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生中風後,整個人都變了,反應慢半拍,有時候叫他做點事,他都愣在那邊,腦袋好像退化得跟小孩子一樣…」 「我媽媽以前很精明能幹,現在連最簡單的家事都搞不清楚順序,我真的很無力,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身為職能治療師,這些都是最常從家屬口中聽到的心聲。看著最親愛的家人變得陌生,那種焦急、心疼又不知道從何幫起的感覺,我完全理解。
首先,我想請您先深呼吸,告訴自己:他不是故意的,也不是真的「變笨」了。
中風就像在大腦裡引起一場大地震,很多負責下指令的「線路」都暫時斷了或短路了。所以他會忘東忘西(記憶力)、沒辦法專心(注意力)、做事卡住(執行功能),這些都是腦部受傷後很常見的後遺症。
好消息是,這些「斷掉的線路」是有機會可以「重新接回來」的!而最好的復健,就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這篇文章,我就是要跟您分享,如何把「過生活」變成「做復健」,用一個很有系統的3階段計畫,陪家人一步步把能力練回來。
延伸閱讀: 腦中風的認知問題
重點閱讀
第一階段:認知復健,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開始
這個階段,我們先不要想太遠,目標很單純:讓家人在最安穩的家中,重新學會打理自己,找回最基本的「我可以」的自信心。
活動範例一:整齊地穿脫衣物
您可能會覺得很奇怪,家人怎麼連穿衣服都會出錯?一下穿反、一下釦子亂扣。這很可能是失用症(大腦的動作計畫出問題)或視知覺障礙(方向感混亂)造成的。
第一步,先求成功,不求快 一開始,我們先不要貪心。您可以先幫他一個忙,把今天要穿的衣服,按照「內衣→上衣→褲子」的順序在床上擺好。這樣做,是先幫他把「計畫順序」這個最燒腦的步驟處理掉,讓他能專心在「穿」這個動作上。 您就在旁邊,像個小教練一樣,輕聲提示:「好,現在拿起褲子囉。」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在家人的口頭提示下,能順利完成一件衣物的穿著。
第二步,讓他自己想、自己來 等他比較熟練了,我們就要慢慢放手。您可以鼓勵他自己打開衣櫃,「今天想穿什麼呢?」讓他自己挑。如果他有空間忽略的問題,總是只看右邊的衣服,您可以故意站在他的左邊,指著某件衣服問:「欸,左邊這件藍色的好像也不錯喔?」這就是一個很生活化的方法,來引導他注意被忽略的那一側。 做到這一步,一定要給他一個大大的肯定!
- 這時候的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完成整套衣物的穿脫,無需口頭指導。
第三步,挑戰「動腦」穿衣服 最高級的挑戰,就是讓穿衣服不只是動作,還需要「思考」。您可以和他一起看看窗外,或用手機查一下天氣,像聊天一樣問:「今天好像會變冷耶,要不要多穿一件外套?」這個簡單的互動,其實就在訓練他連結外部資訊、做出正確判斷的「執行功能」。 當他能做到這樣,代表他的大腦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 最終的目標是: 家人能根據天氣或行程,主動判斷並為自己搭配合適的服裝。
延伸閱讀: 中風後動作變得卡卡、怪怪的?可能不是沒力氣,而是失用症!
