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中風之後,只有身體的動作會受影響,但你知道嗎?其實「認知」也常常會出問題。像是記憶力突然變差、注意力沒辦法集中,甚至對時間地點都搞不清楚,這些問題才真正讓中風後的生活變得非常辛苦。
身為職能治療師,我經常遇到家屬和患者問我:「這些認知問題,真的有辦法改善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清楚知道問題在哪,用對方法,加上一些耐心,很多認知問題都能獲得明顯改善,甚至完全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
在這篇文章裡,我會深入介紹中風後最常見的9個認知問題,包括注意力障礙、記憶力下降、定向感困難、執行功能障礙、空間忽略、失用症、失認症、視知覺障礙,還有無病識感。每個問題我都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並且分享職能治療師在臨床上真正有效的改善方法,還附上實際的成功案例,讓你看完不只更懂,也更有信心。
這篇文章特別適合以下幾種人:
-
中風患者本人,覺得自己的記憶、注意力、規劃能力變差了。
-
家裡有中風患者,想了解怎麼陪伴與協助改善認知問題。
-
想知道職能治療師實際上都用哪些方法來幫助患者的你。
一起來認識這些問題,找回你或家人的生活品質吧!
中風後注意力變差怎麼辦?
中風之後,不少患者常抱怨自己沒辦法專心,一點點聲音就會分心,做事變得很難持續,甚至沒辦法同時處理兩件事,連看個電視或聊天都變成一種壓力。注意力的下降,對患者本人和家屬來說,確實會帶來許多困擾。
這種注意力不集中,其實是中風後很常見的現象,根據統計,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風患者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但別擔心,注意力問題是有方法改善的。以下我就用比較貼近生活的方式,介紹5個有效的方法,還有實際案例,讓你更好理解、操作。
中風為什麼會影響注意力?
我們的大腦有一些區域負責管理注意力,特別是前額葉,它就像是大腦的指揮官,幫助我們專注於重要的事物,過濾掉無關的干擾。中風後,如果這個區域或相關神經通路受損,專注力自然就會下降,甚至可能會變得非常容易分心。
知道原因後,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改善方法。
方法一:環境調整法(降低外界干擾)
第一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環境。注意力差的患者,背景聲音或視覺刺激稍多,就容易分心。所以,最簡單的做法是:
-
關掉電視、收音機或其他吵雜的背景聲音。
-
家人聊天時盡量減少多人同時講話。
-
做重要事情(例如吃藥、溝通)時,避免有其他刺激物。
這種簡單的調整,很多家屬試過後都發現患者明顯比較能專心了。
方法二:將複雜任務拆成小步驟
複雜的事情對注意力不好的患者來說特別困難,常會做到一半就忘記或分心。因此,最好把事情分成簡單的小步驟。舉例來說:
-
穿衣服可以拆解成「先穿上衣」、「扣好扣子」、「再穿褲子」、「最後繫皮帶」。
-
吃飯也可以分步驟:拿湯匙、舀飯菜、送到嘴邊。
這樣一步一步來,不僅可以提升專注,也能提高成功感。
方法三:運用提示工具,幫忙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患者,常常會忘記正在做什麼或下一步要做什麼。這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提示工具,例如:
-
手機或電子鬧鐘設定提醒功能,提醒服藥或去看醫生。
-
在家裡貼上簡單提示紙條(例如「出門帶鑰匙」、「關瓦斯」)。
許多患者用了這種方式後,日常生活明顯減少遺漏,家人也輕鬆不少。
方法四:進行有趣的專注力訓練活動
專注力其實可以透過訓練來改善,最簡單又實用的,就是找一些好玩的活動,讓患者可以慢慢練習專注力,例如:
-
找不同的圖片遊戲,練習視覺注意力。
-
拼圖遊戲,逐漸從簡單增加到複雜,訓練持續專注的時間。
-
看一小段影片或短文章,之後簡單討論內容,訓練維持注意力的能力。
這種有趣又生活化的訓練,不僅效果不錯,也讓患者更容易接受。
方法五:結合日常生活,持續練習注意力
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其實是直接融入日常生活。例如:
-
在洗碗時,專注每一個步驟,避免一邊聊天一邊洗。
-
出門散步時,專注於周圍的環境,刻意觀察經過的路標或店家。
這種訓練方法容易實踐,也能明顯改善生活的便利性。
實際個案分享:阿明叔叔的專注力提升之路
阿明叔叔今年65歲,右腦中風後明顯注意力不集中,經常一做事就分心,連家人跟他講話都很難集中注意。後來透過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他做了以下調整:
-
改善家中環境,避免吵雜聲音干擾。
-
用提示紙條提醒每天的重要事情,例如吃藥或散步。
-
每天花15分鐘玩簡單的拼圖,逐漸增加難度。
-
在家人陪伴下,每天有意識地專注地完成一件家務。
經過3個月持續努力,阿明叔叔不僅能更專心跟家人聊天,甚至可以自己完成一些日常事務,恢復不少自信。
結語:中風後的注意力問題,耐心是關鍵!
中風後注意力下降雖然很常見,但絕對不是沒救。只要用對方法,持續耐心地訓練,就有機會慢慢改善。記得,陪伴者的鼓勵和理解,是患者恢復專注力的重要力量喔!
