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照顧指南|家屬如何協助復健?掌握五大原則陪伴持續進步

中風照顧指南|家屬如何協助復健?掌握五大原則陪伴持續進步

照顧一位中風的家人,是一場既漫長又不確定的旅程。你可能曾問自己:「他真的還能恢復嗎?我們做的這些到底有沒有用?」

這些疑問,其實不只有你有。
2023年英國與愛爾蘭的最新中風臨床指引指出:家人不只是照顧者,更是幫助患者恢復的關鍵角色。不論你是不是專業人員,只要掌握正確觀念,就能成為病人最有力的支持者。

這篇文章整理出 照顧中風病人時,家屬最需要知道的5大原則,幫你釐清觀念、找到方法,也更有信心走這段陪伴之路:


📌 5大中風家屬照顧原則總覽:

1️⃣ 別太早放棄:只要生活中還有困難,就有復健的潛能
2️⃣ 每天動比較重要:效果來自每天練了多少,而不是練了幾次
3️⃣ 找出想做的事:讓病人自己選目標,練起來才有動力
4️⃣ 先幫他找回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好,就容易放棄
5️⃣ 協助建立「自我訓練」習慣:回家後也能自己持續練


接下來,我們就從第一點開始聊起——「中風後真的還能進步嗎?」
別急著放棄,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你可以怎麼幫助他,一步步走得更遠。


1️⃣ 【照顧前必讀】中風後還能進步嗎?家屬別太早放棄

「醫生說可能不會好太多了,那還要繼續復健嗎?」 「已經過了半年了,他好像都差不多……」

這些話,很多家屬在心裡也曾想過。

但2023年最新版中風臨床指引明確指出:不應再以「沒有復健潛能」作為停止訓練的依據。因為中風後的恢復不只是動作能不能進步,更包括日常生活的適應、心理的重建、社會的參與與信心的恢復。

只要患者在生活中還有功能困難,就有機會透過復健改善,那就是有潛能。

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他現在不會走、不會講話、不會自己翻身,只要他還在生活裡遇到挑戰,還有我們能陪著他去突破的事情,那就「值得復健」,也「有機會進步」。

有些家屬會說:「這樣的狀況了,真的還會好嗎?」但復健不是追求一夕改變,也不是比別人快好,而是讓病人每一天都還能朝自己想過的生活靠近一點。

📌 家屬可以怎麼做?

  • 不要太快幫病人下結論:「這樣應該沒用了」這類語句,很容易讓病人連試的意願都沒了。
  • 幫助他看到小小的進步:不是只有「站起來、走很遠」才叫進步,能自己翻身、說清楚一個字、吃完一餐也都是改變。
  • 陪他重新參與生活:陪著他慢慢走去洗手間、讓他選自己今天要穿哪件衣服,都是參與的開始。

💬 真實故事:我們曾照顧過一位中風後左側癱瘓的女士,剛開始她幾乎無法坐起,也完全不相信自己能再恢復。家人並沒有勉強她做很多練習,而是每天陪她坐起來幾分鐘,慢慢增加時間,再從翻身、穿衣、到自己坐著喝一口熱茶。

半年後,她雖然還需要助行器,但已經能自己走進廚房、沖一杯咖啡。

她說:「這不是恢復到從前,而是我又能做自己。」

這就是潛能的意義:不是一定要恢復到過去的樣子,而是能再次參與現在的生活。

2️⃣ 【每天都能幫的事】復健關鍵不在做幾次,而是每天做多少

「一天做一點點就好吧,年紀也大了,別太累他……」 「他都不主動動,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幫……」

很多家屬在照顧時,會覺得:「只要有治療師安排,病人就會進步」,但事實上,真正讓病人變好的,不是治療師來了幾次,而是——每天到底動了多少、有沒有反覆、有沒有意義。

2023年英國與愛爾蘭中風臨床指引強調:「中風後的復健是一種再學習,需要大量重複、有目標的練習,才有可能讓大腦重新連結。」

而這樣的練習,不會只發生在治療課上,而是整天生活裡到處都是機會。

📌 家屬的角色:不是代替做,而是創造練習的時機

當病人一天能練習的時間愈多,效果就愈明顯。根據指引建議:

  • 每週至少安排 5 天訓練日
  • 每天累積至少 3 小時的功能性活動

這三小時並不需要一次做完,而是可以分段進行,而且不限於「治療師帶」的內容,只要是病人自己有參與、有目標的練習,都算在內。

🧩 家屬可以這樣幫忙:

  • 在生活裡找「可以練的事」
    • 早上起床後,陪他練習坐起、轉身
    • 用餐時讓他用患側手嘗試拿湯匙、擦嘴
    • 洗澡後協助他自己擦乾、穿衣服
    • 看電視時陪他練習抬手、打開關手指
  • 協助記錄、提醒、陪伴
    • 可以設計一個小小打卡表,幫助病人看到自己「今天做了什麼」
    • 在旁邊給他口頭鼓勵:「你今天自己站了兩次耶」
    • 每週向治療師簡單報告:「他最近比較常動哪邊、哪時候願意練」

🛑 小心「只靠治療師」的誤區

很多家庭會說:「我們有請治療師來就好了。」但以目前的醫療資源現況,不論是住院或居家,病人每天真正能分配到的治療時間,其實非常有限。

根據英國統計:每天獲得超過45分鐘復健的病人比例很低。 這也是為什麼——

✅ 自主練習 ✅ 家屬陪練 ✅ 小組活動或功能訓練

會被列為「必要條件」,而不是「輔助選項」。

💬 真實例子分享: 有位病人剛回家時,只願意練習每天一次坐站。家屬觀察他其實吃飯時也會想用手,就在餐桌邊放了一張卡片:「今天擦嘴成功了嗎?」

他開始每天吃完飯後自己擦嘴、擦桌子,後來還會主動去洗碗。這些生活裡的小練習,最後反而比治療課帶來更多變化。

🧠 小結:重點不是「有沒有復健」,而是「動了多少次、動的東西有沒有意義」

復健不是靠一兩個動作累積的,而是靠一整天裡「動起來的時間」。你不用陪著一直練,也不需要當老師,但你能做到的是:幫他找到練習的場景,鼓勵他動起來,陪他每天多走一步、多舉一下。

3️⃣ 【目標讓練習有意義】陪病人找出「他想做的那一件事」

「他這樣什麼都做不了,還能有什麼目標?」 「只要他好就好,我沒有別的要求……」

身為家屬,我們當然希望他快快好起來,但你有沒有想過:對病人來說,什麼叫做「變好了」?

是能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走去陽台澆花? 還是,能說一句想說的話?抱抱孫子?重新握住筆?

🔎 好的目標,來自病人心裡「想做到」的事

中風指引指出:目標不只是醫療計畫的一部分,而是幫助病人建立動機與方向的核心。

📌 有效的復健目標要具備:

  • 有意義:是病人「真的在意」的事
  • 可達成:難度適中,有努力就有機會做到
  • 具體明確:可以追蹤、觀察進度
  • 有時間性:有一個預期的練習期限

✅ 舉例來說:

  • 一週內可以自己從床上坐起來三次
  • 三週後希望能自己拿湯匙吃飯
  • 希望一個月後能走到客廳和家人一起看電視

這些目標,不是治療師決定的,而是病人自己想做、覺得值得努力的生活片段。

💡 家屬可以怎麼幫?

