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會跌倒,就是因為「走不穩」。所以他們拼命練腿、練平衡,卻發現:
明明動作進步了,回到家還是會跌倒。
真相是:跌倒,不一定是腿沒力。
有時候,你的腳在走,但大腦早就不在走路上。
可能在想「等一下要轉哪一個方向」、
或是在擔心「會不會又跌」、
甚至心裡還在默默算別的事。
當注意力從腳步移開的那一刻,
你就更容易被自己的「分心」絆倒。
這就是所謂的「分心干擾」(Cognitive–Motor Interference,白話說就是腦袋打結):
當大腦一邊想、一邊走時,資源被分掉,它就會犧牲對走路的控制,讓身體變得不穩、反應速度變慢、動作變亂。
這篇文章將深入解析這個「分心干擾」的原理,並教你如何透過雙重任務訓練,讓大腦重新學會「一邊走、一邊專注」,從根本上預防中風後跌倒。
一、先搞懂問題:你的大腦為何變「臨時工」?
1. 走路前的「沙盤推演」:你的動作計畫慢半拍
走路不是只有反射,還需要大腦對步伐、重心與環境的高階整合。這個「高級工程師」就是大腦的動作計畫系統。中風後,總工程師等於被迫降級成「新手工程師」:反應變慢(不是能力喪失)。
中風後,這個「工程師」的反應速度變慢了。當你打算站起來或轉身時,大腦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繪製這份「動作藍圖」。
如果路上突然出現一個小坑洞,或是你邊走邊回頭叫人,大腦來不及快速調整,動作指令就會混亂,導致你腳步打結、失去平衡。
2. 動作注意力:專注於走路的「感官過濾器」失靈
當我們走路時,大腦裡有個「感官過濾器」,專門過濾掉無關的環境雜音,只聽取腳底感覺、身體重心等最重要的平衡情報。
中風損傷了這個機制。如果過濾器失靈,所有資訊(外面的噪音、手部的輕微感覺)都會像雜音一樣湧入大腦,讓它無法專注於平衡,例如:腳底觸覺、前庭與本體覺等關鍵訊號,會被環境噪音、旁人談話、同時手上任務等次要訊息干擾,自然就容易晃動或跌倒。
3. 視覺空間認知:你的「地圖導航」系統失準
我們的視覺空間認知就像大腦的「地圖導航」。它幫助我們精確判斷障礙物在哪裡,以及跨過去需要多高的抬腳高度。
如果這個導航系統出問題,你可能眼睛雖然看到了地毯或台階,但大腦在規劃跨越動作時,卻無法精確判斷距離與高低差,也無法發出正確指令,導致抬腳不夠高或時機錯誤,讓你一不小心就被絆倒。這種「看到」和「做到」的脫節是非常危險的。
總結來說,走路不穩的根本原因,不只是肌力退化,而是大腦在「分心」時反應太慢、太亂。
更多中風後認知相關文章
📖 認知問題: 中風後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常見認知問題與復健
二、警訊!這些行為代表你離跌倒不遠
跌倒不只是力量不足,更是執行功能障礙導致的「危險行為」在作祟。這些行為會呈現乘數效應,極大地放大你的跌倒風險。
1. 我很好!不用扶!(風險低估/可能合併無病識感)
這是最危險的信號之一。有些人會低估自身風險;少數個案甚至出現無病識感。這類風險低估的行為,常見為:自己去洗手間、不拿拐杖等;少數個案甚至合併無病識感,幾乎否認自身限制。
這種不切實際的樂觀,代表著大腦缺乏對風險的認知。有研究指出,這種行為導致的跌倒風險是最高的。
2. 衝動!倉促!沒想清楚就行動
如果你總是急著站起來、急著轉身、或是走得太快,沒有給大腦足夠的時間來進行「動作計畫」,這就屬於倉促衝動。
你的大腦缺乏「暫停-思考-行動」的執行能力,結果就是身體還沒站穩,腳就已經邁出去了,讓你在轉移重心時非常容易失衡。
3. 動作僵硬,一錯再錯 (固執性)
當你走路遇到不平坦的路面、或需要閃躲路人時,你的大腦應該要能靈活切換步態策略。
如果你的大腦缺乏這種靈活性,不斷重複不合時宜的走路模式,就像電腦當機一樣,無法變通,這種固執性的動作會極大地提高你在複雜環境中跌倒的機率。
所以,如果這三種行為常出現在你身上,代表你的大腦在高壓或分心情境下難以調節,必須重新訓練「停下-思考-再行動」的能力。
🧠 三、用「一心多用」測驗,找出你是否高風險
中風後跌倒的風險預測,不能只相信單純的平衡測試。更貼近真實生活表現的評估方式,是看你的大腦在「分心」時的表現。
1. 考驗工作記憶:心算下的步態衰退
這項測試被證實在復健初期就能預測中風後跌倒的風險:
- 測驗方式: 在平地走路時,同時進行一個心算任務,例如「連續 3 相減」(例如:從 100 開始,連續減 3:100、97、94……)。
- 高風險信號: 如果你在心算時,走路的步幅長度縮短的幅度越大,就代表你的大腦資源被搶走得越厲害,走路穩定性越差。那些腳步縮小最嚴重的人,就是跌倒高風險群。換句話說,單獨走路看起來沒事,但一分心就露餡了。
2. 進階挑戰多工競爭:高難度「空間策略」測驗
對於已經回到社區的慢性中風患者,這項測試特別能辨識高風險個案:
- 測驗方式: 讓你跨越障礙物(複雜動作),同時進行「聽覺時鐘測試」(判斷分針在時鐘的哪個方位,這是一個考驗空間感的認知任務)。舉個例子:聽到「三點二十分」,你要快速判斷分針是在「右下角」。
- 高風險信號: 在「跨障礙+空間題」的雙任務裡,若個案為了搶快回答而忽略步態控制,代表優先次序配置失衡,跌倒風險可能上升。把回答問題擺在走路安全之前。
相反地,那些在雙重任務中表現較佳、認知功能穩定的人,跌倒的機會則會顯著降低。
3. 快速篩查:問題解決能力與語義流暢性
臨床上,也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快速篩查:
- 詢問患者的「問題解決能力」,看他們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否規劃出正確的應對方案。
- 讓患者進行「語義流暢性」測試(例如一分鐘內列舉特定類別的詞彙),這能間接評估大腦的執行功能和靈活性。
四、開始訓練:教你讓大腦一心多用又不亂