接下來,我會接著介紹中風後另一個常見問題:「記憶力變差怎麼改善」。
中風後記憶力明顯變差怎麼辦?4個簡單方法,教你找回生活的記憶力
「昨天才跟我講的事情,今天怎麼就忘了?」
「明明很熟的朋友,怎麼突然記不起名字?」
很多中風後的患者和家屬,最常抱怨的就是記憶力退步,尤其是短期記憶的問題特別明顯,這種情況真的會讓人很挫折,也影響了患者對自己的信心。
別太擔心,中風後的記憶力問題其實很常見,臨床研究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記憶困擾。這篇文章就要教你四個職能治療師常用的實用方法,幫你或你的家人重新找回生活的記憶力!
中風為什麼會造成記憶力下降?
大腦的記憶功能主要依靠海馬迴以及前額葉的運作,當中風影響這些區域或相關神經連結時,患者就可能出現短期記憶困難,例如常忘記剛剛說過的話或忘記東西放在哪裡。甚至有些患者長期記憶也會受影響,開始忘記重要日期或熟悉的人事物。
知道了原因後,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好用的改善方法吧!
方法一: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
建立規律的日常作息可以降低患者對記憶的需求。為什麼呢?因為規律作息會讓大腦形成固定的「習慣模式」,不用特別記住每天細節,自然就能輕鬆完成。
例如:
-
每天固定時間起床、用餐、服藥。
-
出門散步或做復健運動,也都訂在固定的時段。
這樣日子久了,患者不用刻意記憶,就能自然而然地執行這些活動,生活變得更順暢。
方法二:使用「外部記憶工具」
最常見的外部記憶工具就是便條紙或手機提醒。這種方式最容易上手,而且效果非常明顯。
舉例來說:
-
在冰箱或門口貼上明顯的便條紙,提醒患者重要的待辦事項,例如:「晚上8點吃藥」、「明天下午3點回診」。
-
手機設定固定鬧鐘,提醒患者吃藥或喝水。
許多家屬表示,透過這些外部工具,患者記憶上的負擔明顯減少,也更有信心能做好事情。
方法三:運用「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法是職能治療師很常用的一個技巧,尤其適合記住人名、地點或比較抽象的訊息。
例如:
-
想記住鄰居「陳先生」,可以試著聯想到:「陳先生常穿藍色衣服」,看到藍色衣服就容易想到他。
-
記住回診日期,例如「禮拜二回診」,可以聯想「禮拜二穿紅色衣服」,當天一看到紅色衣服就想起要回診。
這種有趣的聯想,會讓記憶變得比較深刻,也比較容易回想起來。
方法四:透過重複練習加強記憶
大腦最容易記住的訊息,就是經過反覆提醒和練習的內容。要增強記憶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重複。
例如:
-
在介紹新朋友時,重複說幾次對方的名字。
-
學習一個新動作或復健步驟時,每天固定練習,透過不斷的重複,大腦更容易記住這些步驟。
許多患者透過這種方式,不僅增強了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也明顯改善。
真實個案分享:美惠阿姨如何重建記憶力
美惠阿姨今年68歲,左腦中風後,她經常忘記剛剛講的話或做過的事情,讓家人相當擔心。在職能治療師建議下,她採取了以下方法:
-
每天固定作息,吃藥、運動和復健訓練都固定在同一個時間,減少額外的記憶負擔。
-
用手機設置提醒功能,隨時提醒她喝水或做復健。
-
學會用聯想方式記住孫子的生日,例如「孫子生日跟國慶日只差一天」,就更容易想起來。
-
每天透過重複練習,記住新的事情或人物的名字。
透過幾個月的努力,美惠阿姨不僅逐漸記住了生活中的重要事務,甚至能主動跟家人分享剛發生的事情,家人都很驚喜她的進步。
結語:記憶恢復靠練習,更需要家人陪伴
記憶力問題雖然常見,卻不是無法解決的困擾。只要你耐心地運用以上方法,加上家人的理解與陪伴,很多患者都能重拾生活的記憶力,找回自信與快樂。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探討中風後另一個常見的認知問題:「定向感障礙」,讓你更懂得如何協助自己或家人。
繼續往下看吧!
中風後搞不清楚時間地點?定向感障礙怎麼改善?
你有聽過中風後「不知道今天星期幾」、「不知道自己在哪裡」這種情況嗎?有些患者甚至會把子女叫成別的名字,或以為自己還在以前住過的老家。這些狀況,不是單純記性不好,而是大腦的「定向感」出了問題。
這種情況叫做「定向感障礙」,在中風後的認知問題中也算蠻常見的,尤其在剛出院或剛轉到新環境的時候特別明顯。別擔心,這篇我們會教你怎麼用簡單的方法幫助病人「回到當下」,穩定情緒,也穩定生活。
什麼是定向感?為什麼中風後會出問題?