  • 陪他討論:你最想恢復什麼功能?
    • 如果能再做一件事,你最想做什麼?
    • 有沒有哪個動作讓你覺得「好希望再做一次」?
  • 寫下短期與長期目標
    • 短期:今天可以練站3次,這週希望能站穩5秒
    • 長期:一個月內自己刷牙、三個月後外出散步
  • 鼓勵他自己說出來
    • 讓病人自己講目標,會比我們幫他訂還有動力

📚 真實案例分享:一位從加護病房轉出的伯伯

他中風後右半邊癱瘓,說話也不清楚,家屬一開始覺得「這樣應該不會有什麼進展了吧?」

但治療師問他(透過白板筆談):「你現在最想做什麼?」 他寫下四個字:「自己刷牙」。

這看似小小的動作,卻讓他願意配合每天的訓練。兩週後,他已經能坐著刷牙——那天他的笑容,讓所有家人都紅了眼眶。

🧠 小結:目標,是復健的方向感,也是病人願意練下去的理由

當病人知道「我在為了什麼練」,即使辛苦也比較願意配合,甚至會主動嘗試。

作為家屬,我們不需要幫他設目標,但我們可以:

  • 陪他想
  • 幫他說出來
  • 支持他在每一個小目標上累積信心

4️⃣ 【信心是最好的復健藥】當他說「我做不到」時,你可以這樣做

「他知道要練,但就是不肯動……」 「我們都幫他安排好了,但他就是不配合……」

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這樣的無力感?明明身體條件還可以、時間也排好了,可是病人卻一句「沒差啦」「練了也不會好」就不願意動。

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 不是他懶,也不是不想好,而是——他「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 自我效能感,決定一個人願不願意改變

英國與愛爾蘭的臨床指引指出: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與中風後的生活功能、生活品質呈正相關,與憂鬱傾向呈負相關。」

簡單來說:

  • 一個人越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就越有可能參與復健、維持活動、持續進步
  • 反之,如果他覺得「我怎麼練都沒用」,就很容易放棄、不參與

📌 這種信心,不是自己會長出來的,而是需要「別人協助建立」

🧩 家屬可以這樣幫病人「重新相信自己」:

1. 給他「做得到的任務」

不是什麼都丟給他做,而是挑一些「一點點挑戰、但還做得到」的事。

例如:

  • 從「請他自己翻身」改成「幫他轉一半,請他完成另一半」
  • 從「自己刷牙」改成「先自己拿牙刷、抹牙膏,刷一小段」
  • 從「練站10次」改成「今天先挑戰3次,有成功再多做2次」

讓他感受到:「我不是沒用,而是我也能完成一部分」,這會成為他繼續努力的起點。

2. 幫他記錄「做到的事」

病人常會說:「我都沒進步」 但其實只是他「沒注意到進步在哪」。

你可以每天用一句話幫他記下:「今天你有自己坐起來三次耶」、「今天你有講出一個完整的句子」。

不用寫日記,用LINE記錄、拍照、貼便利貼都可以——重點是讓他「看見自己的進步」。

3. 給他「參考對象」

信心很多時候來自比較。

有時候,讓他看看別的中風者也在努力、也有進步,是很強大的鼓舞。

你可以:

  • 讓他看看病友的分享文章、影片
  • 帶他去參加團體活動、互助團體(可以觀察,不一定要參與)
  • 分享:「你看,這個阿伯一開始也都不會走,現在走得超穩」

這不是打擊他,而是告訴他:「如果別人做得到,你也可以試試。」

📚 真實例子:一位說「我都廢了」的伯伯

這位伯伯中風後右半邊癱瘓,整天臉臭、不講話,什麼都不想練。

團隊沒有逼他,而是讓他加入一個病友支持社團,看看其他病人怎麼練、怎麼生活。

幾天後,他突然對照顧者說:「那些人也都比我嚴重,還會練……我是不是也可以?」

後來他開始主動練習坐站、抬手,甚至每次還會自己打卡「今天站幾次」。

他說:「我其實不是怕累,是怕沒用。現在知道別人也一樣,我就覺得我還有可能。」

🧠 小結:自信不是灌雞湯,而是幫他看到「他自己也有能力」

當一個病人願意練,大多不是因為我們講得多厲害,而是——他心裡相信自己還有可能改變。

你能做的,不是逼他練,而是:

