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不是不會做,是太難了!
你有沒有試過,明明知道「要做什麼」,但手腳就是不聽使喚?像是明知道湯匙在面前,卻怎麼樣也舀不起來,或是明知道要扣上鈕扣,手指就是對不上洞口。這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手殘一下,但對中風後的朋友來說,這些「日常小事」卻是一場場硬仗。
「我爸以前自己去爬山、出國,現在連從床上坐起來都會喘。」「他不是不想自己穿衣服,而是扣子扣不到,穿個褲子滿頭大汗。」
這些話,是家屬最常說出口的心聲。
職能治療師在幫助中風患者重建生活時,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日常活動「拆解」,找出卡關的地方,並調整步驟、改變環境、加入輔助工具,讓個案能重新做回那些「他自己想做的事」。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的秘密武器:活動分析(Activity Analysis)。
活動分析是什麼?職能治療師的透視眼
根據最新的《職能治療實務框架:領域與過程》(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 Domain and Process, Fourth Edition, OTPF-4),職能活動(occupations)被分類為多種面向,其中最核心的兩類是:
- 日常生活活動(ADLs):如穿衣、洗澡、刷牙、如廁、進食、移位等。
-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IADLs):如料理、購物、打電話、用手機、管理藥物、交通搭乘等。
這些活動看似理所當然,但對中風朋友來說往往困難重重。例如:
- ADL 範例:穿衣時卡在穿袖子;洗澡時無法單腳跨入浴缸;刷牙時手顫無法精確對準口腔。
- IADL 範例:使用手機手指無法穩定滑動螢幕;去市場買菜時常要拿袋子,走動時動線擁擠反而容易絆倒;在家煮飯時,單手開瓦斯、翻鍋鏟就讓人手忙腳亂。
職能治療師進行活動分析時,會將這些複雜的職能活動,拆解為小步驟與能力組成,再依據個案的狀況調整訓練方式或設計代償策略,讓復健不只是練動作,而是找回真正想做的生活。
從職能治療的觀點來看,每一個日常生活行為,無論是穿衣服、吃飯、刷牙、開車,甚至只是從椅子上站起來,都不是「單一動作」而已,而是牽涉到一連串身體、心理、認知、環境的整合行為。
我們不會只問「你會不會刷牙」,而是問:「你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完成刷牙?需要幾分鐘?用什麼工具?是不是有哪一步卡住了?」這就是職能治療師的「職能分析」,它比「活動分析」更個人化,更貼近你實際的生活。
職能治療如何解讀「能力」:身體功能、做事技巧與生活習慣
在職能治療中,我們常談到「能力」這回事。這可不是一句簡單的「會不會」,而是職能治療師會透過《職能治療實務框架:領域與過程,第四版 (OTPF-4)》這套專業指引,仔細拆解、評估的一系列要素。簡單來說,這些「能力」主要指的是您的身體功能、做事技巧,以及您生活中的習慣和角色。了解這些,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為中風朋友量身打造復健計畫,找回有意義的生活。
在職能治療中,我們所指的「能力」涵蓋了三個主要面向:
身體功能:身體內在的運作系統
「身體功能」指的是您身體各個系統的生理運作,包括您的心理狀態。這些功能就像您身體裡的各種「零件」,它們是否運作良好,會直接影響您做事情的表現。職能治療師在評估時,會判斷某項活動對這些「零件」的要求高不高,以及它們在活動中會受到多大的挑戰。
以下是身體功能的一些主要類別:
- 腦部思考(特定心智功能)
- 高階認知:大腦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比如判斷(做決定)、概念形成(理解抽象概念)、後設認知(自我反思)、實作(動作規劃)、認知彈性(會不會變通)和洞察力(了解自己狀況)。
- 注意力:專注力,包括持續性、選擇性、分散性和轉移性。
