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場突如其來的腦中風,奪走了我們最習以為常的溝通能力時,整個世界彷彿被按下了靜音鍵。挫折、孤單、焦慮席捲而來,不僅是患者本人,家屬也同樣感到徬徨無助。
這就是「失語症 (Aphasia)」,一種因腦中風等腦部損傷,導致的語言能力障礙。面對失語症的復健之路,最重要的是要記住:失語症不等於智力退化。患者的思考、情感和記憶通常是完整的,他們只是暫時找不到通往語言世界的路。
這份完整的失語症復健指南,將是您與家人在這條語言復健路上的地圖,讓我們一起點亮溝通的燈塔,一步步找回順暢溝通的力量。
認識8大失語症類型:腦中風後的溝通挑戰
失語症並非單一狀況,根據大腦受損位置不同,會呈現不同的樣貌。理解患者屬於哪一種類型,有助於我們用更精準的方式進行語言治療與日常溝通。
- 布洛卡氏失語症 (Broca’s Aphasia) / 表達型
- 特徵:理解能力相對較好,但表達困難、說話費力、句子不完整。知道想說什麼,但就是「說不出口」。
- 韋尼克氏失語症 (Wernicke’s Aphasia) / 接收型
- 特徵:口語表達流利,但內容可能文不對題、語意錯亂。最大的困難在於聽不懂別人的話。
- 全失型失語症 (Global Aphasia)
- 特徵:最嚴重的類型,表達和理解能力都受到嚴重損害,是語言復健最艱鉅的挑戰。
- 命名困難型失語症 (Anomic Aphasia)
- 特徵:最常見的類型,主要困難在於很難叫出物品、人物的正確名稱。
- 傳導型失語症 (Conduction Aphasia)
- 特徵:理解能力好,口語也算流利,但「複誦」能力特別差。
- 經皮質運動型失語症 (Transcortical Motor Aphasia)
- 特徵:自發性語言很少,但「複誦」能力相對保留得很好。
- 經皮質感覺型失語症 (Transcortical Sensory Aphasia)
- 特徵:理解困難,但可以像鸚鵡學舌一樣流暢地複誦句子。
- 混合經皮質型失語症 (Mixed Transcortical Aphasia)
- 特徵:表達和理解都困難,但複誦能力保留。
復健的核心:先建立正向溝通的「心」環境
不論患者是哪一種類型,所有失語症復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一個充滿耐心、鼓勵與安全的溝通環境。想像語言的道路中斷了,我們要做的不是催促,而是一起攜手,慢慢地把溝通的橋樑重新搭建起來。這個「心」環境,就是最穩固的基石。
家屬可以這麼做:成為最強大的溝通夥伴
與失語症患者溝通需要技巧與耐心。您的角色不是考試的老師,而是並肩作戰的夥伴。
- 放慢速度,簡化語言:使用簡短、結構清晰的句子。
- 給予選擇題:這能大幅降低患者的表達壓力。
- 善用非語言溝通:您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都是溝通的一部分。
- 準備溝通輔具:小白板、圖卡都是神奇的工具。
- 創造安靜情境:關掉電視等背景噪音,讓患者能更專注。
- 耐心等待:給患者充足的時間去尋找詞彙。
- 肯定每個進步:正向回饋是最好的強心針。
- 維持社交互動:讓他感覺自己仍然是家庭的一份子。
失語症溝通練習(一):3步驟引導開口、表達需求
光有原則還不夠,這裡提供具體的互動練習,引導患者從被動回應走向主動表達。
第一步:從「二選一」開始,降低表達門檻
- 做法:與其問開放式問題,不如拿出具體選項。例如,拿著水杯和果汁問:「你想喝水?還是喝果汁?」
- 🎯 目標:患者能用手勢、眼神、或最簡單的詞彙做出選擇。
第二步:觀察與引導,連結感受與語言
- 做法:敏銳地觀察患者的表情和動作,並幫他說出可能的感受。例如:「我看你一直皺著眉頭,是不是哪裡不舒服?」
- 🎯 目標:在引導下,患者能用**點頭、搖頭或簡單的「是/不是」**來確認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鼓勵「主動發起」,重拾溝通自主權
- 做法:當患者嘗試主動表達時,無論多麼不完整,都要給予最熱烈的鼓勵。
- 🎯 目標:患者能不需提示,主動、自發地表達一項基本需求或想法。
失語症溝通練習(二):4個進階練習,從短句到分享觀點
當基本需求能表達後,進階的語言復健目標是將溝通提升到「生活」的層次。
一、 詞彙的積木遊戲:句子擴展練習
- 做法:以患者能說出的「核心詞彙」為基礎,由家人協助擴展成更完整的句子,並鼓勵患者模仿。
- 🎯 目標:鼓勵患者嘗試將2-3個詞彙組合成有意義的短句。
二、 我看到什麼:描述與形容練習
- 做法:利用圖卡或真實景象,引導患者描述他所看到的人事物。
- 🎯 目標:患者能針對一個情境,說出至少1-2個描述性的詞語。
三、 說一個小故事:序列與敘事練習
- 做法:從日常活動開始,用「首先…然後…最後…」的框架來引導。
- 🎯 目標:患者能夠在家人的引導下,講述一件有2-3個步驟的事件。
四、 你覺得呢:社交與觀點表達
- 做法:在共享的活動中,主動詢問患者的看法,並給予簡單的選項。
- 🎯 目標:讓患者習慣於表達主觀意見,重拾社交自信。
個案可以這樣練:5個自主語言復健活動
復健的主角,終究是患者自己。持之以恆比單次時間長短更重要。
- 從「命名」開始:每天看著家中物品,練習說出它們的名字。
- 利用「圖像」練習:翻開雜誌或相簿,試著描述圖片裡的人在做什麼。
- 「閱讀」與「朗誦」:從您感興趣的標題開始,大聲地唸出來。
- 「書寫」的輔助:如果說不出來,試著寫下來,從自己的名字開始。
- 「唱歌」的魔法:許多患者雖說話困難,卻能順暢地唱出熟悉的歌曲。
結語
失語症的復健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過程中會有進步,也可能會遇到停滯期。請務必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他們會為您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復健計畫。
給家屬:您的耐心與愛,是最好的良藥。 給患者:請不要放棄,您大腦的可塑性超乎想像。
每一次的嘗試,每一個努力發出的音節,都是您走在回家路上,堅實而響亮的一步。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