所謂「定向感」,就是我們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基本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你知道「現在是幾點、在哪裡、跟誰在一起」。這些聽起來很自然的能力,其實背後是大腦很複雜的處理結果。
當中風影響到像海馬迴、顳葉或其他認知整合區時,病人可能會:
-
分不清現在是早上還是晚上
-
搞不清楚是住在醫院、家裡還是其他地方
-
把女兒叫成太太,把護理師當成鄰居
這些表現會讓家人很焦慮,也讓病人自己感到困惑或焦躁。
方法一:建立「時間感」的固定參照
最基本的,就是幫助患者每天「重新校正」他的大腦時鐘。我們可以這樣做:
-
每天早上起床時,口頭告訴他:「今天是星期二,4月21號,早上九點,我們要吃早餐囉!」
-
在牆上貼上大字體的日曆與時鐘,最好是數字鐘,清楚顯示上午/下午。
-
若病人比較能理解,也可以做「今日行程表」,每天早上一起念一次今天要做什麼。
這些方式,就像每天幫他「開機重設」,慢慢讓他的大腦回到現在。
方法二:空間定向練習,讓環境幫助記憶
如果病人會搞不清楚自己在哪裡、房間的方向,或找不到廁所、廚房,那我們可以這樣幫助他:
-
在牆上貼上標示,例如「廚房→」、「你現在在臥室」。
-
家裡每個區域用不同顏色或主題裝飾,讓他更容易記住。
-
常常口頭提醒:「我們現在在家裡,在你房間,等一下要去浴室洗澡。」
有些病人剛出院時會一直說「我要回家」,這時不是要跟他辯論,而是慢慢引導他:「你現在就是在我們家,只是多了一些醫療設備,你記得我們一起挑的那張床嗎?」
方法三:人物辨識的支持與建立信任感
病人認錯人是很常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臉部辨識能力變差的患者。這時我們可以:
-
在房間牆上貼家庭合照+名字+稱謂,例如「這是小女兒小美」「這是大兒子志強」。
-
常常帶著病人回憶過去:「你記得我們以前一起去哪裡玩嗎?那時候小美幾歲了?」
-
不要因為病人叫錯名字而生氣,可以溫柔地更正:「我是你女兒小美喔,媽媽你現在記得了嗎?」
這些互動,不只是幫助記憶,更是建立病人內心的安全感,讓他知道「我不是一個人,我是有人陪的」。
實際案例分享:阿珍媽媽的「回到當下」練習
阿珍媽媽中風後,常常搞不清楚現在是幾點,還以為自己在鄉下的老家。剛出院那陣子,常會說「要回家煮飯給爸吃」,但其實爸爸早已過世多年,讓家人非常心疼。
在職能治療師建議下,家人做了這些調整:
-
每天早上用「語音定向法」提醒她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在哪裡。
-
在牆上放了大時鐘和每週行事曆,讓她每天都能確認。
-
全家每天下午三點一起泡茶聊天,用這個固定活動建立「熟悉的日常感」。
-
把孫子的畫作貼在房間牆上,並寫上:「這是阿珍外孫小宇畫的,今天在學校很乖!」
幾個月後,阿珍媽媽雖然偶爾還是會錯亂時間,但整體情緒穩定很多,睡得也比較好,對家人來說是莫大的安慰。
結語:穩定定向感,就是穩定整個生活的開始
「搞不清楚時間地點」不是退化,而是中風後大腦暫時需要幫忙「重新連線」。透過環境輔助、語言引導與家人的陪伴,患者會漸漸抓回日常生活的節奏。你會發現,他開始能記得今天的事,也開始笑著跟你說:「現在是下午,該喝茶了!」
下一段,我們要來談談更進階的功能:「執行功能障礙」,看看當患者常常「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時,我們可以怎麼幫忙。
中風後常常「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可能是執行功能出問題!
你有發現,有些中風病人動作其實做得出來,但就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嗎?
明明早上該刷牙了,他卻坐著發呆;明明煮飯已經煮好,他卻不知道要先端碗還是拿湯匙。
這不是懶,也不是故意拖延,而是「執行功能」出了問題。
所謂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大腦管理「計畫、組織、切換任務、解決問題」等能力的總稱。當中風影響了相關腦區,特別是前額葉時,病人就可能出現這類「想不到下一步」、「無法處理流程」的狀況。
別擔心,這些問題也是可以透過訓練與環境調整改善的。接下來就來看看實用的方法與真實案例分享。
常見的執行功能障礙表現有哪些?
-
做事情常卡住,不知道下一步怎麼做
-
做一做會跳過步驟、順序亂掉
-
明明有目標,但不知道怎麼開始
-
面對新情境會慌、不知道怎麼應對
舉個例子:一位病人早上想泡咖啡,但他站在廚房十幾分鐘,就是不動作,因為他不知道該先拿杯子還是先裝水。這種狀況,常常讓家屬誤以為「他好像故意不做」,其實是腦袋真的轉不過來。
方法一:步驟卡與流程圖,幫助腦袋「重組順序」
對於做事情會亂掉、跳步驟的患者,最有效的就是「寫下來」或「畫下來」,具體告訴他每一步。
例如:泡咖啡可以寫成
-
拿馬克杯
-
打開熱水瓶
-
倒熱水進杯子
-
加入三合一咖啡包
-
攪拌
這樣的卡片可以貼在牆上或放在他常用的區域,讓他照著操作。漸漸地,腦袋就會「重新學會」流程,記憶也會跟著回來。
方法二:手把手示範,然後漸漸放手
一開始可以由家人或治療師手把手引導,甚至口頭說出每一個步驟:「現在拿杯子…很好,再來裝熱水…」
等他熟悉後,可以改成「你覺得接下來要做什麼?」讓他自己說出步驟,再請他自己試著做。
這種方式既可以練大腦規劃,也可以建立成功經驗,不會讓病人總是陷入「我又不會」的沮喪。
方法三:利用生活任務做訓練,而不是硬做認知題目
比起坐在那邊做認知訓練題,中風病人更容易接受「有意義的事」。舉例來說:
-
摺衣服可以練分類、順序、動作規劃
-
準備簡單早餐(吐司+果醬)可以練步驟記憶、邏輯安排
-
幫忙澆花則可以練時間感、任務執行與環境回饋反應
這些「生活中的任務」,才是最自然、最有動機的執行功能訓練場。
方法四:善用錯誤,不責備,而是當作學習契機
中風後的病人常會「做錯」,例如刷牙時忘了拿牙膏、炒菜忘了開火。家屬可能會一開始就想幫忙,但這樣反而讓病人少了練習機會。
建議這樣做:
-
先讓他做完,即使錯了也沒關係
-
再用溫和的方式一起檢討:「我們一起來看看,剛剛是不是忘了哪一步?」
-
幫助他發現問題、自己改進,才是真正的認知訓練
錯誤不只是失敗,其實也是大腦學習的機會喔!