- 記憶:記事情的能力,包括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
- 知覺:大腦辨識和理解各種感官訊息的能力,比如聽覺、觸覺、視覺、**前庭知覺(平衡感)和本體感覺(身體位置感)。
- 思考:思緒是否清晰、有邏輯。
- 情緒:您的情感狀態。
- 自我與時間的經驗:對自己身份和環境的認知。
- 整體精神狀態(全面心智功能)
- 意識:保持清醒和警覺。
- 定向力:知道自己是誰、在哪、何時。
- 心理社會:與人互動、建立關係的能力。
- 氣質與性格:您的個性特質和動力。
- 精力:您的心理耐力、活力和動機。
- 睡眠:身體和心智休息的能力。
- 感官功能:身體的感應器
- 視覺、聽覺、味覺、嗅覺、本體感覺、觸覺:五官和身體感應器的功能。
- 內感受:感知身體內部(飢餓、心跳等)的感覺。
- 疼痛:感知身體疼痛。
- 溫度與壓力敏感度:偵測冷熱和壓力的能力。
- 身體動作(神經肌肉骨骼與動作相關功能)
- 關節與骨骼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彎曲伸直範圍)和關節穩定性(關節穩不穩)。
- 肌肉功能:包括肌力、肌張力(肌肉緊繃程度)和肌肉耐力。
- 動作功能:包括動作反射、非自主動作反應(平衡調整)、自主動作控制(有意識地控制動作,如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和步態)。
- 身體維生系統
- 心血管、血液、免疫與呼吸系統功能:心臟、肺部等確保身體正常運作。
- 聲音與言語功能:發聲、說話流暢度等溝通能力。
- 消化、代謝與內分泌系統功能:食物消化、能量轉化。
- 泌尿生殖與生殖功能:例如控制排尿。
- 皮膚及相關結構功能:皮膚保護、感知功能。
執行技能:把事「做出來」的技巧
「執行技能」指的是您在實際做事情時,可以被觀察到的動作和行為品質。這些技能可以透過練習而進步。它們和「身體功能」不同,身體功能是內在的「零件」,而執行技能是這些「零件」合作後,您展現出來的「表現」。
執行技能主要分為三大類:
- 動作技能:身體如何移動與操作物品
- 身體定位:如穩定(身體不晃動)、對齊(姿勢端正)、定位(和物品距離)。
- 獲取與握持物品:如伸取(伸手)、彎曲(彎腰)、抓握(拿穩)、操作(靈活使用手指)。
- 移動自身與物品:如協調(手腳配合)、移動(推拉)、舉起(抬起)、行走(穩穩地走)、運輸(邊走邊拿)。
- 維持表現:如耐受(持續做不累)、步調(動作速度一致)。
- 處理技能:腦袋如何思考、規劃與解決問題
- 維持表現:如步調(心理節奏)、專注(不分心)、聽從(完成任務)。
- 運用知識:如選擇(選對)、使用(正確用)、處理(小心拿放)、詢問(適時問)。
- 組織時序:如啟動(不猶豫開始)、持續(不間斷)、排序(正確順序)、結束(適時收尾)。
- 組織空間與物品:如搜尋/定位(找到)、收集(集中)、組織(擺放整齊)、導航(順利移動不碰撞)。
- 適應表現:如注意/回應(對環境變化反應)、調整(會變通)、調適(預防錯誤)、受益(從經驗中學習)。
- 社會互動技能:如何與他人溝通互動
- 啟動與結束互動:如接近/開始、結束/脫離。
- 產生社會互動:如產生言語、打手勢、流暢地說話。
- 身體支持互動:如轉向、目光接觸、定位自己、觸碰、調節(情緒控制)。
- 言語支持互動:如提問、回覆、揭露(分享感受)、表達情緒、不同意、感謝、轉換(話題)、適時回應、適時持續、輪流、匹配語言、澄清、承認與鼓勵、同理。
執行模式:生活中的習慣與角色
「執行模式」是影響您如何參與日常活動的習慣、規律、儀式和角色。這些看不見的模式,卻深深影響著您做事情的方式和動力。
- 習慣:您每天重複、幾乎自動化的行為。
- 常規:您日常活動的固定流程,提供生活結構。
- 儀式:有特殊文化、精神或社會意義的行動。
- 角色:社會或文化對您在家庭或社會中位置的期望行為。
職能治療師的「透視眼」:活動分析 8 步驟實戰
職能治療師就像一位偵探,會用一套系統性的方法來「分析」你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這套方法根據 OTPF-4 指引,包含 8個步驟,讓治療師能全面地了解你面臨的挑戰。以下我們將以中風後右側偏癱,且伴隨輕度失語症與平衡感不佳的林奶奶,想獨立「出門購物」為例,帶您一步步了解這個過程:
步驟 1:搞清楚林奶奶想做什麼事?
