告訴自己:
我是他太太,不是護士;
我是他生活中的陪伴,不是命令他的主管;
我們不是在演醫療劇,而是在經營一場新的生活。
她說:
「中風把我們的世界打碎了,但我們可以一片一片重新拼回來 不一定長得一模一樣,但可以是屬於我們的模樣。」
💬 走出門的那一刻,是一場最重要的心理轉變
他出院的那一天,天氣晴朗,空氣很好。
她推著輪椅走出醫院,陽光灑在他肩膀上,空氣聞起來有點熟悉那是久違的「外面的世界」。
原本以為會很感動,但他卻低頭不語,一句話都沒說。
坐上復康巴士的時候,他忍不住問她一句話:「我現在這樣,還能出去嗎?」
那一刻,她才真正意識到:回家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場心理挑戰的開始。
在家的每一天,都是「要不要出門」的拉鋸戰
他開始害怕出門:
✔ 怕別人投以異樣的眼光
✔ 怕路太遠、地太滑、廁所太高
✔ 怕自己走一走跌倒、怕拖累別人
她問他:「你不是說很想吃你最愛的雞排飯嗎?我們出去吃好不好?」
他搖搖頭:「不要,我怕我走到一半跌倒,你會很丟臉。」
她聽完,鼻子一酸,沒有說話,只是默默記下來他不是不願意出門,是還沒準備好。
他們開始練習「重返人群」
她沒有勉強他一步就去逛夜市、搭火車旅行,而是從最小的目標開始:
-
第一週,一起走到家樓下便利商店,買瓶水就回來
-
第二週,走到對面早餐店,吃完再走回來
-
第三週,搭一次復康巴士,到熟悉的商場逛一小時
每一次的出門,都讓他多一點信心;每一次順利的回家,都減少他一點恐懼。
她說:「第一次讓他自己搭復康巴士去醫院,我其實一整天心裡都不踏實,還偷用App看GPS追蹤器看他到哪裡了。」
但當他回來,打開門、自己走進屋裡的那一刻
他抬起頭笑著說:「我做到了。」
她沒有回話,只是把那句話,偷偷記在心裡。那是這幾年來,她聽過最有力量的五個字。
🏡 回家後的調整:不是結束,是另一場長征的開始
很多人以為「回家」代表狀況變好了,代表復健進入尾聲,代表生活可以恢復平靜。
但她說得很直接:「回家不是畢業,是開學。」
在醫院有治療師、護理師、有看護幫忙,時間被安排得很明確;回家之後,所有事都變成了「自己要做、自己要決定、自己要撐」。
空間,是最現實的第一道挑戰
出院前她問了治療師:「家裡要怎麼改,才比較安全?」
老師回答:「不要用你『健康的自己』的邏輯去設計,要用你現在家人的狀況去規劃。」
她回家之後做了幾件事:
✔ 客廳通道加寬,椅子都靠牆,不擋住行走路線
✔ 浴室裝防滑條與扶手,洗澡區墊高,不必跨大步
✔ 買了旋轉餐椅與內縮桌腳的餐桌,讓他能自己吃完飯後轉身站起來
✔ 換了可以一手操作的牙膏機與電動牙刷,讓他能自己刷牙
她說:「每一個設計的重點,都是為了『讓他能自己做』。因為每自己完成一件事,他就少一次『覺得自己沒用』的機會。」
照顧,不是24小時盯著,而是設計一個讓他能自己生活的系統
有時候她會出門去買菜、接小孩,先生一個人在家。
有人問她:「你放心嗎?不怕他跌倒?」
她說:「我當然怕。但我也相信他。如果我永遠都在旁邊,他會以為自己什麼都不能做。」
她的做法不是「把風險降到零」,而是:
🛠 試著建立一個「可控的環境」──
✔ 地板乾淨不濕滑
✔ 手能勾到支撐物
✔ 東西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
✔ 手機掛在脖子上隨時能求援
然後讓他去「嘗試做」,不是「一直幫他做」。
她說:「他不是真的想偷懶,他只是怕做不好。如果我願意陪他一起試,他願意再嘗試一次。」
🧾 實用資訊:輔具、補助、自費與資源怎麼拿捏?