活動範例二:完成一次從容的盥洗
家人可能會站在洗手台前發呆,或是拿著牙刷卻忘了下一步要做什麼。這可能是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記憶力無法提取下一步的動作。
第一步,給他看得見的提示 您可以在浴室鏡子旁,貼上您手繪的「刷牙四步驟」圖卡。這就是最有效的「外部記憶工具」,就像我們自己也會用便利貼提醒自己一樣,對他們來說更是重要的輔助。如果他有輕微的失認症,可能會看著牙膏卻不知道那是什麼。您可以拿起牙膏,搭配動作和聲音提示:「這是我們每天用來刷牙、會涼涼的那個東西喔!」結合多種感官,幫助大腦「想起來」。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家人能看著圖卡提示,獨立完成「刷牙」這項任務。
第二步,練習不看小抄 等他習慣流程後,試著把圖卡拿掉。如果他中途停下來(注意力渙散),您可以輕聲問:「我們現在是不是該拿毛巾了?」用提問取代直接指令,是幫助他重新拉回注意力的好方法。
- 這時候的目標是: 無需提示,家人即可獨立完成從洗臉到刷牙的整套盥洗流程。
第三步,學會主動思考與規劃 當基本的盥洗流程沒問題後,我們就要引導他從「被動完成」進階到「主動思考」。您可以鼓勵他多觀察鏡子裡的自己,像聊天一樣問他:「今天鬍子好像有點長囉,要不要刮一下?」、「出門前,頭髮梳整齊看起來會更有精神喔!」這是在訓練他的自我監控能力與社會性儀容的連結,讓他不只是完成任務,更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而主動思考。
- 最終的目標是: 家人能主動打理自己的儀容(如刮鬍、梳頭),並且能注意到家中某樣盥洗用品即將用罄時,主動提出需要採買。
活動範例三:好好吃一頓飯
吃飯看似簡單,卻需要手眼協調(視知覺)、正確使用餐具(失用症)和注意到整盤菜(空間忽略)。
第一步,用湯匙穩穩地吃 初期我們先用最簡單的湯匙,讓他練習將食物穩穩地送入口中。您可以準備一些比較容易舀的食物,像是燴飯、蒸蛋。
- 目標是: 家人能使用湯匙自行吃完一碗飯,且過程不會嚴重灑出。
第二步,挑戰使用筷子 當他手部控制變好,就可以挑戰更有技巧的筷子。如果他有空間忽略,您可以故意把最好吃的菜放在他容易忽略的那一邊,引導他去夾。
- 目標是: 家人能進一步使用筷子夾取大部分的菜餚。
第三步,融入餐桌的對話 最高級的挑戰,是一邊吃飯,一邊和家人簡單聊天。這是在訓練他的「注意力分配」能力。
- 目標是: 家人能在用餐時,同時參與簡單的餐桌對話。
活動範例四:安全地洗一次澡
洗澡的順序(執行功能)和在濕滑環境中的安全判斷,是很大的挑戰。
第一步,在椅子上坐著洗 安全第一。您可以在浴室準備一張洗澡椅,讓他坐著,然後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引導他:「好,現在先沖濕身體」、「現在拿肥皂抹手喔」。
- 目標是: 在家人的口頭引導下,能安全地坐著完成身體清潔。
第二步,看著提示自己洗 您可以在牆上貼上防水的「洗澡步驟圖卡」(例如:1.沖水 2.洗頭 3.洗身體 4.沖乾淨)。
- 目標是: 能看著提示圖卡,獨立完成洗澡流程(家人需在旁戒護安全)。
第三步,練習判斷與應變 您可以問他:「你摸摸看,這個水溫會不會太燙?」或是「洗完頭,要記得把蓮蓬頭掛好喔。」這是訓練他的感覺判斷與安全意識。
- 長期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安全地完成洗澡,包含自行調節水溫與注意環境安全。
活動範例五: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
有時候家人不是「不想說」,而是大腦「找不到詞」或「不知道怎麼發起對話」。
第一步,從「二選一」開始 與其問開放式問題,不如給他選項。例如,拿著水杯和餅乾問他:「現在想喝水?還是吃餅乾?」
- 目標是: 家人能在兩個選項中,用手勢或簡單詞彙做出選擇。
第二步,練習說出感受 您可以觀察他的表情,試著問:「我看你一直皺眉頭,是不是哪裡不舒服?」、「你好像很累的樣子,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 目標是: 在家人的引導提問下,能用簡單詞彙表達自身感受或狀態。
第三步,能夠主動表達 最高級的目標,是他能夠自發地提出需求。例如,他會主動說:「我想喝水」或指著電視說:「想看那個」。
- 目標是: 家人能不需提示,主動、自發地表達一項基本需求。
延伸閱讀: 中風後動作變得卡卡、怪怪的?可能不是沒力氣,而是失用症!
第二階段:在家裡練習,把家事當復健
當家人能照顧好自己後,我們就把練習的場域擴大到整個家。讓他覺得「我還是家裡的一份子」,這對他的情緒和無病識感的改善非常重要。
活動範例一:挑戰廚房任務
您知道嗎?在廚房做菜,其實是大腦最高級的運動之一,它會同時考驗到幾乎所有的認知能力。
第一步,從最簡單的開始 先從「用電鍋蒸蛋」或「煮一碗泡麵」這種失敗率低的活動開始。您可以先幫忙把材料備好在旁邊,這是在「調整環境、降低干擾」,讓他可以專心練習。
- 一開始的目標是: 能依照您的口頭指令,有順序地完成一道簡單料理。
第二步,讓他當「主廚」 和家人一起看著食譜,挑戰一道「番茄炒蛋」。如果他有視知覺障礙,可能會倒油倒不準,您可以先在鍋裡畫個圈圈做記號。讓他主導,您從旁擔任「二廚」。
- 這時候的目標是: 家人可以看著簡單食譜,獨立完成一道菜,並記得事後收拾。
第三步,練習處理小意外 真實的烹飪總有意外。您可以偶爾可以創造一些小狀況,例如煮湯時故意把鹽罐藏起來,看他是否會發現問題(注意力)並主動尋找(問題解決)。
- 長期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規劃並煮出一頓「一菜一湯」的簡餐,並在過程中展現解決小問題的能力。
延伸閱讀: 中風後常常「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可能是執行功能出問題!