職能治療師會先和林奶奶確認:妳想做的是什麼?是去巷口超商買牛奶,還是去大賣場採買一週的食材?「購物」對林奶奶來說,是包含從家裡出發、搭車、在超市裡挑選、結帳到安全回家,所有過程的「職能」。我們會先把它拆解成幾個大任務,例如:準備出門、移動到超市、在超市內購物、結帳、將物品帶回家、整理物品。這樣才能看得更清楚、分析更精準。
步驟 2:這件事對林奶奶有多重要?
對林奶奶來說,「出門購物」的意義遠不只買東西。這可能代表著她維持獨立性、掌控家庭生活、與社區連結的渴望。她過去習慣自己挑選食材,相信新鮮的食材能讓家人吃得健康,這是她的價值觀。失去這項能力,可能會讓她感到沮喪、無用,進而影響她的情緒與自我認同。身為家庭主婦的角色,購物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實用性職能。我們會透過聊天,了解這件事對她內心深處的意義。
步驟 3:需要什麼東西?在哪裡做?和誰一起做?
這一步我們會深入分析「購物」這件事的「外部條件」:
- 物品和其屬性:林奶奶需要她的輪椅/助行器(我們要考慮輕不輕、穩不穩、好不好收折),一個好提又容量足夠的購物袋,還有錢包和手機(要方便她單手拿取和使用)。購物清單的字體大小、是否方便單手拿取,也都是考量點。
- 空間需求:林奶奶家門口是不是平坦無障礙?走到超市的路況如何?有沒有階梯或坑洞?超市裡面走道寬不寬敞?貨架高不高?燈光夠不夠亮?結帳櫃檯方不方便輪椅靠近?這些空間的特性,都會直接影響她能否順利購物。
- 社會需求:購物時,林奶奶可能需要與店員口語交流(詢問商品、結帳溝通),也需要與其他購物者保持距離,避免碰撞。她要遵守超市的排隊規矩。如果遇到拿不到的商品,她是否能向陌生人尋求協助?若有家人陪同,家人協助的方式和溝通也很重要。
步驟 4:林奶奶怎麼做?順序是怎樣?大概花多久時間?
職能治療師會像拍電影一樣,把林奶奶購物這件事的每個小步驟都詳細列出來。我們會用「動詞」來描述,讓每個動作清晰可見:
- 準備:穿好鞋、拿起購物袋、錢包、購物清單、手機。
- 出門:透過家門口,沿人行道移動至公車站牌或直接前往超市。
- 搭車(若需要):等待公車、上車(右側偏癱可能需輔助)、找位子坐下、下車。
- 進入超市:透過超市入口(感應門或手動門)、找到超市手推車(是否能單手推動、轉彎?)。
- 購物:閱讀購物清單、在貨架間移動搜尋商品、伸取商品(右側手無力,要用左手)、將商品放入購物車、辨識商品價格。
- 結帳:將商品從購物車取出放到櫃檯、等待結帳、從錢包拿出錢/刷卡、收回零錢/卡片。
- 返家:移動回家,透過家門。
- 整理:將商品從購物袋取出、歸位。
整個購物過程,可能會比林奶奶中風前花費更多時間,因為每個動作都可能變慢,也更容易累。職能治療師會設定實際可行的時間限制,並提醒家人預留足夠的時間,避免催促。
步驟 5:林奶奶的身體需要動用哪些功能?
這一步我們會深入到身體「內部」來看,評估林奶奶的身體功能在購物時會受到哪些挑戰:
- 腦部思考(心智功能):她能否規劃購物路線、控制預算、解決找不到商品等突發問題、判斷環境是否安全?在嘈雜的超市裡能否保持專注、選擇性地注意商品訊息?她能不能記住購物清單的內容、商品大概的位置?
- 感官功能:她的眼睛能不能看清楚商品、價格、路況?耳朵能不能聽清廣播或店員對話?她的身體平衡感如何?右側身體的觸覺和位置感是否能感知商品的質地和手腳的擺放?