真實案例分享:志文哥的「早餐任務訓練」
志文哥55歲,是位右腦出血的中風患者,語言沒什麼問題、動作也還行,但每天早上起床後,就呆站在廚房,不知道要做什麼。太太覺得他是不是故意不動,但經過職能治療評估,才發現他是典型的執行功能障礙。
治療師建議太太這樣做:
-
在廚房牆上貼上「早餐流程圖」:倒豆漿 → 烤吐司 → 擺盤 → 端上桌
-
一開始用口頭提醒、搭配動作引導
-
後來漸漸讓他自己說出順序,再自己操作
-
有時候故意「忘記幫他烤吐司」,讓他發現缺少步驟,自己找答案
這樣練習兩個月後,志文哥已經能自己完成整份早餐,還會主動幫忙洗杯子,太太開心地說:「他又回來一點了!」
結語:規劃與執行,是生活中真正的能力指標
會走路、會講話,固然重要。但能不能「自己想、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才是讓病人真正恢復獨立生活的關鍵。執行功能的恢復,不是考試分數的進步,而是病人能不能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
下一段,我們要談的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卻影響很大的問題:「空間忽略」。當病人總是只看到一邊、不理另一邊的世界時,我們該怎麼辦?
中風後只看得到「一邊」?空間忽略的改善方法與陪伴技巧
你有發現,有些中風病人吃飯時,菜都只夾一邊的?或是穿衣服只穿一邊、剃鬍子只刮一邊,還說「我有啊!哪有漏掉?」這可能不是視力問題,而是「空間忽略」。
空間忽略(Spatial Neglect),是一種常見的中風後認知障礙,特別是右腦中風的人,常會忽略左側的空間。這不是眼睛看不到,而是大腦「注意不到」。這篇就要教你怎麼看懂這種情況,並用實用的方法一步步改善。
空間忽略的常見表現有哪些?
-
吃飯時只吃右半邊的菜,左邊完全沒動過
-
寫字或畫畫時只集中在紙的右側
-
穿衣服、擦身體時只整理到一邊
-
輪椅轉彎時容易撞到左邊,因為沒注意到
-
家人站在左邊講話,他會完全沒反應
很多家屬會以為是「偷懶」、「沒注意看」,但其實是大腦的空間認知出了狀況,這不是可以「提醒就好」的問題,而是需要特別的引導與訓練。
方法一:從「忽略側」開始引導視線與動作
這是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式。病人不會主動看左邊,那我們就要「創造機會」,幫助他慢慢把注意力帶回來:
-
坐下來吃飯時,把重要的菜餚擺在左邊。
-
家人故意坐在他左邊,讓他需要轉頭看你。
-
活動開始前,先提醒:「我們今天從左邊開始喔!」
一開始他可能還是會忽略,但你只要持續用「從左邊開始」的語言、位置安排和動作引導,久而久之,大腦會慢慢重新建立對左側的感知。
方法二:做「視覺掃描」練習,訓練眼睛看全範圍
視覺掃描訓練是職能治療師常用的介入方式。簡單說,就是「教他看向自己原本不會注意的那一側」,可以這樣練:
-
在牆上貼上一排字或數字,從右邊一路排到左邊,讓他唸出來。
-
利用報紙找字遊戲:請他在報紙上圈出某個字,從左到右掃描。
-
給他一張紙,讓他從最左邊開始畫線、圈圖案,強迫眼睛掃向左側。
這些練習可以每天花10分鐘進行,不需要很花俏,但重點是「持續」、「從忽略側開始」。
方法三:讓左邊動起來,提升身體的感覺參與
光靠眼睛掃是不夠的,還要讓身體也參與,才能更有效喚醒忽略的那一側:
-
請他用左手拿杯子、舀飯,即使不熟練也沒關係
-
幫他按摩左側肩膀或手臂,增加觸覺刺激
-
用左手觸摸身邊的東西,例如摸桌緣、扶把手
這些「動作參與」會幫助大腦重新注意這一側,而且越動越有感覺,越有感覺越容易參與更多生活活動。
方法四:不要幫太多,要創造「他自己發現」的機會
這點很重要!