活動範例二:把衣服洗乾淨
洗衣是個多步驟的任務,很適合練習執行功能。
第一步,從分類開始 您可以準備兩個洗衣籃,一個標示「淺色」,一個標示「深色」。
- 目標是: 家人能正確地將一籃髒衣服,分類放進兩個籃子裡。
第二步,獨立操作洗衣機 在洗衣機上,用不同顏色的貼紙標示出最常用的按鈕,例如「綠色是啟動,紅色是開關」。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完成「放入衣服→倒入洗衣精→按下啟動鈕」的流程。
第三步,規劃洗衣日 您可以問他:「你看外面天氣陰陰的,今天適合洗衣服嗎?」這是訓練他根據情境做計畫。
- 長期目標是: 家人能根據天氣或家庭需求,自行「規劃」一週中適合洗衣的時間,並主動執行。
活動範例三:學會使用手機
手機是現代人與外界連結的重要工具,對記憶力與注意力是很好的訓練。
第一步,先學會「接」 先從最被動的開始,練習接聽LINE的語音來電或視訊電話。
- 目標是: 當電話響起時,家人能自己滑開或按下接聽鍵。
第二步,練習「找」與「看」 教他如何在LINE裡找到家人的聊天室,看看大家傳的照片或訊息。
- 目標是: 家人能自己打開LINE,找到特定家人的對話,並閱讀訊息。
第三步,練習「查」與「問」 您可以出任務給他:「天氣好像要變了,你用手機查查看明天的溫度跟會不會下雨?」這是在訓練他主動使用工具解決問題。
- 長期目標是: 家人能使用手機上的天氣App或LINE,查詢簡單的生活資訊。
活動範例四:整理一週的藥盒
這項活動對記憶力、注意力與視知覺(辨識藥丸形狀顏色)是極大的考驗。
第一步,先分好一天的藥 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下進行。
- 目標是: 在您監督下,能正確地將「一天份」的藥物,從藥袋中取出並放入對應的藥盒格子裡。
第二步,挑戰一週的份量 目標是能獨立完成一整個星期的藥盒整理。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完成一週七天的藥盒整理,並能自行與藥袋核對檢查。
第三步,主動管理健康 最高階的藥物管理,是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動管理者。
- 目標是: 家人能主動察覺藥物即將吃完,並提醒家人掛號領藥。
活動範例五:成為環保小尖兵
在台灣,倒垃圾是個重要的日常,這需要注意力(聽到垃圾車聲音)、記憶力(記得今天是倒回收還是廚餘)與視知覺(正確分類)。
第一步,從分類開始 您可以在垃圾桶旁貼上「可以回收」、「不能回收」的標示。晚餐後,帶著家人一起練習。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在您的協助下,能正確將至少三種垃圾投入對應的分類袋。
第二步,聽音樂做反應 練習在聽到垃圾車的音樂時,能主動意識到「倒垃圾的時間到了」。這是在訓練他對環境聲音的辨識與反應。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完成家裡所有垃圾的分類與打包,並在聽到垃圾車音樂時,準備好要拿出去丟。
第三步,練習管理庫存 讓家人負責注意「專用垃圾袋」的庫存量。
- 最終的目標是: 家人能完全負責家中的垃圾處理,並能管理相關耗材的庫存。
第三階段:走出家門,重新適應外面的人事物
家裡練得差不多了,總不能一直待在家裡吧?下一步,就是勇敢走出門。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各種預期不到的狀況,正是訓練大腦應變能力的最好機會。
活動範例一:完成一趟採買任務
這項任務會挑戰到執行功能(計畫要買什麼)、記憶力(記住清單)、視知覺(在雜亂貨架上找東西)與空間忽略(注意走道兩側)。
第一步,在家做好「沙盤推演」 出門前,一起坐下來,邊看冰箱邊討論並寫下購物清單。這是在訓練他在行動前進行組織與規劃的能力。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能和您一起擬定一份包含3-5樣物品的購物清單,並知道要去哪個商店。