- 手腳動作(神經肌肉骨骼與運動功能):她的腳步穩不穩?有沒有力氣維持站姿、推購物車、提購物袋?右側身體的肌肉張力會不會讓動作僵硬或無力?她的左手能否靈巧地拿錢、拿商品?
- 心肺耐力:長時間的走路、站立和提東西,會不會讓她感到疲勞或喘息?
步驟 6:林奶奶身體哪些「零件」在工作?
這一步我們會找出是林奶奶身體的哪些「構造」在支持這些功能,以及哪些部位可能因為中風而受損:
- 神經系統:控制動作和思考的大腦(特別是右側大腦受損的區域,可能影響左側身體)、傳遞訊息的脊髓和神經。
- 感官器官:影響視覺辨識和聽覺的眼睛和耳朵。
- 動作相關結構:支撐身體和提供力量的下肢(髖、膝、踝關節及周圍肌肉)、軀幹(脊柱、核心肌肉),以及負責抓握和操作的上肢(肩、肘、腕、手、手指的骨骼、肌肉和關節)。
- 循環與呼吸系統:確保心臟和肺部在長時間活動下能正常運作。
步驟 7:林奶奶會展現出哪些「做事的技巧」?
我們會觀察林奶奶在購物時「實際做」的表現,這些是我們能直接看到的執行技能:
- 動作技巧:她走路穩不穩?推購物車會不會歪?拿商品會不會掉?付錢時手抖不抖?
- 處理技巧:她會不會按照購物清單的順序買?遇到找不到的東西會不會變通?有沒有專心在購物上?結帳時能不能記得把錢收好?
- 人際互動技巧:她會不會主動問店員商品在哪裡?能不能聽懂店員的話並回應?
步驟 8:這些分析,要怎麼幫助林奶奶?
所有這些詳細的分析,都是為了幫林奶奶設計最有效、最適合她的復健計畫。
- 「調整」活動或環境(Adaptation):就是讓事情變得更簡單、更容易完成。例如:
- 換個工具:幫林奶奶找一個輕巧又穩的助行器附購物籃,讓她可以推著走,不用手提購物袋。或者使用單手就能開啟的錢包。
- 改變做法:初期建議她只購買少量、輕便的物品,或是先讓家人載她到超市門口,減少走路的距離。
- 改造環境:建議家屬調整家中玄關空間,方便林奶奶進出;或是與社區超市溝通,了解是否有無障礙設施或店員協助服務。
- 「分級」挑戰(Grading):就像玩遊戲打怪一樣,我們會調整難度。
- 降低難度:林奶奶可以先從居家環境內練習拿取、攜帶物品。中期再到住家附近的小商店購物,購買清單上的單一物品。
- 提高難度:等她有信心了,再試著去較大、人多的超市購物,以提升她在複雜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專注力;甚至練習獨立搭乘公車前往超市。
- 「提供鷹架」(Scaffolding):剛開始時,治療師或家人會全程陪同林奶奶,提供必要的口頭提示和肢體支持,然後隨著她的進步,再逐步減少協助,直到她能自己完成。
- 訓練林奶奶的能力:針對她比較弱的功能進行特別練習。例如,平衡感不好的,就多練平衡運動;手部無力的,就強化左側肢體和核心肌群;記憶力不好的,就多用清單或口頭提醒;針對失語症,練習簡單的購物相關詞彙或非語言溝通技巧。
- 詳細記錄:我們會仔細寫下林奶奶在每次購物練習中遇到的困難、她的進步,以及治療師所採用的策略,例如:「林奶奶在貨架前彎腰取物時,平衡感仍不佳,需扶助行器。治療師指導其利用健側手支撐,並簡化取物高度,以提升運動技能『穩定』和『彎曲』。」這些記錄能讓大家看到復健的成果。
兩大方向:訓練與代償,要做就做得聰明
在職能治療中,協助中風患者回到生活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訓練」與「代償」。這兩者並不是對立,而是可以根據個案狀況靈活選擇、交替使用的策略。
訓練:有機會就練,讓大腦重新學會做事
訓練的重點是「能力尚可恢復」、「有可能改善」,我們會針對不足的能力設計練習,包括:
- 單一能力訓練:針對某個關鍵動作進行重複練習,例如肩膀穩定、前臂翻掌、手指張力調節等。
- 分解步驟訓練:將整個活動拆解為小步驟,依序練習,例如先練習穩定拿牙刷,再加入擠牙膏,最後練習整套動作。
- 情境式活動訓練:模擬真實生活中的活動流程,如從早上起床、從床邊站起來、走進廁所、洗臉刷牙、準備早餐等連貫活動。