當病人忽略左邊,我們很容易會急著說:「你怎麼沒吃那邊的菜!」、「你怎麼只畫右邊!」但這樣他不會學到什麼,因為他只是在被糾正,而不是自己重新連結。
比較好的做法是:
-
引導他去發現:「你看看這盤菜,還有哪裡沒動過?」
-
提醒方式換成疑問句:「你覺得左邊有東西嗎?」
-
幫他設計會發現錯誤的練習,讓他「看見自己沒看到」
當他能自己發現,進步才會真正內化。
實際案例分享:大雄伯伯的左邊回來了
大雄伯伯72歲,右腦出血後,吃飯總是只吃右邊的菜,坐輪椅老是撞到左邊桌角。剛開始家人一直碎念:「你又忘記看左邊了啦!」但效果有限,反而讓氣氛變差。
後來經過職能治療師指導,家人開始:
-
把食物擺在左邊,並說:「這邊有你愛吃的豆腐喔」
-
每天用紙張做視覺掃描練習,讓他從左邊開始找圖案
-
坐下時故意站在他左側,溫和提醒他轉頭看人
-
左側肩膀和手臂固定幫他擦乳液、拍打刺激感覺
幾週後,他開始主動掃視左邊,吃飯也能自動去夾菜,走路時不再一直撞牆,連情緒也穩定多了,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
結語:空間忽略不是視力問題,而是「注意力偏移」
很多人以為忽略就是「沒看到」,其實是大腦「沒有把這一邊當作重要的」。透過持續的感官刺激、視覺訓練與引導式互動,我們可以幫助病人「重新連上」那一邊的世界。
下一段,我們要繼續講到另一個影響動作的認知問題:「失用症(Apraxia)」,當病人「會動卻動得很奇怪、不協調」時,到底發生什麼事?又該怎麼處理?
中風後動作變得卡卡、怪怪的?可能不是沒力氣,而是失用症!
你有遇過這種情況嗎?病人其實手腳有力氣,也看得懂指令,但就是動作做不順,甚至會做出很奇怪的姿勢或順序,例如:
-
明明要刷牙,卻拿梳子去沾水
-
想穿衣服,動作卻變得很亂,不知道先穿哪邊
-
要打開門,手卻在門上亂摸一通,不知道怎麼轉把手
這些狀況,可能是中風後常見的一種認知動作障礙:失用症(Apraxia)。
簡單說,失用症不是肌肉無力,也不是不配合,而是「大腦知道要做什麼,但發不出正確的指令給身體」。
什麼是失用症?它跟動作控制有什麼不同?
失用症的特點是:「動作功能存在,但動作表現錯亂」。
患者常會有以下幾種情況:
-
工具使用錯誤:拿梳子當牙刷、用刀切湯匙
-
動作順序混亂:穿褲子前先拉拉鍊、洗臉時漏掉擦肥皂
-
模仿動作有困難:叫他比「再見」會亂揮,叫他做「打電話」會空抓空握
-
無法做複合動作:像倒水→開瓶→拿杯→傾倒→停水這種流程性動作會卡住
失用症常出現在左腦中風的病人,因為左腦掌管動作的計畫與執行序列。失用症的病人不是不想做,也不是「裝傻」,而是大腦的動作腳本壞了,需要你一步步幫他「重寫」。
方法一:動作分解,從一個一個步驟開始重練
不要一開始就叫病人「自己把衣服穿好」,那對失用症來說太困難了。
可以這樣做:
-
幫動作拆解成小步驟,例如穿衣分成「拿起衣服」、「辨認衣服方向」、「把手伸進袖子」、「拉整齊」
-
每一步都用語言+動作示範,陪著他一起做
-
一開始你幫忙多一點,後來漸漸放手,讓他自己完成
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大腦重新建立動作的流程與邏輯,不再亂做或卡住。
方法二:用實物訓練比空做動作更有效
你叫病人「假裝刷牙」他可能會亂做,但拿出真的牙刷,他反而比較知道怎麼用。
這是因為失用症的患者常會在想像與模仿的動作中混亂,但在實際物品引導下,大腦可以借助物品提示重新組合動作。
所以建議:
-
用真的道具練習:真牙刷、真碗、真衣服
-
練習「實際任務」,例如真的去洗手、真的去開門
-
避免用「假裝」、「比動作」這種抽象指令,一開始他可能會更混亂
方法三:結合語言指令與動作示範,雙重提示效果更好
失用症患者常常一邊聽指令、一邊做動作就會卡住,這時候「語言+視覺」雙重提示會特別有幫助。
例如:
-
你說:「來,我們現在先『拿起牙刷』」,同時做出動作讓他模仿
-
他卡住時,不是責怪,而是說:「來,我們一起看看這一步怎麼做」
-
如果還是不行,可以牽著他的手做一次,再請他自己試
這些方式可以刺激大腦從不同路徑找回動作邏輯,也讓他不會因為一直失敗而氣餒。
方法四:建立「成功的經驗」,小動作也能有成就感
失用症的訓練不是拼速度,而是建立每一步都能成功的感覺。舉例來說:
-
幫他設計「2步驟任務」,例如「拿杯子+裝水」這樣簡單的流程
-
任務成功就給予正向回饋:「你剛剛動作做得很順耶!杯子拿得剛剛好」
-
每天重複練習這些任務,從2步驟→3步驟→4步驟,慢慢加上去
只要他感受到「我做得到」,就會更願意參與、更多練習,進步才會發生。
真實案例分享:小政的梳頭練習
小政是名45歲的中風患者,左腦出血後出現明顯失用症。最一開始,叫他梳頭,他會把梳子對著耳朵;叫他拿筷子,他會拿反方向或直接把筷子當筆。
一開始他非常沮喪,覺得「我怎麼連拿東西都不會了?」職能治療師針對他的情況,設計以下訓練:
-
使用「真實物品」練習,例如真的用他慣用的梳子
-
動作分解:先拿→對好方向→伸手到頭上→梳一側→換手梳另一側
-
結合語言提示:「好,現在我們把梳子舉起來,對準頭髮」
-
每天固定練習同一套動作,並給予具體回饋:「今天手的位置擺得比昨天穩!」
三個月後,小政已經可以自己完成梳頭與拿碗吃飯,雖然動作還不是很快,但他整個人更有信心,也敢主動說「我來試看看」。
結語:失用症不是退化,而是「動作的溝通」需要重新連線
失用症看起來像是笨拙,其實是大腦裡的動作語言卡住了。我們要做的不是逼他快,而是陪他把「動作的語言」一筆一劃重新寫回來。只要每天一點點的重練,動作就會一點一點找回來。
下一段,我們要講的是另一種「看得到卻認不出來」的狀況:失認症(Agnosia)。當病人「看見眼前的人或物,卻不知道是什麼」時,我們可以怎麼幫他?