好消息是,多項研究支持雙重任務(DT)訓練能減少「分心干擾」,並有機會降低中風後跌倒風險(部分研究報告約 10–30% 不等)。成效仍會因個別狀況與訓練設計而異,建議與治療師共同規劃。
中風後跌倒的根本原因,不在肌力不足,而在於大腦在「分心」時的整合失調。
從今天開始,請把「練腦」也納入你的中風復健計畫。
1. 訓練目標:提升大腦資源的分配能力
這種訓練的目標,不是讓你單獨走路變得多快,而是讓你能在分心時也能走得跟單獨走路一樣穩。訓練成功的標誌是:你在走路時做心算,心算正確率沒有下降,但走路速度也沒有變慢!
2. 訓練原則:在混亂中尋求穩定
訓練必須遵循「個人化」和「漸進性」原則,模仿真實生活中的情境:
- 入門級訓練: 專注於簡單的走路動作,搭配簡單的語言任務。例如,在平地走路時,一邊背誦電話號碼、或一邊簡單地連續加 1。
- 進階級挑戰: 增加動作和思考的複雜度。例如,繞著障礙走或改變方向,同時進行連續減 3 數的心算,或列舉 10 種動物。
- 高手級整合: 模仿真社社區的高風險情境。例如,在安全環境中跨越低矮的障礙物時,同時大聲描述你的下一步動作(訓練動作計畫)。
安全提醒(務必先與治療師討論): 訓練時保持環境整潔、旁邊有扶手或助行器,最好有人在旁。出現頭暈、胸悶、步態明顯惡化時,立刻停止。
3. 居家練習小任務
你可以在安全、有人陪伴或有扶手的環境中,將這些雙重任務訓練納入日常。一般建議每週約 3 次、每次 10–15 分鐘起,視個別耐受與表現漸進調整。
- 走直線 + 數數挑戰: 在家中走 5公尺,同時進行「連續加 7 」。
- 原地踏步 + 語言流暢: 讓自己原地踏步或做重心轉移,同時大聲說出你所有親戚朋友的名字。
- 轉身 + 換手拿物: 練習轉身 90–180 度(視能力調整),在轉身過程中,將手中的水瓶從左手換到右手。
讓你的大腦習慣在分心時也能保持穩定。
更多中風後行走訓練
📖 代償步態:中風後走路不穩?代償步態5大原因與復健運動全攻略
📖 告別「菜籃手」:中風後手像提菜籃?全面改善指南,找回走路的優雅擺動!
📖 關鍵動作:中風動作復健 – 訓練站立和走路要先練好的五大關鍵動作!
📖 中風平衡:該怎麼訓練平衡呢?!
結語:中風復健新思維!從「練腿」到「練腦」
腿部力量是你的馬力,但大腦的執行功能才是你的導航和剎車系統。
中風後跌倒的預防,是個體能與認知並重的挑戰。請記住,真正能避免跌倒的關鍵,是讓大腦在混亂中也能保持穩定。透過持續的雙重任務訓練,你不只是「走得穩」,而是能重新掌握生活的節奏。
如果你或家人也常有「一邊想事就走不穩」的困擾,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他們——
因為從今天起,練的不只是腳,而是整個大腦。
資料來源與參考文獻
- Baetens, T., De Kegel, A., Palmans, T., Oostra, K., Vanderstraeten, G., & Cambier, D. (2013). Gait analysis with cognitive-motor dual tasks to distinguish fallers from nonfallers among rehabilitating stroke patien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4(4), 680–686.
- García-Rudolph, A., García-Molina, A., Opisso, E., Tormos, J. M., & Bernabeu, M. (2020). Cognition assessments to predict inpatient falls in a subacute stroke rehabilitation setting.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7(5), 374–385.
- Pang, M. Y. C., Yang, L., Ouyang, H., Lam, F. M. H., Huang, M., & Jehu, D. A. (2018). Dual-Task Exercise Reduces Cognitive-Motor Interference in Walking and Falls After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Stroke, 49(12), 2990–2997.
- Peters, S., Handy, T. C., Lakhani, B., Boyd, L. A., & Garland, S. J. (2015). Motor and Visuospatial Attention and Motor Planning After Stroke: Considerations for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anding Balance and Gait. Physical Therapy, 95(11), 1546–1558.
- Yelnik, A. P., Dekimèche, I., Jelili, E., Bargiotas, I., Jousse, M., Beaudreuil, J., & Schnitzler, A. (2024). Risk-taking behaviour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risk of fall factors after recent stroke.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 ℹ️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