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的復健,很長、很累、也常常很孤單。這篇文章想告訴你一件事:心穩下來,身體比較有機會進步。
「正念」是一套簡單的練習,不用打坐、不用上課,在床上、吃飯、走路時都能做。它可以幫忙三件事:
心情比較穩、動作比較聽使喚、腦袋比較清楚。
接下來,我會帶你認識正念,教你 5 個在家就能做的小練習,也會提醒照顧你的家人,可以怎麼溫柔地陪你一起練。
重點閱讀
一、開場:為什麼中風後特別需要「正念」?(擁抱你的情緒)
如果你是中風的倖存者,或許你正經歷著巨大的心理挑戰,這些感受遠比看得見的肢體無力更讓人煎熬。
「我很怕我會越來越退步。」
「明明我的手在動,心裡卻覺得自己做不到。」
「復健太累了,每天都像在應付一場場的考試,壓力大到肌肉都是僵硬的。」
這些感受都是真實且正常的。中風不僅影響了身體,更影響了你的情緒大腦。你可能正在與焦慮、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是對自己的批判抗衡。
事實上,當你的情緒大腦被這些壓力淹沒時,身體會進入一種「戰或逃」(Fight-or-Flight)的緊張狀態。這種持續的心理壓力會讓你的肌肉更緊繃,注意力難以集中,結果是:你越努力,復健效果卻越不理想。
正念(Mindfulness)的引入,就是為了幫助你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正念不是宗教,也不是要你強迫自己「變得很開心」。它是一種有科學基礎的練習,教導你如何以一種溫和、不批判的態度,把注意力帶回此時此刻的身體感受和動作細節。正念不是要消除你的痛苦,而是成為你心靈最關鍵的錨點,讓你在復健的巨浪中,找到穩定的力量。
二、什麼是正念?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
正念的核心,是三個簡單的要素:覺察(Awareness)、接納(Acceptance)、不批判(Non-judgement)。
- 覺察: 知道此時此刻,你的身體和心靈正在發生什麼。
- 例如: 「我感覺到我的腳底正接觸著地面。」
- 接納: 允許這個事實存在,無論是好是壞。
- 例如: 「我的手現在無法抬高到超過肩膀,我允許這個現象存在,不與它抗爭。」
- 不批判: 不對這個事實附加任何好壞的判斷或標籤。
- 例如: 「手無法抬高」只是一個現象,我不去想『我怎麼這麼沒用』。
正念與放鬆的差別: 很多人以為正念就是「放鬆」或「放空」,但這是誤解。正念要求的是專注和警覺,目的是訓練你的注意力,而不是追求一種「無思無想」的狀態。雖然正念常常帶來放鬆感,但那只是練習帶來的其中一個結果,而不是目的本身。
中風患者最常誤會的兩件事:
- ➊ 以為正念就是「放空」: 正念恰恰是要求你高度專注。在復健中,這種專注是你的大腦學習新技能的關鍵。
- ➋ 以為不能動、不能走就無法練: 正念的練習對象是你的注意力。即使你的患側動不了,你仍然可以專注於呼吸、或專注於腦中「意圖」做出動作的念頭。
三、正念如何幫助中風患者?(結合復健原則與生物心理機制)
正念的價值在於它從心理、生理、到大腦學習的機制上,全面優化了你的復健過程。
1. 強化大腦學習能力:加速神經連結的重塑
復健的關鍵是讓受損的大腦重新建立新的神經連結,這就是大腦可塑性(Plasticity)。你可以將它理解為:大腦正在學習新的走路方法。這需要高度專注的重複練習。
- 專注力提升: 正念練習能強化你大腦負責注意力和執行功能(Frontal Lobes)的區域。這對你有什麼幫助?它意味著你更容易集中精神,不會感覺腦袋一片混亂,在復健時能更專注地執行複雜的指令。
- 神經回饋強化: 正念訓練能增強你大腦的參與度 (Attention-driven brain activity),提高你對復健動作的控制學習效率。簡單來說,當你帶著正念去練習時,你的大腦會更快、更有效地接收到「這個動作是對的」的回饋信號。
📖 核心觀念: 想讓復健效果更好?你必須了解的「動作學習」是什麼
2. 降低體內「火氣」:緩解肌肉僵硬與疲勞
你可能常覺得肌肉緊繃、容易疲勞,這與體內的慢性壓力有關。當你處於焦慮時,身體會分泌皮質醇(壓力荷爾蒙),導致肌肉持續緊張。
- 調節壓力反應: 正念能透過提升迷走神經(Vagus Nerve)的活性,幫助身體從戰鬥模式(交感神經)切換到休息模式(副交感神經)。這能讓你降低肌肉張力與不必要的代償動作,讓你感覺比較放鬆、動作會比較流暢。
- 減少炎症因子: 醫學研究發現,正念練習可以顯著降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例如 TNF-$\alpha$、hs-CRP、IL-6)。這些是身體「發炎」或「慢性壓力」的訊號。這對你意味著:你身體裡的火氣會變小,讓你感覺比較舒服、比較不緊繃,也比較不容易精神疲勞。(相關研究可參考文末)
3. 提升復健動機:拿回主動權
正念訓練幫助你辨識和放下「我不行」、「我做不到」的負向內在對話。通過不批判地觀察當下的微小進步,你能夠感受到對自己身體和復健過程的控制感。這種內在力量,是提升復健動機、持續前進的燃料。
📖 病友指南: 中風復健怎麼做才有效?五大關鍵幫你找回康復的方向與信心
