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中風後病人即使恢復到能夠放手走路的程度,,腳踝仍可能因為控制力變差,導致垂足 (Drop Foot) 的後遺症。垂足就是你的腳掌無法做出「向上抬起」(背曲)的動作,讓腳尖拖地、走路容易絆倒。
「垂足」不只是腳抬不起來,它常讓你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膽怕絆倒。
一、 為什麼腳會垂下來?:訊號不順與肌肉失衡
中風後,大腦傳到腳的訊號變得不順,這是腳踝控制力變差的根本原因。
垂足會出現,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抬腳的肌肉太弱(訊號傳不下去):
關鍵無力肌肉: 小腿前側的脛前肌 (Tibialis anterior muscle)。
發生了什麼: 脛前肌是負責抬高腳掌的。中風後,大腦「抬腳」的指令傳到這裡時變得微弱或中斷,導致這塊肌肉無法出力,腳掌就因為重力而自然下垂,這也是你走路拖腳的原因。
2. 踩腳的肌肉太緊(張力過高):
關鍵張力過高肌肉: 小腿後側的腓腸肌 (Gastrocnemius) 和比目魚肌 (Soleus)(小腿肚)太緊。
發生了什麼: 這些肌肉是負責向下踩,墊腳尖的。大腦對它們的「煞車訊號」減弱後,這些肌肉就會變得過度緊繃(痙攣),即使你沒想出力,它們也會用力把腳踝向下壓。這股拉力,會更進一步限制你「抬腳板」的努力。
無論是「抬腳的肌肉太弱」,還是「墊腳的肌肉太緊」,都會讓你無法順利完成「打節拍」的動作,大幅增加跌倒風險。
二、 走路怪怪的?這是身體在「代償」
很多中風後的朋友,走路時身體會自己「想辦法」補腳的動作,這就是代償。但這些費力的代償步態,長期下來會造成新的傷害與疲勞。
為了避免腳尖拖地絆倒,你的身體會啟動一些「繞道」的動作:
馬蹄步 (Steppage gait): 你會過度抬高屁股和膝蓋,就像跨過一個小障礙物那樣把腳提起來。
抬骨盆 (Hip hiking): 走路時你會將患側的屁股抬高,連帶著抬起整條腿,讓腳尖離地。
環形步態 (Circumduction gait): 乾脆不抬高了,直接將患腳往外側劃一個大圈,像划船一樣繞過地面。
馬蹄步(Steppage gait)
我們一般人走路時,在腳抬高遠離地面的時候(擺盪期),腳踝關節可以作出背曲的動作(將腳掌抬高)避免腳掌拖在地上,如影片右腳(膝蓋高度幾乎不變),但左腳因為有垂足的問題,所以行走時左腳必須將膝蓋抬高才能避免腳掌拖地拌倒,也就是馬蹄步(Steppage gait)。
三、 怎麼治療?腳架和電刺激怎麼選?
面對腳踝無力,專業上我們有兩大工具:像保護架一樣的腳架 (AFO),以及像教練一樣的 (FES)。
臨床上,訓練治療方案主要包括輔具穿戴、功能性電刺激以及主動復健運動。
1. AFO (踝足輔具) 的角色:讓腳先穩定下來的保護架
AFO 的目的是將腳踝固定在一個中立角度,防止腳尖下垂,讓你走路更安全。
- 核心功能: AFO 提供即時的機械性矯正,讓你「馬上」就能走得更穩,降低跌倒風險。
- 關節型 AFO (Hinged AFO):裝有關節設計的腳架,能在不犧牲安全的前提下,提供腳踝在行走時更多的動作角度,有助於推進步態。
- 固定型 AFO (Solid AFO):則提供最大的穩定性,適用於腳踝極度不穩或張力高的狀況。
- 長期優勢: AFO 的最大長期優勢,在於它持續提供穩定且安全的行走環境。長期以來,AFO 幫助患者能安全地進行大量行走練習,維持體能和全身神經活動,這是復健的基石。
- 臨床選擇邏輯:
- 如果你的腳踝很緊(張力大): 建議使用後置型或高強度的腳架,提供穩固的支撐。
- 如果主要是抬腳無力(張力較小): 可考慮前置型或輕量化的腳架,搭配電刺激進行訓練。

2. FES (功能性電刺激) 治療:教大腦重新控制腳的小幫手
功能性電刺激是一種主動性的輔具。它會在走路時,透過電脈衝提醒腓神經,讓腳的肌肉收縮抬起腳尖。
核心功能: FES 就像「提醒大腦的鬧鐘」,它在走路時主動誘發肌肉收縮,協助大腦重建神經路徑,這是它被稱為「治療效果」的原因。
長期研究發現:FES 在行走耐力(6 分鐘步行距離)和功能性移動能力(如上/下樓梯時間)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3. 輔具會讓人產生依賴嗎?