看得見卻認不出?中風後的「失認症」該怎麼改善?
有些中風病人,看起來眼睛沒有問題、視力也沒壞掉,但卻會做出讓人很困惑的事:
-
明明是女兒站在面前,卻叫她「鄰居小妹」
-
拿著湯匙卻說:「這支是剪刀嗎?」
-
電話響了,卻不知道是電話聲,不會接起來
這種「看見但認不出」的情況,叫做失認症(Agnosia),是中風後比較少被注意,卻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一種認知障礙。這不是記憶問題,也不是視力問題,而是大腦對感官資訊「辨識」的能力出問題。
失認症有哪些常見的類型與表現?
失認症不只一種,它可以根據感官的不同分成以下幾種:
-
視覺性失認:看得見物品,但無法說出那是什麼
-
臉孔失認(prosopagnosia):看得見人臉,但無法分辨是誰
-
聲音失認:聽得見聲音,卻無法辨認電話鈴聲、門鈴、警報聲
-
觸覺失認:摸到東西,卻說不出是什麼(例如拿著鑰匙卻猜成筆)
這些問題對生活影響非常大,病人會常常搞錯人、拿錯東西、做錯事,也可能因此感到非常焦慮或自我懷疑。
方法一:搭配多感官引導,讓辨識資訊「合起來用」
失認症患者單靠某一種感官(像是只用眼睛)很容易辨識錯誤,但如果你結合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大腦就有機會從別的路徑找回認知能力。
例如:
-
看不出那是「牙刷」?那就讓他摸牙刷的形狀、觸感,同時說:「你每天早上會用它來刷什麼?」
-
認不出電話鈴聲?讓他摸著電話,按鍵示範,配合聲音:「電話在響,我們一起來接看看。」
越多感官一起參與,越有機會讓大腦重新「串接」這些資訊。
方法二:建立「場景式學習」,幫助大腦重建情境連結
有些病人「在桌上看到湯匙認不出來」,但若是「在吃飯時看到湯匙」,他就知道那是吃飯的工具。這說明失認症患者在「脫離情境」時特別容易辨識錯誤。
我們可以:
-
把訓練放在實際的場景中:吃飯、洗臉、看電視、接電話
-
在每個場景中慢慢重建物品與行為的連結
-
避免用單獨物品測驗,而是從「生活流程」中練習
例如:讓病人在洗澡流程中重新學會「這是毛巾 → 這是肥皂 → 這是蓮蓬頭」,比你單純拿著肥皂問「這是什麼?」更有用。
方法三:讓錯誤成為學習的一部分,而不是「被糾正」
失認症的錯誤很常見,但我們要避免直接說「你錯了」、「怎麼會連這個都不知道」。建議的做法是:
-
改用提問方式引導:「你覺得它的形狀像什麼?我們什麼時候會用到它?」
-
給他一點時間自己發現答案,不要急著幫忙
-
若仍無法辨認,可搭配語音提示:「這是你剛剛吃飯用到的,放在飯桌上的…?」
這樣的互動方式,能降低挫折感,也比較不會讓病人對認知訓練產生抗拒。
方法四:對家屬與照顧者的溫柔提醒
照顧失認症的病人,家人常常會受挫,覺得「怎麼連我都認不出」、「我講那麼多遍他還是不懂」,這時你要知道:
-
他不是忘了你,他只是**「認不出你的臉」**
-
他不是笨,而是大腦的「連結線路」斷了
-
他可能還記得你的聲音、習慣,甚至「感覺你是熟人」
所以,請給他一點時間與包容,多說名字、多說自己是誰,例如:
「媽媽,我是小美喔,你的女兒,來幫你拿水果。」
「爸,這是你的助聽器,我幫你戴上。」
持續給予安全感與一致的聲音、行為,能幫助他慢慢恢復辨識力。
真實案例分享:阿強伯伯的「重新認識家人」訓練
阿強伯伯中風後,出現臉孔失認症。明明跟家人住一起,卻常把女兒叫成鄰居,還對太太說:「小姐妳找誰?」讓家人又氣又心疼。
職能治療師介入後,教家人這樣做:
-
每天固定時間與阿強伯聊天時,配合名字介紹:「爸,我是志強喔,你的大兒子」
-
在家中牆上貼上家人合照與大字名字:「這是太太淑芬」、「這是小女兒小美」
-
用家庭活動場景增加辨識連結:例如吃飯時說「太太幫你盛湯了」,洗澡時說「兒子幫你準備毛巾」
-
鼓勵病人從聲音與動作辨認人,例如「這是幫你拿報紙的,是誰呀?」
三個月後,阿強伯雖然有時還會混淆,但越來越能「聽聲音猜對人」,也開始能用正確名字叫出兒女,家人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結語:失認症不是看不見,而是「大腦的資料庫連不進去了」
當病人認不出物品、聲音或親人時,請不要急,也不要責備。用更多元的提示、溫柔的提醒、實際的情境互動,大腦是有可能「重新建立認識」的。
下一段,我們要講的是一個常與失認症混淆的問題:「視知覺障礙」。當病人看得見,卻抓不準距離、方向或位置,到底該怎麼辦?