很多剛踏上這條路的家屬,最常問的是:「到底哪些要自費?有沒有補助可以申請?這些器材要去哪裡買?」
她走過這些混亂,也踩過不少坑。現在,她用過的、問過的、比較過的,全都整理成了一句話:
「能申請的就先申請,能自己設計的就自己設計,該自費的就把錢花在刀口上。」
🧰 她親身用過的幾樣輔具與小工具:
-
旋轉式餐椅 + 餐桌桌腳內縮設計
方便從吃飯到站起來的整個流程,不必搬椅子,減少跌倒風險。 -
自動牙膏機 + 電動牙刷
只用一隻手也能自己刷牙,提高自我照顧的信心與尊嚴。 -
客製腳架(從腳底到小腿的副木)
為了因應腳張力與翻腳背的問題,市售副木太軟,她自己去找輔具店訂做,使用三年仍覺得值得。 -
Nike Soldier 系列單手穿脫鞋
不是因為品牌,而是因為這款鞋的設計有拉鍊開口到腳後跟,病人能自己穿脫,少了每天彎腰幫穿鞋的無力感。
🧾 怎麼拿到輔具補助?
她建議:「只要直接問輔具中心。」
-
輔具資源中心 → 評估後開立報告
-
交由輔具商報價 → 合理價錢內政府會補助一部分
她也說,補助金額雖然不是全額,但可以省下數千到上萬不等的費用。
💡 小提醒:
-
吸盤式扶手不夠穩,能釘的還是釘。
-
復康巴士很難預約,一定要早點申請帳號與熟悉流程。
-
善用身障證明,不只是搭車與票價優惠,很多設施也會給予協助。
-
找得到人問,比什麼都重要。社群、治療師、社工,都是資源。
她說:
「我不求讓他完全恢復,我只希望他能一天比一天多做一點點自己的事。那就是我們家的復健進度。」
🧠 心態轉折:從「怎麼這麼倒楣」,到「我們還能做什麼」
她不只一次說過:
「我也曾經怨天尤人。覺得為什麼偏偏是我們?我們明明沒有做錯什麼。」
剛發生的那段時間,她幾乎每天都在問自己:「這樣的生活要多久?我們是不是再也回不去了?」有時候站在病房外,看著那些全家出遊的照片,看著朋友PO出吃喝玩樂的動態,她會想我們怎麼變成了別人口中的「辛苦家庭」?
但慢慢地,她開始問另一個問題:
「如果這就是我們的起點,那我們還能往哪裡走?」
這個轉變,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而是一次一次挫折後的「選擇」。她選擇不再把「為什麼這樣」當成終點,而是把「接下來怎麼辦」當成起點。
她說,自己開始把每一個生活的挑戰當成練習題。
-
從幫他洗澡 → 到設計出可以一個人洗澡的環境
-
從幫他穿衣服 → 到買有大開口的拉鍊衣服、設計固定椅子
-
從推他上下樓梯 → 到慢慢練站、練踏、練平衡
當她不再把這些瑣事當成苦差事,而是「我在幫他找回生活」,她發現自己的疲憊感,也少了一些。
她後來也常跟別的家屬說:
「沒有人天生願意照顧人,但當你把照顧變成『一起設計怎麼生活下去』,你就會慢慢覺得:我們不是在被命運拖著走,我們是在選擇怎麼活。」
這句話,成了她走下去的動力,也成了身邊人對她的最大尊敬。
🏁 最後的轉折,不是恢復最快的那個,卻是走得最遠的那個
她常說:「我先生不是復健室裡進步最快的那個。他的手,到現在還沒辦法自由活動,走路也還需要輔具。但他,是那個真的『回到生活』裡的人。」
他重新回到職場,用好手打報告、用拐杖上下班、用GPS追蹤輔具搭復康巴士出門。有人說這樣好辛苦,她卻說:「這是他重新為自己負責的一種方式。」
他們也曾一起出國,真的圓了當年那句「女兒長大後,要帶她去迪士尼」的夢。
她說,那一刻,看著他推著行李箱、撐著拐杖、陪著孩子在樂園裡笑——她知道,他們撐過來了。
不是奇蹟,是一步一腳印。
📘 寫給剛開始照顧的你:你不是一個人
如果你正在經歷人生最混亂的一段時光,躺在病房裡的人是你最親愛的家人,而你卻連自己下一步要怎麼走都不知道──請先,深呼吸。
我們知道你現在手上可能同時握著三份表格、兩份同意書,還有一顆快要撐不下去的心。
這篇文章,就是要讓你知道:
你不是唯一一個在凌晨查資料、半夜醒來想哭的人。
你不是唯一一個在加護病房外面坐到腿麻、在病房裡被一句「你怎麼那麼晚來」氣到眼眶紅的人。
你不是唯一一個,每天把情緒藏在喉嚨,假裝自己「都還好」的人。
有很多像她一樣的照顧者,他們從完全不懂醫療、完全沒心理準備開始,一步一步摸索、崩潰、再站起來。三年後,他們能帶著拐杖的家人一起出國旅遊、一起走進展覽館、一起看孩子表演。
這些不是奇蹟,而是「每天多撐一下」累積起來的生活。
你也會有那麼一天。
現在,你只需要撐過今天。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