四、臨床可立即使用的 5 個正念練習(針對中風患者設計)
這些練習可以直接融入你的生活,不需要額外的器材或場地。
1. 呼吸覺察(最基礎)
- 練習場景: 躺在床上準備睡覺時、坐在餐桌前等待吃飯時,或是在每次復健開始前。
- 做法: 找一個舒服的坐姿或臥姿。閉上眼睛,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氣息進出鼻腔或腹部的感覺上。當你的思緒飄走時,輕柔地將注意力再拉回呼吸。
- 做到什麼就算有練: 如果你今天只記得「三口專心的呼吸」,那就已經有在練正念了。
- 效果: 迅速降低焦慮,讓你的大腦進入最適合學習的「平靜專注」狀態。
2. 身體掃描(特別適合感覺遲鈍或忽略患側的人)
- 練習場景: 晚上躺在床上、看電視時,或在物理治療前。
- 做法: 從腳趾開始,依序將注意力移動到身體的每個部位,直到頭頂。在患側,不帶期待地去「尋找」是否有任何感覺,即使是麻木、壓力或冰冷感,都只是單純的觀察對象。
- 做到什麼就算有練: 今天只要能溫柔地觀察到患側的「無感」本身,就已經在重建大腦地圖了。
- 臨床應用: 這能幫助你重新與患側身體建立連結,就像在大腦中重建身體地圖,對於感覺遲鈍或半側忽略的患者尤為重要。
3. 正念伸手:將注意力放在動作感覺
- 練習場景: 每天吃飯時,練習抬手拿東西時,或練習扣鈕釦時。
- 做法: 將你的意識放在動作的過程,而不是能不能拿到東西。專注在力量緩慢啟動的感覺、手臂移動的重量感、關節的細微摩擦。就算只抬高了 5 公分也沒關係,重點是那 5 公分裏面發生的感覺細節。
- 做到什麼就算有練: 今天只要有一個動作,你是「有注意到自己怎麼用力」的,那就已經在訓練大腦了。
- 文獻應用: 這種專注是正念運動訓練的核心,讓你做復健動作時會更有控制感。
4. 正念步行(適合可移位/可行走者)
- 練習場景: 走去廁所的時候就可以練,不用特別出去走廊或公園。
- 做法: 慢慢行走。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腳掌的細微感受:腳跟離地、腳掌提起、腳掌向前擺動、腳掌落地、感受腳掌重量從腳跟轉移到腳趾、最後離地。
- 做到什麼就算有練: 如果今天你發現自己分心了,只要溫柔地將注意力拉回腳底一次,就已經是一次成功的正念練習。
- 效果: 通過專注於步伐節奏,可降低因緊張而產生的不必要代償,幫助你走得更穩、更輕鬆。
5. 疼痛與情緒的正念觀察
- 練習場景: 當你感到患肢疼痛、或心裡感到特別沮喪焦慮時。
- 做法: 當疼痛出現時,不要立即反抗或告訴自己「我受不了了」。先溫和地標註它:「這是緊繃感」、「這是灼熱感」。然後,將生理疼痛的感覺與你對疼痛的恐懼或情緒反應分開觀察。
- 做到什麼就算有練: 只要你能在疼痛出現時,嘗試去「描述」它,而不是「逃跑」,你已經成功建立了一道心理緩衝區。
- 臨床應用: 這能幫助你區分「身體痛」與「心理害怕」,讓你學習與不適感共存,而不是被恐懼控制。
五、實證效益:文獻中的關鍵發現(這對你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喜歡知道「為什麼有用」,下面是比較科學的解釋。如果你覺得這些名詞太累,可以先跳過,只要記得:正念可以幫助你「心情比較穩、走路比較穩、睡得比較好」。
綜合多項國際臨床研究和數據分析的結果,正念介入已被證實能帶來實質的復健益處:
1. 改善抑鬱情緒與精神狀態
- 科學發現: 有研究顯示,正念介入對抑鬱症狀具有顯著的正面效果。許多臨床試驗也證實正念能有效提升認知分數。
- 這對你意味著: 你會感覺到沮喪和焦慮減輕,精神疲勞會有所改善,你會更容易集中精神,不會感覺腦袋一片混亂。
2. 實質提升運動功能與步態穩定
- 科學發現: 有研究發現,像太極、瑜伽這類「帶有正念的運動」,可以讓手腳的控制力變好、走路比較穩,腿部力量也會增加。
- 這對你意味著: 你可能會走得更穩,步伐更流暢,做復健動作時會更有控制感和力量感。
3. 認知與炎症的雙重改善
- 科學發現: 最新的臨床試驗證實,正念能同時降低血液中的炎症因子(例如 TNF-$\alpha$、hs-CRP、IL-6)並改善認知分數。
- 這對你意味著: 你身體裡的火氣會變小,讓你感覺比較舒服、比較不緊繃,同時能讓你的大腦思路更清晰,記憶力和專注力都會變好。
4. 全面優化生活品質與睡眠
- 科學發現: 正念介入可顯著提高生活品質(在世界衛生組織量表中分數持續領先),並改善睡眠品質。
- 這對你意味著: 你會睡得更好,整體幸福感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會有所提升。此外,有助於減輕痙攣和精神疲勞。
六、照顧者如何把正念帶進一天中的小練習?
照顧者是患者復健道路上最重要的陪伴者。很多時候,患者不是做不到,而是「注意不到」。比起一直提醒「放鬆一點」「用力一點」,更有效的方法是幫他把注意力帶回身體本身。
在日常互動中,照顧者可以利用以下「三句話」框架,在穿衣、吃飯、走路等任務中自然地融入正念引導,將每一次重複的日常活動都轉化為一次有意義的、強化神經回饋的復健練習:
- ➊ 你現在在哪裡? 幫助患者將意識從思緒拉回現實。