- 難度調整策略:依照個案能力調整活動的挑戰程度,例如改變位置、降低速度、減少外在干擾等方式,讓練習更符合能力範圍。
這類練習可以強化大腦與身體的連結,是促進神經可塑性(大腦學習新技能的能力)的主要方式。
代償:讓生活先繼續,是一種聰明的選擇
代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對現實情況的聰明因應。當某些動作暫時無法做到、練起來成本過高,或對生活影響太大時,代償就是讓生活「先能進行」的方法。
很多人一聽到代償就皺眉,彷彿用了代償就等於放棄復健。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使用各種代償:
- 你用手機導航,是因為不用記路。
- 你戴眼鏡,是因為視力不完美。
- 你用自動洗碗機,是因為手洗會太累。
那麼,中風者使用單手輔具吃飯、坐下穿褲、用扶手下床,又為什麼就不能叫做聰明的生活方式呢?
代償分為三種層次:
- 策略代償:改變做法,例如穿衣從坐姿改成躺姿進行。
- 環境代償:改變環境配置,例如桌面高度調整、將常用物品放近。
- 輔具代償:使用工具幫助完成活動,例如防滑握把、單手砧板、浴室坐椅。
最重要的不是是不是「照原本方式做」,而是「能不能自己完成這件事」。
在訓練與代償之間,職能治療師會根據個案的能力、動機、生活場景與安全性綜合評估。兩者可以交替使用,也可以搭配進行。真正的目標不是恢復一模一樣的動作方式,而是恢復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
職能治療怎麼決定訓練還是代償?
在實際的復健現場,決定使用訓練還是代償,並不是簡單的二選一,而是根據「這個人」「這個階段」「這個目標」來量身設計的彈性策略。
有些人說:「我爸很有毅力,他想靠自己練回來,不想用輔具。」也有家屬說:「能不能讓他快點可以自己洗澡,我快累壞了。」這兩句話背後反映的,就是「個人目標」與「家庭現實」的拉鋸,而職能治療師做的,就是協助在中間找出一條平衡的路。
我們通常會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評估與決策:
- 能力狀況與恢復潛力:如果個案的身體功能已有部分恢復,且有潛力繼續進步,那就可以透過階段性訓練拉高能力上限。但如果受限因素明顯(如認知退化嚴重、肌肉張力過高、活動限制大),就應該善用代償策略,避免強行訓練導致挫折或安全風險。
- 活動的急迫性與日常重要性:像「如廁」「洗澡」這種關乎自主與尊嚴的活動,代償策略的介入往往更即時、實際,可以先幫助他們「做到」,而訓練可以放在某些非急迫但重要的功能(如:寫字、做菜、使用手機等)。
- 個人動機與目標:有些中風朋友強烈希望「靠自己做到」,那我們會盡量保留訓練空間,即使中間需要部分代償,也會設計讓訓練與代償並行的做法。反之,若個案對復健參與度低,則應先透過代償幫他「做得到」,找回成就感,再逐步引導進入訓練模式。
- 家屬照顧壓力與資源:照顧者也是治療計畫中的重要角色。如果家屬非常疲累,過於依賴訓練、進展慢的模式,反而容易磨損彼此關係。這時候,使用輔具或策略代償,先讓照顧者能喘口氣,是很必要的現實考量。
所以,訓練與代償不是你死我活的選擇,而是可以階段性轉換、並行設計的彈性策略。職能治療師的價值,不只是讓中風患者「動得起來」,而是讓整個家庭「撐得下去」,並一起看到希望。
活動分析也幫助我們「選目標」與「看進步」
活動分析除了幫助我們設計訓練與代償計畫,更重要的,是協助中風朋友與家庭「看見希望」與「建立信心」。在中風復健這條漫長的路上,如果看不到成就感,很容易半途而廢;而活動分析,正是讓進步變得看得見的工具。
選目標:從生活出發,而不是練功能
許多中風朋友常常被問:「你想要恢復什麼?」但他們可能會回答:「我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活動分析的價值在於,我們不用從功能開始問,而是從「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情」開始談。