看得到卻抓不到?中風後的視知覺障礙該怎麼辦?
你有發現,有些中風病人「看起來眼睛沒問題」,但做事情卻怪怪的?例如:
-
要拿杯子,卻一直抓不到位置
-
要穿衣服,衣服方向老是拿反
-
東西擺在眼前,他卻說「怎麼沒看到」
-
走路常常撞牆、踩空樓梯
這不是視力模糊,也不是健忘,而是視知覺障礙。也就是說,大腦雖然收到了來自眼睛的資訊,卻沒辦法正確理解位置、距離、形狀或方向。
這種問題常見於右腦或枕葉受損的中風患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被誤解為「不專心」或「眼花」,其實是大腦對畫面處理出現錯亂。這篇文章就要來告訴你,如何發現視知覺障礙,並提供實用改善方法。
視知覺障礙常見表現有哪些?
-
手眼不協調:拿東西抓不到位置,或方向抓錯
-
空間判斷錯誤:倒水倒不準、無法將物品放進正確位置
-
方向感混亂:衣服前後不分、鞋子穿反、地圖看不懂
-
物體大小或形狀辨識困難:看得見杯子,卻分不出大中小
-
移動中容易跌倒、撞牆:尤其是走樓梯、穿越障礙時
這些看似小事,卻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與安全,甚至讓他們失去信心,不敢再主動做事。
方法一:利用「對比」提升辨識度,減少干擾
很多中風患者會在背景太雜、顏色太接近的環境中看不清東西,這時候「強化對比」是關鍵!
你可以這樣做:
-
白色桌子上放深色碗盤,讓輪廓更清楚
-
浴室瓷磚與地墊顏色要明顯不同,避免踩空
-
鞋子、拖鞋顏色要和地板區分清楚,方便定位
-
門把、手把可貼上顏色鮮明的貼紙作提示
這些視覺「重點標示」,可以幫助病人更快找到物品、辨識方向,降低生活挫折感。
方法二:手眼協調訓練,提升空間定位能力
中風後的視知覺障礙,常常會連帶影響到手眼協調。透過一些簡單的活動訓練,可以幫助病人找回精準度:
-
把紙上畫的點連線、畫圓、畫格子(從大到小)
-
用夾子夾棉球、夾豆子,練習定位與出力
-
分堆分類:例如將湯匙、叉子、筷子分類放進格子盒
-
撿物訓練:請病人把散落的小物(如鈕扣)放回指定容器
一開始可以用大物件+慢速度開始,等穩定後再提升難度。重點是「眼睛看到→腦袋判斷→手去完成」的過程被重建起來。
方法三:結合方向語言提示,幫助大腦建立定位參照
對有視知覺障礙的病人來說,「你看一下那邊」、「就旁邊啊」這種模糊的語言是完全沒幫助的!
改成具體說法會好很多,例如:
-
「杯子在你右手邊,往右邊20公分」
-
「現在穿衣服,把標籤那面放在背後」
-
「門的方向是你前面稍微左轉一點」
這些精準的語言會變成大腦的「空間引導」,有助於讓他更順利地完成動作,避免混亂與失誤。
方法四:引導式動作與反覆練習,加深知覺印象
當病人不知道東西在哪,或總是抓不到,你可以這樣做:
-
把他的手慢慢引導到正確位置,讓他摸到物品
-
配合說明:「這是湯匙的柄,這是頭」
-
做幾次示範後,讓他再試著自己去拿
-
若拿錯,再給一次機會「你看看是哪個不一樣?」
這種手把手訓練一開始會花點時間,但對病人來說,是最有效的「感官整合訓練」,能幫助大腦重新建立物品的形狀與位置概念。
真實案例分享:阿麗姨的安全過生活計畫
阿麗姨中風後,常常拿不到杯子、湯匙放歪、地上明明有東西卻踩到,搞得她越來越不敢自己做事。家人原本以為是老花眼,結果職能治療評估後發現,她是典型的視知覺障礙。
治療師設計了這樣的生活訓練方式:
-
用深色碗盤搭配淺色桌巾,讓她吃飯時更容易定位
-
讓她每天練習用夾子夾不同顏色的球,提升手眼協調
-
家人不再說「在旁邊」,改說:「在你右手邊靠近桌角」
-
洗澡區地板貼上防滑彩色貼條,避免跌倒與定位錯誤
三個月下來,阿麗姨已經可以自己準備早餐、倒水給自己喝,還會開心說:「我現在比較抓得準東西在哪裡了啦!」
結語:視知覺障礙不是眼睛不好,是大腦還在「重新學習怎麼看」
有時候不是看不到,而是「看見了卻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透過環境設計、動作練習、語言提示與日常引導,視知覺障礙是有機會慢慢改善的。你會看到病人越來越不怕做事,也會更有信心地說:「我可以自己來!」
下一段,我們要來談一個最常被低估,卻非常關鍵的問題:「無病識感(Anosognosia)」。當病人不承認自己有問題、什麼都說「我沒事」時,該怎麼辦?請繼續看下去。
中風後明明有問題卻一直說「我沒事」?談無病識感的理解與陪伴方式(附真實案例)
你有遇過這樣的病人嗎?明明半邊身體無力、講話講不清楚,卻一直說自己很好,還堅持「我可以自己走,幹嘛扶我」、「我沒中風啊,是你們太緊張」。
這種「明明功能已經受損,卻完全不承認自己有問題」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無病識感(Anosognosia)。
很多照顧者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常常又氣又無力,覺得病人根本不配合、裝沒事。但其實,這不是裝傻,也不是自尊心作祟,而是大腦本身出了問題,讓病人真的「感覺不到自己的障礙」。
無病識感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病人會這樣?