第二步,讓他主導,您當保鑣 讓家人拿著清單,在熟悉的菜市場或超市主導購物路線,您則跟在身後。如果他有空間忽略的問題,您可以故意走在他被忽略的那一側,並提醒他。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在熟悉的商店中找到清單物品,並自行完成結帳。
第三步,練習應對變化 如果想買的東西賣完了,讓他自己做決定,而不是愣在那裡等您指示。
- 最終的目標是: 家人能展現解決問題的彈性,例如決定購買替代品或去下一家店。
延伸閱讀: 中風後只看得到「一邊」?空間忽略的改善方法與陪伴技巧
活動範例二:熟悉大眾交通工具
這項活動對定向感(知道在哪一站上下車)、執行功能(路線規劃)與注意力(注意聽廣播)都是很好的訓練。
第一步,在家查好路線 在家裡用手機Google Map,一起研究如何從家裡搭公車到附近的捷運站。
- 這個階段的目標是: 能在家中規劃好一次短程的大眾運輸路線,並知道要使用悠遊卡。
第二步,實際搭乘熟悉的路線 一起挑戰搭乘捷運或公車。由家人主導從進站、刷卡、找月台/等車、到按鈴下車的整個流程。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搭乘一段熟悉的捷運或公車路線,並能處理轉乘。
第三步,模擬突發狀況 模擬一些狀況,問他:「如果我們不小心坐過站了,下一站該怎麼辦?」這是絕佳的問題解決能力訓練。
- 長期目標是: 家人能應對搭車時的常見問題,並能規劃前往陌生目的地的大眾運輸路線。
延伸閱讀: 中風後搞不清楚時間地點?定向感障礙怎麼改善?
活動範例三:規劃一次小旅行
這是執行功能的終極挑戰,需要整合所有認知能力。
第一步,規劃當天來回的「一日遊」 可以問家人:「這個週末天氣不錯,不然我們去淡水走走?你上網查查看捷運要怎麼搭、淡水有什麼好吃的。」
- 目標是: 家人能參與規劃簡單的單日行程,並提出至少一個想去的景點或想吃的東西。
第二步,挑戰規劃「兩天一夜」 這就需要考慮住宿、交通票券、兩天的行程安排等更複雜的細節。您可以讓他負責其中一項,例如「上網找三間宜蘭的民宿,我們再來討論要住哪一間。」
- 目標是: 家人能獨立負責完成旅行計畫中的一個環節(如訂房或訂火車票)。
第三步,讓他當「導遊」 您可以說:「這是我們上次計畫好的行程,你今天當導遊,負責帶路跟決定午餐要吃什麼。」
- 目標是: 家人能在實際旅途中依循規劃,並在遇到小狀況時,能和您一起討論並做出新決定。
真實個案分享:陪伴陳媽媽重拾市場的樂趣
陳媽媽中風後,變得不太敢出門,連以前最愛逛的菜市場都不去了。女兒起初以為媽媽是腳沒力,後來才發現,媽媽是怕「算錯錢」(執行功能)、「跟不上人潮」(注意力)、「不知道要買什麼」(記憶力)。
我們一起設計了計畫:一開始,女兒陪媽媽在家看傳單,列好購物清單;接著,她們先挑戰離峰時間去人比較少的全聯;最後,她們終於再次踏入熟悉的菜市場。女兒不再急著幫媽媽提菜、付錢,而是放慢腳步,讓媽媽自己挑、自己問價錢。三個月後,陳媽媽又能自己提著菜籃,笑著跟鄰居說:「今天我煮的喔!」女兒說,她找回的,不只是買菜的能力,更是身為一個「母親」與「主婦」的自信。
延伸閱讀: 認知復健 – 中風、腦傷、失智的認知復健原則
結語:照顧者,您也需要喘口氣
親愛的陪伴者,這份指南希望能給您一個方向,但請千萬不要把它當成「考試」,給自己和家人太大的壓力。家人的進步不會是直線上升的,有時進兩步、退一步,都是正常的。
最重要的是,在照顧家人的同時,也請不要忘了照顧自己。您有權利感到疲憊,也需要自己的休息時間。找個信任的朋友聊聊天、給自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喝杯咖啡。唯有當您身心安穩時,才能成為家人最堅實的依靠。您不是孤單一人,記得,適時地向您的醫療團隊求助,讓我們一起陪您走這條路。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