許多朋友擔心長期用腳架或電刺激會讓自己的腳變懶,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
輔具是訓練工具,不是替代品: AFO 和 FES 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正確且安全的步態環境」。如果你的腳踝無法抬起,硬要走路就會啟動錯誤的代償,這反而會阻礙真正的功能恢復。
輔具不是讓你變懶惰的,而是幫助你打破錯誤代償、重建正確步態的「好幫手」。最終能否脫離輔具,都完全取決於你個人神經功能的恢復程度。
4. 輔具怎麼選?療效比較與臨床建議
根據大規模研究:
療效相似且穩定: AFO 和 FES 在改善步行速度和長期穩定性方面,效果是相當的 (Kluding et al., 2013; Bethoux et al., 2015; Nascimento et al., 2020)。
用戶滿意度: FES 組的用戶滿意度得分顯著高於 AFO 組 (Kluding et al., 2013)。
重要提醒: 建議你和醫師討論,請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幫忙評估。不同人腳踝的緊繃程度、力量、感覺回饋都不同,別人用的腳架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經專業評估,並綜合考量你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來選擇最適合的輔具。
【練不起來怎麼辦?從腳架開始,讓腳在安全姿勢下動起來】
有些朋友的腳踝復健進度確實比較慢,這在臨床上是很常見的狀況,我們建議你不要過度焦慮。
拉筋是很好的第一步: 像你這樣有規律地做拉筋和被動活動,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先將小腿後側痙攣緊繃的肌肉放鬆,能減少對抬腳動作的限制,幫助腳踝更容易出動作。
關鍵在於「參與活動」: 但除了拉筋,更重要的是要創造「在正確姿勢下讓腳主動去參與活動」的機會。
利用身體刺激肌肉: 像穿著腳架站立、行走,或在安全保護下做重心移動,這些動作能有效地利用你的身體重量,給予腳踝肌肉彎曲、伸直的良性刺激。神經與肌肉就是透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反覆練習,才能逐漸學會重新控制腳踝。
安全是復健的前提: 如果你的腳踝還抬不起來,在還沒練起來之前,一定要穿腳架走路,這樣才能在相對安全、正確的姿勢下進行功能性行走訓練。
尋求專業評估: 至於目前的腳架是否合適、或者你現在的走路方式對不對,都可以隨時再請你的治療師進行專業評估與調整。
四、 回家後還能怎麼練?(居家復健運動訓練)
居家訓練的重點是「在安全姿勢下重建腳踝控制」,而非只靠拉筋或被動活動。 除了穿戴輔具或 FES 進行行走訓練,透過有目的性的復健運動,可以促進神經可塑性,重新學習控制腳踝動作。1. 腳踝被動關節運動與拉筋
- 目的: 增進腳和大腦的連線,暫時放鬆緊繃肌肉,維持關節活動度。
- 做法: 你的家人或治療師協助,輕柔地活動腳踝,進行抬腳和拉筋的動作。
- 注意: 拉筋是讓腳放鬆的準備動作,一定要搭配後面的動作訓練,效果才會更好。拉筋是讓腳準備好動,主動訓練才是讓腳真的學會動。
2. 腳踝主動運動訓練
主動運動是促進神經可塑性的關鍵:- 床上抬腳訓練: 患腳平放在床上。鼓勵你嘗試自主做出腳踝背曲(將腳掌向上抬)的動作。如果小腿很緊,膝蓋稍微彎曲並墊個枕頭會比較好操作。
- 坐姿打節拍: 坐在椅子或床緣,雙腳放地板上。練習腳掌上下打節拍的動作。
- 坐姿動作控制訓練: 腳放地板上時,嘗試練習腳踝左右兩邊交互點地的動作,以提升動作控制能力。
建議: 所有的運動都應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如果你的腳踝仍明顯下垂或容易絆倒,記得一定要穿腳架或有家人陪同,以避免跌倒風險。
中風患者鞋子選得好,走路沒煩惱
除此之外,中風患者鞋子的選擇也很重要,可以參考下面的王泓琦物理治療師的解說
總結:中風垂足復健的兩大核心
中風復健的目標是重新學習正確步態,輔具只是輔助重建腳踝無力控制的工具。
無論是選擇提供機械支撐 (AFO) 還是提供神經訓練 (FES),這兩類輔具都是幫助你打破代償步態、重建正確行走模式的關鍵工具。透過專業評估選用合適輔具,並搭配積極的主動訓練,才能最大化神經可塑性的潛能,實現更好的行走功能。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參考文獻
- Bethoux, F., Rogers, H. L., Nolan, K. J., Abrams, G. M., Annaswamy, T., Brandstater, M., Browne, B., Burnfield, J. M., Feng, W., Freed, M. J., Geis, C., Greenberg, J., Gudesblatt, M., Ikramuddin, F., Jayaraman, A., Kautz, S. A., Lutsep, H. L., Madhavan, S., Meilahn, J., Pease, W. S., Rao, N., Seetharama, S., Sethi, P., Turk, M. A., Wallis, R. A., & Kufta, C. (2015). Long-term follow-up to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peroneal nerve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an ankle foot orthosi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stroke. 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 29(1), 1–12.
- David, R., Billot, M., Ojardias, E., Parratte, B., Roulaud, M., Ounajim, A., Louis, F., Meklat, H., Foucault, P., Lombard, C., Jossart, A., Mainini, L., Lavallière, M., Goudman, L., Moens, M., Laroche, D., Salga, M., Genêt, F., Daviet, J. C., Perrochon, A., Compagnat, M., & Rigoard, P. (2022). A 6-month home-based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program for foot drop in a post-stroke patient: Considerations on a time course analysis of walking performance. Healthcare, 10(8), 1546.
- Kluding, P. M., Dunning, K., O’Dell, M. W., Wu, S. S., Ginosian, J., Feld, J., & McBride, K. (2013). Foot drop stimulation versus ankle foot orthosis after stroke: 30-week outcomes. Stroke, 44(6), 1660–1669.
- Nascimento, L. R., da Silva, L. A., Araújo Barcellos, J. V. M., & Teixeira-Salmela, L. F. (2020). Ankle-foot orthoses and continuous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mprove walking speed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hysiotherapy, 109(4), 162–171.
圖片來源:
- http://www.bodyorganics.com.au/pilates-strategies-foot-drop/
- http://annwestyoga.com/yoga-for-healthy-ankles-knees/
- http://footperformance.com/professional/
- http://www.kevinrx.com/solid-ankle1.html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