  • 陪他看見自己其實有做到
  • 給他一點點挑戰
  • 幫他從小地方找回主導感

這樣,他就會開始想「我是不是還可以再多做一點?」


5️⃣【回家後突然不練了?】自我導向訓練:讓病人每天都能「自己練一點」

很多家屬會發現,一旦病人出院、回到熟悉的家裡,復健的節奏就像被按了暫停鍵。

「在醫院還會練,回家後就什麼都不做了。」 「每天都我在提醒,他都懶得動,根本不像之前那麼認真了……」

其實,這不是病人懶,而是他少了「有人帶」的刺激與結構,容易失去方向。要讓進步不間斷,就要靠「自我導向訓練」。

🧠 什麼是自我導向訓練?

簡單來說,就是病人在沒有治療師在場的情況下,自己也能安排練習、自己完成訓練任務,讓復健融入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只靠特定時間或特定人來「帶著練」。

這類練習不需要昂貴器材,也不需要很難的技巧,而是重點放在「每天都能做一點、做得下去、有意義」的活動上。

📌 家屬可以怎麼幫忙?

✅ 幫他創造一個可以練習的空間與時段

  • 比如固定每天早上吃飯前、晚上看電視時各練一次
  • 用椅子、毛巾、水壺等家裡就有的東西做練習道具

✅ 協助他安排簡單又能重複的小目標

  • 例如:「今天開手握拳15次」、「今天自己站起來3次」
  • 可用打勾表、LINE紀錄、便利貼追蹤進度

✅ 把練習融入日常生活

  • 擦嘴、端碗、穿衣、轉門把、刷牙,都是最自然的練習素材
  • 讓患側手也參與這些動作,哪怕只是碰一下也有幫助

✅ 給他一點掌聲與肯定

  • 當他完成某項練習時,可以說:「你今天多動那邊的手了耶!」
  • 或是:「你自己站起來去廁所,真的比昨天更穩了。」

📚 真實案例:一位女士的日常練習

這位女士中風後手指很僵硬,雖然有每週一次的職能治療,但她覺得太慢。她每天安排自己練習15~20分鐘開合手指的動作,並搭配轉門把、握杯子、擦桌子這些家事任務。

三週後,她說:「雖然還是硬,但我感覺手比較不緊了,早上打開比較快。」

她沒有使用特殊器材,也不是花很多時間,但她每天都「有在動、有目標、有累積」,這就是自我導向訓練最重要的精神。

🧠 小結:真正的照顧,不是幫他做完所有事,而是幫他每天多做一點點

治療課程會結束,但生活不會結束。當家屬學會怎麼引導、安排與陪伴,病人就能在沒有治療師的日子裡,依然持續進步。

真正有用的復健,不只發生在治療室裡,而是在他每天吃飯、走動、穿衣、打開水龍頭的生活裡慢慢發酵。

你不需要很厲害,只要每天願意提醒他:「你可以再練一下」,就已經是最大的幫助了。

 


📅 結論:真正有效的照顧,是相信他能進步,並給他自己動手的機會

中風後的照顧不是把他照顧好,而是一起解釋病況、幫他找到目標、依照他的現狀,一起找到可行的方式並持續陪伴前進。

你的伴侶,不是一個總是懶得練習的人,而是需要一點時間、點醒與伴侶相信的同行者。

英國臨床指導告訴我們:家人的觀念、陪伴、參與,沒有輸給任何一種治療。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寶貴,歡迎收藏、轉發,或分享給現正照顧中的朋友。讓更多家人知道:他還能進步,而我能幫他走得遠。

資料來源: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for Stroke for the UK and Ireland

ℹ️
本文內容為復健練習經驗與教學分享,僅供參考,無宣稱療效。 實際情況請依照您個別的復健醫療團隊建議進行。 如對中風復健學習有進一步討論的需要,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