有人想抱孫子,我們就分析「坐姿平衡」「雙手環抱」能不能練。有人想出門買早餐,我們就分析「走路耐力」「手提塑膠袋」需不需要協助。有人想自己做咖啡,那我們就來看「單手操作濾杯」「手指捏糖包」是不是需要設計練習。
當目標是他真正想做的事,動力自然會提升,練習就不再只是「復健」,而是「找回生活的一部分」。
看見進步的證據:讓「做到一半」也值得被肯定
有些朋友進步很慢,一個月也只能多抬高手臂五公分;有些人練了一年,還是穿衣穿得慢。但透過活動分析,我們可以拆解步驟,記錄每一個小進步。
- 從「需要人幫忙穿衣」→「一個人用策略穿寬鬆的衣服」
- 從「拿不動湯匙」→「可以用湯匙挖到食物碰到嘴但會漏食物」
- 從「進浴室會跌倒」→「可以使用浴椅完成全程洗澡」
這些進步,或許不是什麼劇烈的恢復,但對病人來說,就是生活裡的里程碑。
透過活動分析,我們不只是記錄能不能做到,而是看見「做到多少」「多了哪一步」「少了哪個代償」,這讓整個復健變得更細緻、更貼近真實,也更有鼓勵人心的力量。
除了幫助我們設計訓練與代償計畫,活動分析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功能,就是協助病人「重新連結自己的角色與生活節奏」。
在職能治療架構中,這稱為「表現模式(Performance Patterns)」,包括一個人過去的生活習慣、日常常規、個人儀式與扮演的角色。這些模式看起來不那麼明顯,卻往往是影響「復健動機」與「生活重建信心」的關鍵。
有些人會說:「我爸的狀況就是一成不變,每天都在家裡發呆。」但如果你問得更深一點,可能會發現:他以前每天早上一定泡一壺茶、一定看報紙、每個週五晚上會去打麻將。
這些日常行為,都是可以作為職能治療目標的「線索」。
當我們讓病人重新建立起「早上起來自己泡茶」「能穿衣走出門丟垃圾」「週末能去廟口和鄰居聊天」的節奏時,其實就是在重建他作為一個「生活參與者」的角色。
這也是活動分析的威力:它不只是讓病人學會穿衣吃飯,而是讓他重新找回**「我是誰」**。
結語:生活,就是最好的復健場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也想再次強調:職能治療師不是命令你該怎麼做的人,而是陪你一起找到做法的人。我們就像一個生活教練,也是一位合作顧問。我們會問你想做什麼,幫你一起拆解活動,陪你練習每一個步驟,也在你遇到困難時,提供策略與工具。
我們不是要幫你「安排人生」,而是讓你重新「掌握生活」。
在職能治療裡,我們一直相信一件事:復健不是「把失去的功能練回來」而已,而是「把生活重新拼湊起來」。
你可能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動作俐落,但你還是可以有自己的節奏;你可能需要別人幫一點忙,但你依然可以保有選擇的權利。
活動分析讓我們得以拆解問題、設計訓練、安排輔具,也讓我們不被表面現象困住。當別人看到的是「他還不會扣鈕扣」,我們看到的可能是「他已經能伸手過腰、能坐穩三分鐘、能抬手臂到胸口了」。
對中風病人來說,這樣的進步,值得被看見。對家屬來說,這樣的角度,也能重新點燃陪伴的信心。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理解職能治療師在做的不是神蹟,而是一種把「做不到的事」變成「可以嘗試」的過程。我們不是要你恢復得多完美,而是想陪你一起,把生活重新撿起來。
就從今天開始吧。也許先從自己穿上襪子,也許先從能自己挑一件衣服。因為只要你還有想做的事,那條生活的路,就還能繼續走下去。
📌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或家人有幫助,歡迎分享出去,讓更多中風病友與照顧者看見。 ✉️ 如果你想更了解適合自己的復健方式,也歡迎透過社群私訊交流。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