- 應用舉例: 穿衣時,詢問:「你現在坐在椅子上,椅面是硬的還是軟的?」
- ➋ 你注意到身體哪裡有感覺? 引導專注於身體的某一特定感受。
- 應用舉例: 吃飯時,詢問:「你注意到手掌握著湯匙柄的感覺嗎?它是光滑的還是粗糙的?」
- ➌ 這個感覺有什麼變化? 鼓勵觀察變化與過程,強化動態覺察。
- 應用舉例: 走路時,詢問:「當你的腳跟著地,到腳趾離地時,腳底的壓力點是如何變化的?」
📖 心理支持: 家人變得愛生氣或憂鬱?認識「中風後憂鬱」與應對方法
七、正念在復健中的三大常見陷阱
如果你在練正念的時候,常常覺得「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你並不孤單。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大家都會遇到的正常現象。
許多中風者一開始都會遇到下面這三個狀況:
- 過度追求「做得好」反而變得用力: 正念不是一個需要「達標」的任務。如果你嘗試「完美地」專注於呼吸,反而會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努力和張力。我們鼓勵的是「盡力去嘗試,並溫和地接納分心」。
- 對自己要求太高,反而挫折: 正念的成功在於觀察到自己分心的那一刻,而不是持續不分心。當你發現自己分心了,只要溫和地說聲「我知道了」,然後再把注意力拉回來就好。
- 想用正念「消除」症狀,而不是「與症狀共處」: 正念不是消除疼痛或麻木的工具,它只是改變我們與這些不適感受之間的關係。試圖用正念來「消除」症狀會帶來更大的反作用力。真正的目的在於學習與症狀共處,允許它們存在,同時將注意力專注在當下的復健任務上。
八、成功案例
從臨床實踐和實證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正念帶來的轉變:
- 案例一:擺脫動作恐懼 一位中風患者的患側手完全不敢動。治療師引導他進行「正念伸手」練習。他不再關注手能不能碰到目標,而是專注於「啟動動作意圖」和「手臂移動時,皮膚與空氣的接觸感」。僅僅幾次練習後,他找回了第一個小小的動作控制,這體現了恐懼障礙被移除後,大腦神經能夠重新連結的效益。
- 案例二:穩定步伐,減少代償 一位可行走的患者,在步行時因為緊張而全身僵硬。治療師引導他進行「腳掌覺察」(正念步行)。通過專注於腳底從跟到趾的重量變化,他不再將注意力放在「會不會跌倒」,而是回到當下的感官輸入。這成功降低了不必要的肌肉張力與代償動作,明顯改善了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品質。
- 案例三:化解疼痛的恐懼 一位有慢性患側肩部疼痛的患者,將每次疼痛都視為災難。透過「辨識疼痛」的正念觀察,他學會了區分生理疼痛的波峰和波谷,並將其與「心理害怕」分開。這使他能以更客觀的角度看待疼痛,焦慮隨之降低,進而改善了睡眠品質。
📖 面對肌肉張力:中風復健面對肌肉張力,不要對抗它
九、總結:正念不是治療技巧,而是重新抓回主動權
正念在中風復健中的角色,是一套幫助你重建與自我、與身體、與生活關係的內在工具。
它的目的不是要讓你「變得非常平靜」,而是要讓你在復健這條漫長的道路上,「能更穩地走回生活」。
- 你不用一次做 20 分鐘,每天 60 秒就能開始。
- 就算你現在手腳動不了,你仍然能練正念。
- 正念不是要你表現好,而是給你自己一點溫柔。
正念賦予了心智主動權:即使我不能控制我的腳是否能抬起,但我可以控制我的注意力在哪裡。這種心智的主動權,正是從「受害者」到「積極參與者」的關鍵轉變。只要你願意開始,你的復健就會動起來。
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可以先試試看:
今天睡前,花 60 秒,把注意力放在三件事:
- 呼吸進來、呼吸出去的感覺。
- 身體哪一個地方最有感覺(痛、緊、麻都可以)。
- 在這 60 秒裡,溫柔地跟自己說一句:「我今天已經很努力了。」
這樣,就已經是一次完整的正念練習。
📮 想獲得更多復健技巧與教學資源?歡迎追蹤我們: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Bermudo-Gallaguet, A., Ariza, M., Dacosta-Aguayo, R., Agudelo, D., Camins-Vila, N., Boldó, M., Carrera, Ò., Vidal, S., Ferrer-Uris, B., Busquets, A., Via, M., Pera, G., Cáceres, C., Gomis, M., García-Molina, A., Tormos, J. M., Arrabé, A., Diez, G., Durà Mata, M. J., … Mataró, M. (2022).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 physical exercise on cognition,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brain outcomes in chronic stroke patients: Study protocol of the MindFit projec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4. doi: 10.3389/fnagi.2022.936077