無病識感最常出現在右腦中風的患者,尤其當中風影響到「自我認知與評估」功能的大腦區域時,患者就會無法察覺自己有半邊無力、說話困難、行動不便等狀況。
這種狀況可能會出現以下反應:
-
否認身體無力:「我手沒問題啊,我現在就可以拿東西給你看」
-
忽視風險:「我可以自己走,幹嘛坐輪椅?」(結果跌倒)
-
不願復健:「我又沒事,為什麼要練習?」
-
情緒容易激動:「你們一直說我有問題,是不是想害我?」
對家屬來說,這種情況可能比行動障礙更難處理,因為它會直接影響病人的治療配合度與安全意識。
方法一:不要硬碰硬,避免爭論「你到底有沒有病」
當病人說「我沒中風」、「我可以走」,千萬不要直接說「你明明就有問題」、「你不要再裝了」。
這樣只會讓他更防備,甚至可能變得更抗拒你。
比較好的方式是:
-
先接受他的感受:「你覺得自己狀況不錯,這是好事啊」
-
引導事實觀察:「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次你走的距離跟昨天有什麼不一樣?」
-
用經驗讓他自己發現:例如讓他試著站起來,但一旁預備好保護,讓他自己發現「好像真的還需要幫忙」
目標不是「讓他承認有病」,而是「讓他逐漸認知到哪些事情還需要幫助」。
方法二:用影片、照片、鏡子,幫助他「看見自己」
有些無病識感的病人,聽別人說他不會信,但如果是親眼看到自己的動作狀況,反而會開始產生「認知衝擊」。
你可以試試這幾種方式:
-
拍影片:錄下他走路、用手的樣子,播放給他自己看
-
照鏡子:讓他看看左右臉或手腳的動作差異
-
過去對比:找他以前健康時的影片對照現在,幫助他意識落差
這些方式不是要讓他羞愧,而是溫柔地讓他發現:「原來我現在真的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方法三:設計「半自主」的任務,引導病人慢慢接受協助
很多病人會拒絕協助,是因為「感覺被控制」、「覺得自己被當廢人」,這時可以設計一些半自主的任務,讓他參與但不完全依賴。
舉例來說:
-
要從床上坐起來,他可以先自己撐起上半身,我們只在旁邊扶一下腿
-
要洗臉,他自己擦臉,我們幫他擠牙膏或準備毛巾
-
復健時不是說「你要練習」,而是說「我們一起來做點運動,順便活動筋骨」
這些做法會讓病人保有「我有主導權」的感覺,願意比較放下抗拒、慢慢接受幫助與練習。
方法四:家屬情緒也要被照顧,不是你的錯
面對無病識感的家人,最常聽到家屬說:「我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故意不配合」、「我是不是太兇了?」
這裡請記得一件事:他真的不是在演戲。
他的大腦就像短路一樣,無法順利理解自己的狀況,這需要時間與策略慢慢修復。而你,也不是失敗的照顧者。你願意陪他走這段路,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如果你覺得真的撐不住,也可以考慮尋求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照顧者團體的協助,讓你的照顧之路不孤單。
真實案例分享:阿光的「我沒事」變成「我願意練」
阿光60歲,右腦中風後,左手完全無力,走路也不穩。但他一直跟醫護人員說:「我很健康,根本沒中風」,還堅持自己去上廁所,結果滑倒兩次。
治療團隊採取了以下策略:
-
每天固定讓他照鏡子,觀察自己左右臉與手的動作差異
-
拍下他行走不穩的樣子,請他自己看影片
-
設計一些「需要一點協助但不完全被幫」的訓練方式,讓他覺得自己還有能力
-
家人不再逼他承認有病,而是說:「你想多活動一點,我們陪你一起練」
兩個月後,阿光雖然還是有點固執,但已經會自己主動說:「我今天左手還是沒力,我們來試看看那個復健球好了。」
這不是轉性,是「理解」慢慢建立的成果。
結語:無病識感,是大腦在保護,也是在提醒我們放慢腳步
面對否認自己狀況的中風病人,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力氣,而是更深的理解與陪伴策略。這條路不容易,但只要有方法、有耐心,病人終究能慢慢看見改變,也願意再次踏出那一步。
—
到這裡,我們已經完整介紹了中風後常見的九大認知問題,每一種都有機會被理解、被訓練、被改善。下一步,不只是病人練得更好,更是家屬不再孤單,走得更穩。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分享給需要的人,讓更多家庭知道:中風後的生活,不只可以繼續,更可以重新建立!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