Girgenti, S. G., Dallasta, I., Lawrence, E., Merbach, D., Simon, J. Z., Llinas, R. H., Gould, N. F., & Marsh, E. B. (2024). Modified-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s a treatment for cognitive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minor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40, 108151. doi: 10.1016/j.clineuro.2024.108151
Lazaridou, A., Philbrook, P., & Tzika, A. A. (2012). Yoga and Mindfulness a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troke Rehabili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 Therapy, 22(1), 133–140. doi: 10.17761/ijyt.22.1.w57850550g85w395
Pang, X., Qiu, D., He, X., & Xu, J. (2024). Application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lan in post-stroke patients with mild depress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5. doi: 10.3389/fpsyg.2024.1287955
Saban, K. L., Tell, D., & De La Pena, P. (2023). Nursing Im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Informed Interventions for Stroke Survivors and Their Families. Stroke, 54(1), e7–e14. doi: 10.1161/STROKEAHA.122.038457
Tao, S., Geng, Y., Li, M., Ye, J., & Liu, Z. (2022). Effectivenes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and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on depression in poststroke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63, 111071. doi: 10.1016/j.jpsychores.2022.111071
Wang, P., Liu, J., Wang, L., Ma, H., Mei, X., & Zhang, A. (2023). Effect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combined with mindfulness therapy on rehabilitation of hemiplegic patients with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7, 1269004. doi: 10.3389/fnins.2023.1269004
Zou, L., Sasaki, J. E., Zeng, N., Wang, C., & Sun, L.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of mindful exercises on rehabilitative outcomes among post-stroke patients.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9(9), 1848-1856.e1. doi: 10.1016/j.apmr.2018.04.010

職能治療師、吱吱復健創辦人,《中風復健這樣做》作者。專長中風復健與帕金森動作訓練,分享實用經驗、輔具應用與長照照顧技巧(如失智、骨折、衰弱、臥床長輩復能)。
若你在復健上卡關,也歡迎透過私訊一起討論適合的方式。



